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提出流动人口长期居留的"融入决定假设",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以后,逐步深深地卷入城市的生产、生活中,他们与城市运转结合越紧密,他们将具有越强的长期居留倾向.随着长期居留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其所关联的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居住、就业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经济问题势必逐步积累,需要城市管理者相应加以重视和管理.

  • 标签: 流动人口 长期居留 倾向 融合
  • 简介:文章运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纵向数据(1998~2005年),对年龄范围在80~105岁的高龄老人进行考察,并基于Cox模型对社会支持于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社会支持的影响机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我国的现实意义来看,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是针对不健康的人群起到了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和健康变量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另外,社会支持中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改善我国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社会支持 高龄老人 死亡风险 COX模型
  • 简介: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分层非线性模型研究家庭化流动模式对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总体不高,且具有明显的分层聚类性,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不仅与个体层次因素有关,而且还受社区层次因素的影响,但前者作用更大;家庭化流动提升了男性的就业稳定性,降低了女性、特别是在婚女性的就业稳定性;提升了低收入阶层、特别是极低收入阶层的就业稳定性,但对高收入阶层的就业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对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分层异质 流动人口 家庭化流动 就业稳定性
  • 简介:1990年代以来经济的纵深转型导致香港发展所需人才严重不足,政府逐步推出人才引进计划,内地优才为了实现其"香港梦",源源不断赴港工作。本研究发现,内地优才在融入香港生活过程中出现了双重区隔的状况:首先,内地优才有选择性地融入不同的网络,情感化的"大陆圈子"与工具化的本地网络二者区隔开来,这是文化惯习使然,亦是内地优才维持个人优势的潜在条件;其次,内地优才处于职业阶层的中上层,在客观位置上与主观阶层品味上都区分于其他内地新移民及香港本地底层;这二者交叉互动,使内地优才成为"孤立"的群体,难以建立对香港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文末,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快两地社会经济的融合是解决双重区隔问题的根本前提。

  • 标签: 内地优才 网络区隔 阶层区隔 双重区隔
  • 简介:本文在对比分析纽约、东京两个国外大都市服务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劳动力变动特征基础上,以服务业从业人口结构和规模的历史数据作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上海与纽约、东京服务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从业人口数据回归分析的服务经济发展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海市未来服务经济从业人口的比重进行预测.分析表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正处于加速增长期,并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按此速度到2020年其从业人数比重可达80%;要实现上海服务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应采取积极的人才引进战略和人口政策。

  • 标签: 劳动力 服务业从业人数 预测模型
  • 简介: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的一个方面,且增多趋势愈见明显。动机研究是人口迁移相对集中的关注问题。但是关于以迁入地为基点对婚姻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以某地区为例,研究其外来人口中婚姻迁移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户籍、经济、就业和城市适应五大因素,并引入logistic模型对测量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对婚姻迁移的贡献最大,除了就业因素外,其他因素的贡献相似。尤其指出的是随着外来人口的城市适应程度提高,婚姻迁移的可能性将会增加。由此说明,外来人口城市生活的再社会化程度将为他们的社会融合奠定基础。

  • 标签: 婚姻迁移 影响因素 个人 城市适应 融合
  • 简介:本文运用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根据全国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进行了估算。主要估算结果包括:1、中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显著,从1990年全国平均68.1%上升到2009年全国平均84%。这说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虽仍有剩余,但向其他产业转移空间已经不大。如果延续目前劳动力利用率的增长速度,“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在几年内消失;2、各地区的劳动力利用率及其变动趋势有明显差异,表明不同地区对“人口红利”的贡献有所不同:3、在1990—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产出的平均就业弹性趋近于零。

  • 标签: 人口红利 随机前沿模型 农业劳动力 劳动力利用率
  • 简介:<正>人口调查与人口普查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的一般数据,但这些数据所提供的只是某一个时点的横断的信息,人们很难从这些数据中找出各人口要素变化对家庭状态变化的影响程度,而家庭规模与结构是过去多年来各种人口、社会、经济等要素影响的综合效应。对此,曾毅教授所建立的适于中国情况的“家庭状态生命表模型”正可以发挥作用。家庭状态生命表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生命表类似,用于估算一批人在生命历程各个阶段的预期婚姻状态、胎次状态、存活子女数、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对幼年子女或未成年子女的抚育、对老年父母的赡养年数、以及处于“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抚养负担的年数等,如果这批人遵

  • 标签: 生命表 湖南省 家庭规模 核心家庭 家庭结构 老年妇女
  • 简介:社会资本在劳动者工资决定上的作用一直很受关注。本文基于辽宁省农民工抽样数据,对社会网络及其通过求职方式在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决定上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了分析,研究发现:(1)社会网络规模与新生代农民工工资问是显著负相关,但在通过关系找到工作的群体里,社会网络规模与他们的工资问是显著正相关;(2)社会网络质量提升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提高,但通过关系找到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能从优质的关系资源中受益而得到更高工资。(3)基于关系获得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显著低于通过市场方式获得工作者。(4)社会网络在农民工工资决定上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这种差异表明市场发育会弱化社会资本在农民工工资决定上的作用。

  • 标签: 社会网络 求职方式 工资 新生代农民工 代际比较
  • 简介:本文以广东省第二期全国妇女社会调查资料为依据,首先对广东妇女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广东妇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最后就解决妇女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自身的见解.

  • 标签: 地位 妇女就业 失业 对策
  • 简介:<正>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广东劳动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试图分析这种变化,保求其趋势,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一、六个方面的变化从1982年到1990年,广东劳动就业形势发生了六个方面的变化。(一)劳动力资源在数量上迅速增长,在素质上有所提高。广东的劳动力资源、劳动适龄人口和总人口的增长情况如表1。

  • 标签: 劳动力资源 劳动适龄人口 劳动就业 六个方面 人口普查 就业形势
  • 简介:<正>近期来,围绕中国计划生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发表了不少见解。如何正确评佶以往的计划生育工作,如何更好地制订未来的生育控制规划,确实需要人人关心,大家献计献策。本文试图对生育率水平与社会经济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便论证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生育政策应采用分类指导的办法。研究的方法是以上海经济区内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为例,选用1986年数据资料(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年鉴、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87年1%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做总和生育率与社会、经济诸多因素的断层分析。研究选取了以下各因素(表1):

  • 标签: 总和生育率 分类指导 计划生育工作 控制规划 相关系数 生育水平
  • 简介:男女失衡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这一问题进行历史角度的分析无疑会对我们破解难题有所帮助。本文主要是对中国明代男女比例情况的研究。根据地方志上遗留的男女人口的统计数据,笔者计算了各地的男女比例,并分别对基本情况、变化过程、未成年人男女比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通过这一初步研究,笔者试图把握明代男女比例的大致情况和发展趋势。从统计结果来看,明代中国普遍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并已经达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

  • 标签: 男女比例 失衡 溺女 地方志
  • 简介:<正>一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是现代人口普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口普查理论的一个重大飞跃。近代的人口普查,从1790年美国的第一届人口普查开始算起,经历了约一百七十年的历史。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起,一些国家开始注意了对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并把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列为了人口普查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普查的这一发展过程已经突破了对人口普查的涵义的一些固有解释。例如,在许多关于人口普查的词条

  • 标签: 人口普查资料 资料分析 人口现象 六十年代 人口资料 重要组成部分
  • 简介: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新的生育环境,在对农村家庭生育动机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家庭超生行为的发生做了多因素变化分析,提出农村家庭生育动机的新因素--家庭生育行为博弈.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新生育环境 家庭生育动机 生育行为博弈
  • 简介:深圳市生育保险制度存在发展缓慢、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分析可知,生育保险是有利于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的,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也是深圳经济社会条件所允许和需要的,深圳市生育保险应该尽快扩大覆盖面,加大统筹力度,加快发展.

  • 标签: 深圳 生育保险 孩子成本效用 经济社会条件
  • 简介:优质教育供给和需求的严重失衡是择校热产生的根源.本文以优质教育的需求为着眼点,反思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需要的发展过程不是直线渐进式的,而是呈现出螺旋式循环上升趋势,并以此对择校热进行人本经济学分析,提出家长生理和社会安全需要是产生择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指出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是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的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安全需要 孩子质量 人本经济学 社会保障
  • 简介: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避孕方法,因其安全、有效、简便,在我国节育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自60年代在我国推广使用以来,带器进入绝经期的妇女日益增多。由于多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未能在绝经后及时取出。1999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通过查环查孕、生殖健康检查及日常门诊,共收治绝经2年以上带器者220人,并采用适当方法给予取器,取得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绝经 2000年12月 临床 1999年 避孕方法 相对稳定
  • 简介:<正>文化程度是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反映,它是研究与分析人口状态的重要标志之一。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后十年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达到这个目标,不但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员队伍,还要有一支素质好的职工队伍。因此,通过分析该市人口的文化程度,了解该市人口的文化素质能否适应今后十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人口文化程度 深圳市 人口文化素质 半文盲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