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新世纪之交,伴随大量青壮年流出,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探讨其时空演变及驱动机理,对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必要。以四川省为例,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等方法,分析其1990-2010年间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呈现“东高西低”的总体格局。(2)1990-2010年间,人口老龄化均值由8.98%增至16.39%,全面进入老龄型社会,步入老龄型的县域多分布在东部盆地,空间极化增强,并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呈现显著的盆地化效应。(3)人口老龄化总体空间集聚性显著,热点区由西北—东南走向转变为西南—东北走向,冷点区从西南部扩展至整个川西地区。(4)各因素在局部区域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不同,空间差异变动明显。持续降低的出生率、死亡率推动了老龄化,较高的迁出率加剧了老龄化,迁入率则缓解了老龄化,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贡献率较高,教育水平的影响为负,医疗水平既有抑制也有推动作用。

  • 标签: 人口老龄化 时空演变 空间关联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 简介:利用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20%样本资料,本文对北京市流动人口流入北京市的时间分布进行了自相关和自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流入时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特别是当间隔期为1个月、半年左右和1年时,这种周期性表现更为突出.研究结果对于预测未来流动人口流入人数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流入时间 流动人口 北京市
  • 简介:基于福建省2977个流动人口职业流动的个体历时数据,应用Kaplan-Meyer方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方法,对不同性别流动人口的初职时间间隔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与男性流动人口相比,女性流动人口离开初职的概率略小,但在初职的时间间隔偏短.在初职时间间隔的影响因素中,初职收入、教育年限、婚姻状态、家庭迁移类型和流入地城镇等级规模的影响存在性别共性,而家庭抚养比、职业类型、企业性质和来源地类型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流动人口 初职时间间隔 性别差异 生存分析
  • 简介:农村家庭女性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能否促进女性参与就业成为了一个经验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2013)数据并使用倾向值匹配法(PSM)分析了农地转出行为对家庭女性在本地非农时间和外出从业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转出行为将使家庭女性在本地非农时间增加,但对外出从业时间影响不显著.使用多值分层匹配法(SSM)分析发现,农地转出行为在总体上对家庭女性就业时间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异质性,但在农地转出倾向各层级内部,这一影响却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对农地转出行为影响家庭女性就业时间的个体处理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外出工作经历、家庭负担系数、家庭人口个数等特征差异是造成个体处理效应异质性的主要根源.

  • 标签: 农地转出 女性就业时间 非农就业 反事实框架
  • 简介:文章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城镇已婚就业人群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职业结构、时间分配和性别观念与两性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女性期望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低于男性;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更具社会性,男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更具生物性.此外,'时间贫困'对两性生育意愿均有制约,时间自主性强生育意愿也更强;而'时间稀缺'仅对女性有影响,性别观念更现代的女性较倾向于将闲暇时间为己所用而非生育子女.

  • 标签: 生育意愿 性别 职业结构 时间分配 性别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