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演变特征,采用TVP-SVAR模型分析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传导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调控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调节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货币基准利率对债券市场的传导效率高于公开市场直接投放货币,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信用利差的调节效应更为显著,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满足央行“预微预调”的目的,在债券市场的传导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信贷渠道还是利率渠道,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中国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传导作用在日益提升,但是利率工具的短期作用效果不如中、长期,对实体经济的调节作用相对缓慢。刚性兑付是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屏障,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综合利用结构性和定向性货币工具组合,适度地向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倾斜,优化定向调控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才能达到降低实体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目的。

  • 标签: 信用利差 货币政策工具 传导渠道 TVP-SVAR模型
  • 简介:立足于尤尔和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深层渊源关系以及尤尔一生的研究方向,明确尤尔从事社会统计研究的特点;重点剖析尤尔基于实证分析技术研究贫穷问题的思路和过程;展现尤尔开启现代时间序列分析学科起源的历程;概述尤尔对社会统计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并肯定其在定量社会科学领域的先锋地位。

  • 标签: 社会统计 贫穷 多元回归 时间序列分析 实证研究
  • 简介:运用2009—2015年中国"三农"发展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货币政策定向调控的效果和影响因素。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方法研究发现:定向调控对农民增收的效果明显,但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能过高估计;相较各省份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结构这两个因素,在中小银行发展带来银行业结构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定向调控促进"三农"发展的作用得到了更明显地改善。对实证结果的理论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未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之一在于发展中小银行,打破行业垄断。

  • 标签: 货币政策 定向调控效果 影响因素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 简介: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是我国人口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特别是西北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人口增长速度快,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比中、东部地区要晚,但发展速度却比较快,由此对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西北地区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采取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确保社会保险事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社会保险事业 人口老龄化 西北地区 人口增长速度 经济欠发达 老龄化社会
  • 简介: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国计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随着我国民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增长,面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公民能否对其表示认可与满意,是对近年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检验与回应。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相关原始数据,在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民众的最高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及变化之后,进一步运用SPSS论证了二者之间存在于宏观架构层面的相关关系,在进行微观层面的比较研究之后,得出了民众受教育程度与其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评价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结论。

  • 标签: 最高受教育程度 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宏观架构 微观比较
  • 简介: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视角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二次加权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对2013-2015年长江经济带16个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16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被归为4类,且横跨中国东、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处于长江下游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其次是长江上游地区,而处于长江中游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落后。

  • 标签: “五位一体”总布局 长江经济带 动态评价 二次加权法 区域经济研究
  • 简介: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部署,深刻理解中央和自治区领导同志关于统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总结2017年统计工作,研究新时代全区统计工作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

  • 标签: 统计工作会议 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顺应 保障 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