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奖赏决策中的自控是指为了获得更大价值或更长远利益而抵制即时诱惑的行为模式,而冲动则是指相反的选择偏好。自控冲动的脑区空间定位是由不同的神经区域在不同决策阶段参与发挥作用的:在决策前期,无论是自控还是冲动决策都有边缘系统或旁边缘系统的参与,包括腹侧纹状体、腹内侧前额皮质、后扣带皮质等;而在决策后期,额顶叶区域和背外侧前额皮质可能在自控决策中发挥决定作用,边缘结构和眶额皮质可能在冲动决策中起支配作用。此外,从奖赏类型角度来看,二级奖赏初级奖赏既共享一些脑区域如边缘系统,又拥有独特的脑区定位如眶额皮质。时间进程方面,相关的ERP研究表明自控冲动决策会引起早期成分P1、N1以及晚期成分P3、ERN等成分的幅度变化。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设计更严密的实验范式和考察分析大脑各个子区域的单独作用以及彼此间的交互作用。

  • 标签: 奖赏决策 自控与冲动 神经系统假设 时间进程.
  • 简介:调整和通达是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的两种代表性观点,近年来,关于这两种机制的研究不断推进,产生了有限理性观、社会认知理论、双加工理论、态度改变理论等研究视角。从调整或通达单一解释模型发展到对复合机制的检验;从单锚效应机制的阐释发展到对双锚效应心理过程的探讨。未来研究应在选择通达加工过程的思维层面和内涵、不同性质问题下锚定效应机制的差异性、锚定效应内外部影响因素及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 标签: 锚定效应 不充分调整 选择通达
  • 简介:弗洛伊德的ego和罗杰斯的self译成中文都是“自我”。文章对弗洛伊德和罗杰斯的有关“自我”的致病机制作了分析比较。作者指出,两者有相似之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自我不能使人格结构得以协调而导致的。不同之处:自我的作用方式不同。

  • 标签: 弗洛伊德 罗杰斯 “自我” 心理疾病 人性观
  • 简介:闪光滞后效应(flash—lageffect,FLE)是指在某运动物体相同的位置上呈现的闪光(flash)知觉上滞后于该运动物体的视错觉。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闪光滞后效应机制的理论模型。笔者认为,目前各种理论的争议可归结为时间错觉假说空间错觉假说之争,并在此基础上就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 标签: 闪光滞后 运动外推 后测理论 延迟差异 采样模型
  • 简介: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意图及情感的认识,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全面深入地对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自动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综述,对基础认知社会认知的研究方式进行了比较。自动加工过程是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都存在的重要过程,从脑机制研究角度,相关的电生理学指标(如N400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指标来考察社会认知中的自动加工过程。本文从社会认知基础认知的比较入手,介绍了各种领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 标签: 社会认知 脑机制 内隐 自动加工
  • 简介:Savage于1954年提出"确定事件原则"这一概念,Tversky和Slafir(1992)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会出现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效应"。尽管已经有很多对于二次赌博中分离效应的机制研究并产生很多分歧,但对于囚徒困境范式中是否存在分离效应以及其机制并没有一致的结果。本文对囚徒困境中的分离效应进行了验证性实验,虽然整体结果上ShafirTversky(1992)的结论相吻合,但被试专业背景对结果有显著效应。同时,按照Lambdin和Burdsal(2007)对分离效应的操作定义,结果发现分离效应没有出现,文章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分离效应 囚徒困境 确定事件原则
  • 简介: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个体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会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大脑的发育而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研究者采取众多研究范式测量了成人心理理论。在进行心理理论加工时,青春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后部,而青年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右颞上沟。根据研究结果,学者们构建了两成分认知模型、共享回路中线结构整合模型以及心理理论多层次模型来解释成人心理理论能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应开发有效的研究范式来逐步揭示心理理论本身发展的特征、心理理论外界因素如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解读互动心理的特征。

  • 标签: 成人心理理论 研究范式 神经机制
  • 简介:<正>六十年代以来,心身医学通过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已肯定,由社会心理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表现、病程和后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信号的社会心理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是经过什么样的中介机制被转化为自主神经、内分泌、心血管、胃肠道、骨骼肌和免疫系统的生理

  • 标签: 中介机制 下丘脑 心理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 心理刺激 免疫系统
  • 简介:警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本文试图从心理危机的产生因素、危机干预的界定入手,结合国内公安行业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建立警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 标签: 警察 心理危机 干预机制
  • 简介:关联记忆来源记忆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项目记忆相比,关联记忆需要参与的大脑区域相对较多,包括前额区海马等;电生理研究、成像研究以及病人研究都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 标签: 关联记忆 来源记忆 项目记忆 前额皮层 海马
  • 简介:本研究采用标准刺激特征相似和关系相似的图形组成的图片,让80名大学生被试选择标准刺激更相似的和差异更大的图形,分析相似性和差异性判断的关系以及两种判断过程的机制。结果发现:相似性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不是镜像关系;差异性判断的时间长于相似性判断的时间;在特征关系共存的时候,特征和关系在相似性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似性判断更多地考虑关系,差异性判断更多地考虑特征。

  • 标签: 相似性判断 差异性判断 反应时 特征相似 关系相似
  • 简介:公共资源两难的根本问题是个人经济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一些人为了追逐个人利益最大,过度获取公共资源,走向"公共的悲剧",或不愿为公共资源作出贡献,"搭便车"现象流行。传统的研究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探讨公共资源两难博弈行为的机制,用"贪婪"来解释"搭便车"现象,并根据强化理论以奖励和惩罚作为主要对策。但是,这种理性经济人观点忽视了人的社会动机。实际上,公共资源两难博弈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方法论上有必要从社会人(Homosocius)的人性观来进行分析。本文在当前的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分析了公共资源两难博弈行为的动机模式,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提出了公共资源两难管理的社会学习过程和动机释放机制

  • 标签: 公共资源两难 公共的悲剧 搭便车 贪婪与害怕
  • 简介:学习判断是元认知监测的一种重要形式,指个体对已经学过的项目在以后回忆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练习伴随低估效应(underconfidencewithpractice,UWPeffect)是学习判断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学习判断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出现的低估倾向.本研究利用重复学习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UWP效应的产生机制,检验提取流畅性假说和记忆去偏差假说.实验一证实了UWP效应的稳定性,但实验结果并不支持提取流畅性假说.实验二通过选取正向词对和反向词对作为实验材料,证实编码流畅性提取流畅性的共同作用导致了UWP效应,并支持记忆去偏差假说对UWP效应的产生机制的解释.

  • 标签: 学习判断 练习伴随低估效应 提取流畅性
  • 简介:对于面子的渴望和追求是全人类共有的基本心理特质,面子在个体的行为选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实质上可归结为一种行为激励。本文沿着面子运作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两条径路,对于面子的激励作用的形成机制做出了深入的剖析。

  • 标签: 面子 特殊自我价值 公众自我觉知 价值观 社会文化
  • 简介:特征框架效应是指当分别以积极框架和消极框架来描述给定情景中的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关键特征时,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偏好以积极框架来描述其关键特征的事物或事件的现象。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验证了阈下特征框架效应的存在及其产生机制。实验一发现,阈下特征框架效应只在有时间压力下才会产生。实验二发现,被试对框架类型一致的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比对框架类型不一致的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特征框架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框架激活了框架一致性的信息,起到了语义启动的作用,从而导致被试判断任务的评定值偏向该框架类型。

  • 标签: 特征框架效应 阈下框架 时间压力 词汇类型
  • 简介:本文在文化混搭文化适应的理论框架下设计调查问卷,以期揭示汉语二语(CSL)学习者在华适应压力的群体特征、心理成因缓解途径。研究1报告了一起心理危机个案并通过访谈分析其文化休克的表现;研究2随机调查了52名在广州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结果显示,CSL学习者的文化适应遵循U形变化规律,思乡情感和中国文化的焦虑型依恋关系是适应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3通过网络平台随机抽样了110名在北京和广州学习的留学生并分析其文化适应的影响和缓解途径,结果表明思乡情感造成了CSL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焦虑,进而形成文化适应压力,并进一步对学习者的文化探索行为、文化承诺、学习满意度带来影响,然而这种压力可以通过中国文化的交际经验来缓解。

  • 标签: 汉语二语者 文化混搭 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
  • 简介:行为抑制指儿童不愿意接近陌生刺激,并带有害羞、恐惧和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气质类型,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和特定生理基础,对儿童日后情绪和行为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非行为抑制个体相比,在特定的刺激条件下,行为抑制个体的杏仁核、纹状体和右前额区域的激活水平可能较高,心率和可的松水平也倾向于较高。目前,研究者已结合行为和生理学方法来探讨行为抑制的生理机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行为抑制 神经基础 生理指标 气质
  • 简介:框架效应违背了不变性原则,是描述性决策理论违背规范性理论的经典异像。以亚洲疾病问题为代表的经典框架效应又称作风险选择框架效应,此外还包括特征框架效应等不同类别。框架效应受损益值类型和大小等社会线索影响。除展望理论可以解释其认知机制外,模糊痕迹理论和概率心理模型等也对此加以解释。框架效应的脑机制在大脑右半球和杏仁核等区域。文章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及展望。

  • 标签: 框架效应 亚洲疾病问题 展望理论 模糊痕迹理论
  • 简介:采用归类任务,比较不同知识条件、不同特征呈现方式下,对非定义特征维度的掌握,验证类别学习的认知学习机制。结果发现对非定义特征维度的掌握,在样例特征固定位置呈现条件下较多,而在样例特征随机呈现条件下较少;在知识定义特征维度条件下较多,而在机械定义特征维度条件下较少。研究结果支持了类别学习的认知学习机制

  • 标签: 类别学习 认知学习机制 双机制 错误驱动
  • 简介:意见领袖通过对舆论导向的引领而掌握进行德育工作的天然权威影响力。具体来说,第一,他们可以通过渲染微观环境进行影响,较多作用于引导沉默的大多数进行多途径表达。第二,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者的双向互动进行充分的网络德育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朋辈教育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是在对话协商的机制下进行的正面引导。

  • 标签: 意见领袖 网络德育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