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篇章朗读任务,探讨了词汇的获得年龄与句子长度对10名阅读障碍儿童与10名普通儿童阅读流畅的影响。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流畅比普通儿童差,表现为朗读时间更长,准确差,出现更多的省略错误、替代错误、添加错误。词汇获得年龄和句子长度对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流畅都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单字词加工难度增加,句长效应被放大。词汇获得年龄影响替代错误的发生,句子长度影响省略错误的发生。

  • 标签: 阅读障碍 阅读流畅性 句法难度 句长 词汇获得年龄
  • 简介:本文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法对一例严重心理问题(一名抑郁男生)进行干预,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逐步开展咨询,睡眠问题、食欲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基本解决,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证明合理情绪疗法对对抑郁心理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是有效的。

  • 标签: 大学生 抑郁 诊断 咨询 评估
  • 简介:本报告主要介绍了一例关于女大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过程。在该心理咨询过程中,通过使用量表和认知疗法,使来访者逐步纠正核心错误观念,根据自己人格和职业倾向最终初步确定人生职业目标达到使来访者坦然面对现实,有效地提高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心理健康进一步发展,完善其人格。

  • 标签: 抑郁 认知疗法 SDS 心理测量
  • 简介:使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个人资源量表2000对京津地区的516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老年人生命态度的结构及特点,并选取几个因素探讨其对老年人生命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命态度的结构包含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五个维度。(2)在生命态度的五个维度中,自然接受和趋近接受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死亡恐惧、自然接受和逃离接受存在显著的教育程度差异;(3)抑郁与自然接受呈显著负相关,与生命态度其他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死亡恐惧呈显著负相关.与自然接受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老年人 生命态度 抑郁 社会支持
  • 简介:以1261名高一和高三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个人规划问卷和抑郁量表,考察了高中生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的个人规划(探索和投入)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中生的个人规划对抑郁的预测具有领域特殊:教育探索和投入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探索显著正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投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职业探索和投入均不能预测抑郁;(2)性别能调节婚姻/家庭探索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女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水平越高,其抑郁水平越高,男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则不能预测其抑郁

  • 标签: 高中生 个人规划 探索 投入 抑郁
  • 简介:儿童早期是母亲消极情绪和行为的易感期,母亲抑郁和消极的教养行为可能导致儿童早期多方面的发展问题,而父亲的积极教养则可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以184名学前儿童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考察母亲抑郁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及父亲积极鼓励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显著预测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显著预测内向和外向问题行为;(2)母亲抑郁完全通过其惩罚行为影响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部分通过惩罚影响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3)父亲积极鼓励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外向问题行为的影响,边缘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内向问题行为的影响;父亲积极鼓励对母亲惩罚与内、外向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调节不显著,表明积极的父亲鼓励可以缓冲母亲抑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 标签: 母亲抑郁 母亲惩罚 父亲积极鼓励 学前儿童 问题行为
  • 简介:探讨神经质人格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采用自评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618名在校高中生进行了首次测查,随后每隔3个月对被试的抑郁症状和生活事件进行追踪测查,追踪时间为期一年,结果发现:与低神经质青少年相比,随着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升高,高神经质青少年的抑郁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增长速度更快。结论:神经质人格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应激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 标签: 青少年 神经质人格 应激 抑郁症状 多层线性模型
  • 简介:本研究以初一年级598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年追踪设计,运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控制变量的先前水平,旨在揭示青少年早期自尊与抑郁的相互影响,检验易感模型和创伤模型。结果发现,对于青少年样本总体来说,第一、二学年抑郁各自能显著负向预测第二、三学年自尊,支持创伤模型;同时第二学年自尊又能显著负向预测第三学年抑郁,支持易感模型。对于女生而言,其自尊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与样本总体相同,既支持易感模型,又支持创伤模型;对于男生而言,仅发现其第二学年抑郁能显著负向预测第三学年自尊,支持创伤模型。这些结果表明青少年早期的自尊与抑郁存在双向的相互影响,易感模型和创伤模型同时起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 标签: 自尊 抑郁 青少年早期 易感模型 创伤模型
  • 简介:通过对3年级和7年级学龄儿童的追踪研究,探讨儿童群体中Beck抑郁理论认知易感因素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间的作用。对追踪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作为Beck抑郁理论中认知易感因素的失调态度在3年级儿童中既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也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在7年级儿童中虽然失调态度仍然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能初步揭示了失调态度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发展性特征,这一发现对在儿童群体中实施抑郁的有效干预将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Beck抑郁理论 失调态度 多层线性模型 多层结构方程模型 学龄儿童
  • 简介:现实监控是来源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分析表明,现实监控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学习项目的比例、学习和测验阶段之间的干扰任务、被试的想象能力等均对现实监控存在一定的影响;②儿童的现实监控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老人的现实监控能力相对较低;③不同病人在现实监控中有不同的困难;④内部来源与外部来源提取激活的大脑区域不同,前额区在区分两类项目时的作用明显.今后应在整合研究结论、建立相应认知模型、构建前额区和顶区联合作用的神经网络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加强研究.

  • 标签: 现实性监控 来源记忆 项目记忆 想象 前额区
  • 简介:利用亲社会视频游戏和IAT测验,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和攻击特质差异。结果表明:(1)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抑制效应显著;(2)游戏类型和性别对内隐攻击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视频游戏更容易对女生的内隐攻击认知产生抑制效应;(3)攻击特质对高中生的内隐攻击认知的主效应显著,并且游戏类型和攻击特质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视频游戏更容易对低攻击特质学生产生抑制效应。由此可见,亲社会视频游戏能够有效抑制高中生的内隐攻击认知水平。

  • 标签: 亲社会性视频游戏 内隐攻击性认知 抑制效应 实验研究
  • 简介:采用独立记得一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的意识。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与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一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 标签: 说明文 因果推理 文本表征 意识性
  • 简介:当错误发生后,人们往往会放慢错误后反应的速度,以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为了探讨刺激属性是否也在错误后的反应中起作用,本研究从刺激同一角度出发,探讨错误反应刺激与错误后刺激的同一以及反应-刺激间隔时间(RSI)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错误后的刺激与错误反应的刺激一致时,可减小错误后反应时延长的程度,同时,RSI越大,PES越小。本研究得出结论,刺激同一和RSI作为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在PES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标签: 错误后反应时延长(PES) 刺激同一性 认知控制
  • 简介:以整群取样的方式选取650名小学儿童,采用社会创造故事情境问卷、小学儿童社会创造倾向问卷,分别测量了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同时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中的开放分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以及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的(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分量表,考察了儿童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的特点和性质。结果表明:(1)二者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创造得分总体上呈现“倒z形”的发展趋势,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倾向总体上呈现“U形”发展趋势;(2)两种社会创造与经验开放、自尊及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呈现不同的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与经验开放、自尊及网络交往偏好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与经验开放、自尊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且与网络交往偏好无显著相关;(3)经验开放、自尊和网络交往偏好均可以显著地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而难以预测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这表明,社会创造可能存在状态与特质之分。

  • 标签: 状态创造性 特质创造性 社会创造性 小学儿童
  • 简介:为了探讨哪一类别商品的平面广告更适合于采用幽默诉求方式,研究随机选取64名大学生为被试,以产品颜色矩阵(ProductColorMatrix)为商品的分类标准选取了八种具有代表的商品,并对应改编了16则平面广告,以广告类型(幽默,事实)、商品类别(白色商品、红色商品、黄色商品和蓝色商品)为自变量,以广告评价、广告顺序为协变量,以商品印象、喜爱程度、购买意向、眼动指标(首次进入时间、注视时间密度、注视空间密度)为因变量,进行平衡设计实验。通过传统自评和眼动指标表明,幽默平面广告可以提高具有功能和低风险的蓝色商品的记忆效果,在幽默广告中被试更关注广告图片,而事实广告中被试更关注广告词。

  • 标签: 幽默广告 产品颜色矩阵 平衡设计 眼动
  • 简介:回顾百年西方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历程,在科学主义研究理念的强势影响下,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始终呈现出一种“去宗教”的研究倾向,即将宗教心理现象的研究化约为对世俗心理现象的探讨,并由此造成了宗教心理学研究的无序、纷乱、零星和琐碎。唯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承认、接纳并尊重宗教心理现象所固有的“宗教”,宗教心理学研究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宗教性 去宗教性
  • 简介:证言心理学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对心理健康因素对证言准确的研究很少涉及。本研究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证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 标签: 心理学研究 健康因素 证言 口供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母亲养育方式 问题行为 性别 调节作用
  • 简介:采用准实验设计教学干预,将75名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分为实验组(n=54)和对照组(n=21),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结构化服务学习活动(每周2小时),对照组给予匹配任务(文献阅读和翻译总结)。采用反思日志中的开放性问题和非服务学习领域的结构不良情景问题为测验材料,利用自编的问题解决中的批判思维表现编码袁,对服务学习活动前后和过程中相关材料进行编码,探讨服务学习中服务组学生批判思维的变化及其在非服务学习领域结构不良问题解决中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表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方案改进维度上,这种促进作用可以迁移到非服务学习领域问题解决的批判思维表现中。

  • 标签: 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服务学习 方案评价 方案改进
  • 简介:心理负荷及其解脱已成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ERP技术则是研究心理负荷问题的有力手段。该文介绍了心理负荷及其解脱的脑电成分,以及情绪刺激对其影响的可能表现并作出了理论解释,对其应用ERP研究作了粗略的设想。

  • 标签: 心理负荷 心理负荷解脱 CNV EML 情绪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