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日本职工的激励基础组织与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对激励有很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同的人际关系对个人激励所产生的影响,往往因人而异。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每个职工对组织和工作单位的需求不尽相同;二是现实生活中满足需求的途径也不完全一样。如果说日本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与欧美各国不同,那么究竟这是因为日本职工的需求与之不同呢?还是由于日本企业中的需求也与欧美相似,但满足同样的需求有其独能的途径呢?在这两种因素中,有可能是其中的某一种单独起作用,也有可能是两种因素同时在起作用。

  • 标签: 日本企业 激励因素 人际关系 人生价值 女职工 工作单位
  • 简介:<正>日本把青少年的劣迹行为和犯罪行为称为问题行为。有时称它为非行。问题行为意味着逸脱了法律和社会习惯等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学校,从教育观点出发,应首先以是否阻碍学生发展作为判断的标准去看待问题行为。日本从教育指导的角度,把问题行为分为反社会性的(指违反法律和社会习惯等社会规范的行为)和非社会性的(指不能积极适应或不肯力求适应的逃避行为)。此外,

  • 标签: 青少年问题行为 犯罪青少年 性行为 不良行为 社会规范 吸烟
  • 简介:使用自由分类法探查了300名日本大学生对11个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并用多维标度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个基本颜色词被分为两大类4个子类:(1)暖色;(2)白色;(3)暗色;(4)冷色。日本大学生基本颜色词概念结构包括两个维度:(1)亮色/暗色;(2)暖色/冷色。日本大学生基本颜色词概念结构的维度和对颜色词的分类与中国大学生明显不同,反映了日本的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

  • 标签: 颜色词 分类 日本大学生
  • 简介:本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方法,通过四个案例说明企业文化形成的动态过程,提出一个理论模型.两个案例来自日本,两个案例来自中国.案例分析表明,尽管中日企业存在民族差异,但新企业文化的形成都要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察觉环境变化;第二阶段是创造新价值观;第三阶段是传播新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组织变革;第五阶段是人们意识和行为的改变.

  • 标签: 新企业文化 组织变革 形成过程 新价值观 组织结构 案例分析
  • 简介:在世界性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传入中国少数民族群体以前,几乎中国所有少数民族都拥有形态各异的原生性传统与灵性观念。彝族约占我国总人口的0.6%,大多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彝族的原生性宗教可称为毕摩宗教,它由祭司毕摩创建与传承、通过经文和仪式传播,以祖先崇拜和仪式实践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彝族独有的哲学观念和疾病治疗方式。本研究基于四省凉山州的关姑县的预调查田野数据,共访谈了2名毕摩祭司和5名信徒。根据苦难的认知、情感表达和求助行为等类别,我们对根据被访者的访谈稿进行了编码和分类。我们发现,彝族毕摩信众的苦难经历大多集中在财务困境和家庭压力上,他们更多地寻求外在参照点(externalreference)来表达苦难相关的情感,更倾向于将苦难归因于超自然(supernatural)的力量,并更多地寻求强关系(strong-ties)的帮助。未来的研究应检验本土化苦难理论在彝族民众中的有效性。

  • 标签: 少数民族 中国 民间宗教 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