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40 个结果
  • 简介:以216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关系复杂变化的三种虚拟外星生物实验材料,创设个人功能预测的关系类别的间接学习条件和参照性交流功能预测的关系类别的间接学习条件,探讨关系复杂关系类别间接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关系类别的功能预测间接学习过程中,关系复杂和学习条件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具体来讲,关系复杂关系类别间接学习的影响仅显著地表现在参照性交流关系类别间接学习过程中;当学习材料为4特征复杂关系时,参照条件下被试功能预测成绩极其显著高于个人条件,当学习材料为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同功能简单关系时,两种学习条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当学习材料为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异功能简单关系时,个人条件极其显著高于参照条件。

  • 标签: 关系复杂性 关系类别 间接性学习 参照性交流 参照惯例
  • 简介:采用个人关系类别间接学习研究范式,设计关系复杂不断增加的三种关系类别学习材料,通过功能预测任务和维度选择任务,探查了学习程度和关系复杂对个人关系类别间接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任务中关系复杂影响效应不显著;维度选择任务中成绩组影响效应显著,且在选择注意整体水平、指向性水平和集中性水平上表现不同.

  • 标签: 学习程度 关系复杂性 关系类别 间接性学习
  • 简介: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与侵犯、同伴关系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湖南省的165名幼儿(非留守幼儿64名、留守幼儿101名)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侵犯、同伴关系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三者间的关系。结果: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和侵犯、同伴关系有显著差异(p〈0.01);情绪理解能力、侵犯、同伴关系三者间两两相关显著(p〈0.05);生气和伤心情绪的理解能力对同伴关系有显著预测力(β≥0.20),生气情绪的理解能力对侵犯有显著预测力(β=0.33);侵犯在对生气的理解能力和同伴关系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值为26.13%。结论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同伴关系低于非留守幼儿、侵犯高于非留守幼儿;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侵犯、同伴关系关系密切;生气和伤心的理解能力对同伴关系有正向预测作用,生气的理解能力对侵犯有负向预测作用;侵犯在对生气的理解能力和同伴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农村留守幼儿 情绪理解能力 侵犯性 同伴关系
  • 简介: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对儿童的学校适应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6个年级86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以了解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主动、合作;年龄也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但程度较小.

  • 标签: 学校适应 师生关系 中小学生 儿童社会化 合作性 主动性
  • 简介:采用记得/知道范式,以正、负和中性图片为实验材料,以32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考察情绪记忆鲜活性和准确关系。结果发现,情绪记忆的记得成绩好于中性记忆,说明情绪记忆较中性记忆更具鲜活性;情绪记忆的鲜活性和准确存在较大的关联,在正、负和中性图片上相关都达到了显著,表明情绪记忆的鲜活性与刺激中心细节的恢复相联系。

  • 标签: 情绪记忆 鲜活性 准确性.
  • 简介:团队日益成为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员工工作的主要方式.追求工作自主同时也被认为是知识员工的核心特征之一.对杭州地区13家企业的35个工作团队的调查发现,工作自主是一个二阶单因素结构,包含三个子维度:方法、进度和标准的自主.回归分析显示:领导者信任在知识员工团队工作自主与团队激励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反馈在团队激励与团队工作绩效及满意感间起负向调节作用.

  • 标签: 知识员工团队 工作自主性 领导者信任 团队效能
  • 简介:施虐特质和冲动人格均可引发攻击行为,但目前对施虐特质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冲动特质的关系尚不明确。针对该问题,研究采用施虐倾向类型量表(VAST)、简版施虐冲动量表(SSIS)和Barratt冲动人格量表(BIS-11),对485名中国大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了验证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对VAST中文版测验数据的验证因素分析结果支持施虐特质由直接施虐和替代施虐构成的二维假设;(2)VAST与BIS-11的运动冲动维度仅具弱相关,提示施虐倾向是独立于冲动人格的人格特质。

  • 标签: 施虐人格 冲动性人格 攻击行为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母亲养育方式 问题行为 性别 调节作用
  • 简介:在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测量都是研究文化与行为间关系的重要方法。文化有多种面相,包括:(1)文化地区内众人认同的心理特征;(2)被广泛认定为在文化地区内十分普遍的心理特征;(3)地区文化的历史、制度、自然与人为生态。这些文化变量间只有松散的联系。此外,研究者可以在个人和文化层次测量文化心理变量。文化内容的各种面相和在不同层次测量的文化变量经常发生互动,动态地影响行为。在本文中,我指出文化变量的多样及其互动对跨文化心理测量在概念和方法上的启示。

  • 标签: 跨文化测量 文化面相 多层次分析 文化与心理
  • 简介:目的考察初中生抑郁状况及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关系。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量表中文版对32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且对这些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施测家庭亲密度和适应量表。结果初中生整体抑郁水平较高,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现或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郁。初一和初二学生在抑郁上的差异显著。初中生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与家长感受到的不一致。初中生的抑郁水平与其评定的家庭适应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初中生抑郁问题较为普遍,且与其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关系密切。

  • 标签: 初中生 抑郁 家庭亲密度 适应性
  • 简介:结合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资源保护理论,构建并检验了挑战和阻碍压力源与情绪枯竭之间关系的调节中介模型。结果表明,角色超载在挑战压力源、阻碍压力源和情绪枯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较低时,挑战压力源会对情绪枯竭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角色超载在它们中间不起中介作用;阻碍压力源既对情绪枯竭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也对情绪枯竭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心理弹性较高时,挑战压力源对情绪枯竭的直接影响不再显著,而是通过角色超载对情绪枯竭产生正向影响;阻碍压力源同样通过角色超载对情绪枯竭产生影响。心理弹性高和心理弹性低的个体相比,阻碍压力源对情绪枯竭影响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 标签: 挑战性压力源 阻碍性压力源 角色超载 心理弹性 情绪枯竭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与人际适应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测试量表》及《大学生人际适应量表》对280名高师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生的同一性地位主要分布在同一扩散一积极的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2)人际适应量表总平均分为3.52,人际适应总体上呈正向趋势;(3)大学生人际适应与自我同一显著正相关。结论自我同一形成的越好,人际适应也就越好,同时人际适应能力的增强对自我同一的确立也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人际适应
  • 简介:目的:为了发现当代初中生自我同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了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6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5份,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初中生自我同一水平在“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在“现在的自我投入”这一因子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过去的危机”这一因子上的得分七年级与九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一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2)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3)初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 标签: 初中生 自我同一性 心理健康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50名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气质乐观与心理幸福感(即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归因方式问卷的总分与气质乐观、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气质乐观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2)归因方式的自身雏度上,乐观者、悲观者的归因方式无显著差异;持久和整体性维度上,对可控低水平事件的归因方式无显著差异,对中、高水平事件,悲观者的归因方式比乐观者更悲观;(3)归因方式对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气质乐观为中介变量。

  • 标签: 归因方式 气质性乐观 悲观 心理幸福感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法考察3~5岁儿童气质活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3~5岁儿童气质活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活动儿童的父母在溺爱和放任性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对3.5岁不同活动儿童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3-5岁不同活动的男孩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差异。而3.5岁不同活动女孩其父母教养方式在溺爱和放任性上差异显著。

  • 标签: 活动性 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气质
  • 简介:采用广义问题网络使用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交焦虑量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对465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6个月的两次调查.以探索问题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问题网络使用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与社交焦虑、抑郁显著正相关;(2)问题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之间存在单向预测作用.即前期的问题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并且这种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期的问题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社交焦虑;对于女生,前期的问题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幸福感和抑郁。

  • 标签: 问题性网络使用 幸福感 社交焦虑 抑郁
  • 简介:本研究采用与标准刺激特征相似和关系相似的图形组成的图片,让80名大学生被试选择与标准刺激更相似的和差异更大的图形,分析相似和差异性判断的关系以及两种判断过程的机制。结果发现:相似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不是镜像关系;差异性判断的时间长于相似判断的时间;在特征与关系共存的时候,特征和关系在相似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似判断更多地考虑关系,差异性判断更多地考虑特征。

  • 标签: 相似性判断 差异性判断 反应时 特征相似 关系相似
  • 简介:探讨冲动、自我调节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并检验手机使用在三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采用BIS-11冲动问卷、BIS/BAS自我调节测量问卷、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问卷和手机使用情况问卷对909名大学生进行测量,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高冲动正向影响手机依赖,自我调节负向影响手机依赖;(2)冲动人格特质、提升调节通过手机使用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结论:高冲动大学生易出现手机依赖行为,自我调节尤其是防御调节有利于降低手机依赖行为。

  • 标签: 冲动性 提升调节 防御调节 手机使用 手机依赖
  • 简介: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友谊质量问卷和班级戏剧量表,对430名小学3至5年级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攻击行为的不同发展轨迹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不同的攻击行为发展轨迹在社会喜好上的主效应显著,但是在友谊质量上的差异不显著,具体来说:(1)不同外部攻击亚组之间在社会喜好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先低后高组、持续高组和持续低组,先高后低组的社会喜好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于持续低组和持续高组,先低后高组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2)不同关系攻击亚组之间在社会喜好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先高后低组、持续低组和持续高组,先低后高组的社会喜好得分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

  • 标签: 外部攻击 关系攻击 社会喜好 友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