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印度佛教哲学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哲学发生了冲突、融汇。宋明以后,儒释道三家哲学融通,使中国哲学达到了顶峰。近代中国哲学屡受冲击,暴露了自己的不足。处,也对近现代佛教哲学的发展引起了深思。作者认为,近现代佛教哲学在中国当代哲学中要发展,必须以“图存救亡”的态度去重新审视。首先要产生一批象智、玄奘、法藏那样的哲学大家;其次要建构新的思想体系和理论;第三要分清佛教哲学家和非佛教哲学家的任务。如此,“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 标签: 佛教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西方哲学 中国化 中国当代哲学
  • 简介: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佛学院之所以著名,除了它建院历史的久远,辉煌的建筑和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其它佛学院所没有的。虽然它仅仅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但所有到过这里的人再出来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无穷。

  • 标签: 孟买佛学院 印度 人生哲学 自信心
  • 简介:《老子》、《庄子》多处谈养生。老庄的思想,养生哲学是为灵魂,著者以为掌握了老庄养生思想就掌握了老庄哲学的重要旨趣。

  • 标签: 老庄 养生哲学 《老子》
  • 简介:郝大通字太古,号广宁子,著有《太古集》。明清以后出现的华山派视他为祖师。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范圆曦、王志谨等。其中王志谨承郝太古而开创盘山派。他的思想主要见之于《盘山语录》(1)。他的第一代传人是姬为真。姬为真的著作是《云山集》。

  • 标签: 盘山派 心性哲学 道教 人心 本心 伦理学
  • 简介:赖永海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出版。《宝庆丛书》之一,朗宇主编。本书目录如下:《缘起论是佛法的细胞》、《佛性与心性》、《佛性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佛儒异同与相互影响》、《佛道二教的交融与互补》、《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论六祖革命》、《禅宗何以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禅宗前后期思想比较研究》、《祖师禅与

  • 标签: 中国佛教 佛教哲学
  • 简介:老子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是中国古代的智慧大师,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创建者,是中国文化成熟和定型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思想与孔子的儒学理论,是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而老子《道德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历代都有许多人从中去探玄寻道,以求得灵性的开悟和智能的启迪。然而老子之学其高不可测、深不可究,使人欲尽无期,欲罢不能。《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有预见性,懂得他的思想难为常人所解.难为常识所容.曲高和寡.势所必然.

  • 标签: 老子哲学 常人 为道 孔子 道法自然 必然
  • 简介: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 标签: 佛教哲学 缘起性空 道谛 缘起论 修持 摩诃止观
  • 简介:汤一介先生提出道教的核心命题是长生不死、肉体成仙、气化三清,分别对应于道教哲学中本体论、方法论、目的论的内容。精气神三者作为道教的基本范畴,贯穿于以上三个核心命题,并将道教的理想追求、实践手段、价值关怀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切融会于道教哲学的基本命题中,成为理解道教哲学的关键。

  • 标签: 道教哲学 为道 肉体 本体论 融会 有机整体
  • 简介:老子学说向以清虚自守为特色,其一贯的宗旨是倡导谦卑退让,对此历史文献中有不少记述。如《史记·老子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庄子也评论老子“以濡弱谦下为表”(1);《吕氏春秋·不二》也认定“老聃贵柔”,而《汉书·艺文志》的评论也颇近似:“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据史载,老子后学也大都持这类立场。如关尹“贵清”,

  • 标签: 老子哲学 老子学说 历史文献 吕氏春秋 艺文志 评论
  • 简介:“人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处于中心地位的无非是两个问题,即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问题。人的本质回答的是人是什么的问题,人的价值主要回答人生的意义,这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古代阿拉伯哲学并没有自觉地、系统地把人的问题区分为这两个方面,但阿拉伯哲学家只要论述人的问题,仍然是围绕着这两个中心问题展开的。

  • 标签: 阿拉伯哲学 “人论”思想 人文精神 伊斯兰教
  • 简介:般若,梵文音译,意译为“智”、“慧”、“明”,全称般若波罗蜜,意译为“智度”、“明度”,谓众生得以度到涅槃彼岸的智慧。《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依此看来,佛家之根本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法。佛法即觉悟之法,彻悟宇宙人生真谛之法,这就是般若。

  • 标签: 般若 近代哲学 哲学思考 宇宙学 《大智度论》 认识的局限性
  • 简介:宋朝的佛鉴禅师应舒州(今安徽怀宁县一带)太平寺的邀请,将离开蕲州黄梅东山禅寺(今湖北黄梅五祖寺)出任该寺的住持。临行前,佛鉴禅师向恩师法演老禅师顶礼告别,法演老禅师请佛鉴禅师坐下喝茶,说:“明天你就要到太平寺任住持了,这一杯茶你要好好纳受,身为一寺住持,我有四句偈送给你:第一,势力不可使尽;第二,福报不可受尽;第三,规矩不可行尽;第四,好话不可说尽。”

  • 标签: 领导艺术 余地 禅师 怀宁县 住持 不可说
  • 简介:现存《道藏》(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中的中国哲学史史料极为丰富,既有间接史料,也有直接史料。现存《道藏》虽是明刻本,但其渊源出自北宋《政和道藏》,其中不少著作,版本古老,有的源于宋版,有的鲜见其它传本,极可珍贵。其中有关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分布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某些道经含有道教哲学内容;第二,某些道经引用或著录了含有哲学内容的诸子和儒、佛著作;第三,《老子》、《庄子》、《列子》、《亢仓子》、《文子》和《关尹子》被道教奉为真经,《黄帝阴符经》被奉为丹经。《道藏》收罗了这七部书的大量注释,其中有很多是哲学性的著作;第四,部分易学、数术著作,和上述七部书以外的部分哲学著作,也被纳入《道藏》。本文仅以后两种著作为例,

  • 标签: 《道藏》 中国哲学史 黄帝阴符经 道德真经 亢仓子 道教思想
  • 简介:10月7日,首届国际道德哲学研讨会在南京东南大学新华厅举行。研讨会由江苏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霞林主持,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主任约翰·布洛姆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致辞。

  • 标签: 系主任 开幕式 致辞 省委常委 研讨会 东南大学
  • 简介:19世纪西方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了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康德,在这个问题上走入了二元论的不可知论。继康德之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用正、反、合的辩证思维方式,论证了思维与存在之间能够达到一致或符合,证明人有能力认识这个世界。在东方6世纪智(538-597)创立天台宗,就提出了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的“一念三千”命题,并用空、假、中的辩证思维方式,论证了心、物之间,能够达到圆融,证明人有能力把握绝对真理。两者所不同的,只是德国古典哲学用清晰、明了的哲学语言来表达,而天台宗则用含混、简约的佛学语言来表达而已。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思维与存在 天台宗 黑格尔 图式理论 费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