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经文:《雅各书》2:14-26从刚才我们所读的经文看到:耶稣的兄弟雅各是在主张行善的同时又肯定信心的重要性。雅各是相信耶稣的复活,但在当时他又是持守犹太律法传统的。什么是犹太律法传统呢?如果笼统地讲,就是以色列的历史。这历史显示了以色列民的得救和称义的来源与背

  • 标签: 上帝 以色列 律法传统 耶稣基督 犹太人 犹太教
  • 简介:戒律是佛教三藏之一,它是佛门弟子们的行为规范,守持戒律的关键在于戒的获得及守护。过去对戒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戒的获得条件、戒的破失及如何防护,而对戒本身的定义、种类、性质及其于佛教义理的互动发展脉络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依据经论对上述问题拟作粗线条的疏理。

  • 标签: 佛教 戒体思想 守持戒律 教义思想
  • 简介:义观”是净影慧远的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慧远判教观、心识观、佛性观、修行观等各个方面的思想。慧远将诸法区分“同体”-9“别体”两个层次,同体之法“离相离性”、“无有一性”,别体之法有“体性”之差别,有性相之分。同体之法同时“无不性”,此即慧远“同体义分”观念——“无有一性”是“同体”,“无不性”是“义分”。在同体中,诸法的分别不是性相之分,而仅仅为“义”之差别。“同一中,随义分万,举一寻、即是其”,与义是六相圆融的关系。同时,同体之法与别体之法并非截然对立,通过“摄事相以从义”,慧远将别体之法摄入同体之中,使别体之法也具备六相圆融的特性。此种思想,对于华严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四法界观念有重要启发。敦煌S.4303、S.613在“同体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出“义俱融”,用以表述其宗最高的境界,强调“一一切,一义一切义”,义之间六相圆融、相互含摄。这是慧远之后地论师义观的延续。

  • 标签: 慧远 体义观 地论师
  • 简介:一、略说“咒”义“咒”是梵语“漫怛罗mantra”的意译。这个词原指《吠陀》诗集四句一首的赞歌或颂诗和《梵书》的祈祷语言;后来,发展为婆罗门教咒术的专用术语,即对神灵默祷的秘密词句。佛教,特别是大乘密教,把它继承过来,并发展为不限文句长短的祷辞。佛教在沿用“漫怛罗”一词的同时,还给本宗的咒语创造了一个专用术语“陀罗尼

  • 标签: 梵音 大悲咒 梵本 密教 金刚智 观世音菩萨
  • 简介:“武”的最初含义是指“舞”,后来延伸为“军事征伐”之意。所谓“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武”的目的在于消除战争、暴力。《说文解字》上说:“止戈为武”。因此,所谓的“武术”,也就是“止戈”之术。只是武术已经不是军事上的含义,它更强调“个人化”的意义。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教化方式”,是一种修养身心、自卫御敌的技艺。

  • 标签: 武术技击 中国武术 少林武术 嵩山少林寺 武当拳 定功
  • 简介:通过'''相''用'三大,华严宗对其核心范畴——'法界'('一心')作了独到地理论探讨。''即缘起性空基础上的物我万法的实际本质与究竟体性,依''之'用'即众生转净还灭和诸佛功德教化及其宇宙万法与究竟体性的二而不二,'相'是'自体相'即宇宙物我万法所构成与展示出的无尽缘起样态的旨趣追求。'法界'('一心')之'''相''用'的'三维一'构成了华严宗思想的基本体系。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三大 华严宗 法界 体相用
  • 简介:齐、梁易代之际,陶弘景以一个道士所擅长的图谶、符箓来为萧梁政权的稳定和争取民心作最大的支持,进而获得了梁武帝的信任,但为时不长。天监七年(508)陶托言“静斋”,半夜从茅山出走,实意味着二人间罅隙的产生。之后,因佞佛的举措已开始弥满全国,梁武帝对道教的信任自然也跌到了低谷。因此,“山中宰相”的称呼,大约只能是萧衍称帝后到天监七年这一短短的七年时间,其下限最长也只能延续到天监十一年,即陶弘景诣鄮县礼佛受戒的时候。

  • 标签: 陶弘景 攀缘 罅隙 礼佛
  • 简介:僧肇是我国东晋时代关中著名的佛教理论家、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后世尝以什、肇并称,足见其地位之尊、影响之大。僧肇的传世名作《肇论》,思想深邃,思辨性极强,而且文辞优美,颇为后代僧俗文人所推崇。尽管僧肇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却领会了魏晋玄学的存在本质论,学会了鸠摩罗什传译的龙树系中观空宗的哲学思辨,并且又“不落两边”、“不离两边”,将二者加以融汇贯通,创建了带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佛教哲学体系,从

  • 标签: 僧肇 鸠摩罗什 《肇论》 《高僧传》 生平考 无知论
  • 简介:道教养生,以阴阳为主,阴静阳动,各有不同。一般讲“”指静态位置,讲“用”指动态的运用方法。兹分别对“四秘窍”以及它的“”和“用”,略加介绍。四秘窍是:一、玄关一窍,二、阴跷,三、丹田,四玉枕。因为丹功炼的是返老还童,益寿延年的方法,而以调动本身青春活力为主。此四秘窍不只停留在炼气上,在叙述之前,先将功法前段体用进度列一简表:第一、筑基入手功夫阶段(一)筑基炼神。——心、神。用——(?)(二)筑基炼气。——气:先天气,后天气。用——呼吸(后天):正呼吸(后天):即用肺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向先天过度):吸气腹向内收,呼气腹向外鼓。

  • 标签: 玄关一窍 逆呼吸 筑基 丹经 玄关窍开 阴跷
  • 简介:佛教认为,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大乘义章》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 标签: 大乘义章 第一义 世谛 因明学 格鲁派 摩诃衍
  • 简介:佛教禅宗在江西的弘扬传播,历史悠久,名山甚多。或许是由于历史沿革变迁复杂,资料散佚的原故,对“龚公山”等几处遗迹今址出现不少讹误。近几年,因工作的需要,在这方面做了些力所能及的考证,现将有关资料缀以成文,以求教于史志界诸同行。龚公山据《五灯会元》记载,为弘扬南岳怀让禅师法绪,释道一“始自建阳佛迹岭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①

  • 标签: 龚公山 辨误 南康郡 黄龙派 法绪 释道
  • 简介:熊十力在其早年的唯识学概论的系列写作中已提出对窥基解因能变说的质疑,而这一问题深关宏旨。正是由于对窥基"因通现种"一说的岐解,导致他后来以因果二变释种现二界,从而有对唯识学种现对立、二重本体的批评。然而,因果二种能变并不能视为种现对立的依据。能变有转变、变现二义,应以变义为据,才能更好的理解种现活动实为识转变的整体活动,才不至于静态机械的理解唯识的含义。对唯识学中其他问题的研究也应见微知著,作如是观。

  • 标签: 因能变 种现 转变 变现 唯识
  • 简介:前人对葛洪生卒年的考定存在着诸多问题:或误推或未斟别文献的真伪或以佚文孤证下定论。考《抱朴子》、《晋书·葛洪传》及道教有关典藉所载葛洪生平经历,葛洪生于晋武帝太康五年卒于康帝建元二年。

  • 标签: 葛洪 生年 卒年 道教义枢》 《抱朴子》
  • 简介:佛陀住世时,常常带着随行的弟子游化,将佛法传布到足迹所至之地。有一次,他们来到鸯伽国的瞻婆城,遇到了一个叫种德的大婆罗门。种德精通相术、祭祀、礼仪、天文地理等。今天见释迦的到来,看到瞻婆城的人民共相瞻礼,很令他恼火。

  • 标签: 佛法 佛陀 共相 弟子 祭祀 天文
  • 简介:"梵二会议"以后,不仅是圣餐礼仪被理解为三位一上帝的工作,同样也包括圣道礼仪。普世教会的崇拜是三位一上帝的工作,这是三位一讲道神学的基础。基督教的讲道被看作是三位一上帝共同的工作,正如整个救恩的历史都见证了三位一上帝的共同工作一样。另外,由于讲道是上帝的使命(missioDei),而圣父又差遣圣子和圣灵,所以讲道也是三位一上帝的使命(missioTrinitatis),圣父怎样差遣了圣子,圣子也怎样差遣我们,并把圣灵赐予我们,所以传道人的宣讲也是在参与三位一上帝的使命。

  • 标签: 三位一体的讲道神学 讲道 圣父在讲道中的角色 圣子在讲道中的角色 圣灵在讲道中的角色
  • 简介:一,唐·寒山《寒山》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

  • 标签: 悟道诗 佛教 宗教文学 《寒山诗》 《联灯会要》 《景德传灯录》
  • 简介:皎然(720~798),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人,自称是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是唐代活动于大历至贞元年间的著名诗僧。早年即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

  • 标签: 皎然 诗僧 禅境 佛教经典 山水诗人 谢灵运
  • 简介: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对老庄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阐发,著有《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和《庄子内篇注》等重要著作。在佛教史和老庄注疏史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地位。憨山作书一般都会有序跋等短文明确说明其著述过程及成书时间,但《庄子内篇注》却是个例外。许多学者在考察憨山《道德经解》与《庄子内篇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相似之处,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有学者提出《庄子内篇注》当在《道德经解》之前已经完稿,而于1620年“重述”。憨山大师虽然很早就开始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对《庄子》进行疏解的工作,但是《庄子内篇注》在《道德经解》之前完稿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庄子内篇注》的真正完成时间当在1620-1621年间。

  • 标签: 憨山德清 《庄子内篇注》 庄学 佛教
  • 简介: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由于这个宗派是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又有称其为莲宗者。净土乃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净土思想起源很早,在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都可找到它的渊源。大乘佛教依释迦于耆阁崛山所说之《无量寿经》、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祗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等三经,

  • 标签: 净土宗 唐代 《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中国佛教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