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行为批评视域出发,讨论了《圣经》翻译批评的视角问题。行为批评视域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视域,与传统上的文本批评视域相对。《圣经》虽然属于高度经典类的文本,但因为有读者等社会需求因素和译者意志性的存在,译文难免与原文发生偏离。因此,《圣经》翻译的译者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在行为批评视域下对《圣经》翻译作描写性批评研究,有望实现全面和客观的翻译批评。本文最后还对行为批评视域下《圣经》翻译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 标签: 行为批评视域 译者存在《圣经》翻译 翻译批评
  • 简介:雷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雷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雷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 标签: 雷慕沙 道经译介 道教研究
  • 简介:葛洪虽然生活在玄学盛行的两晋之交,但他所处的地域及家学、师承都倾向于汉代儒学。受此影响,葛洪的学问也具有明显的汉学倾向。正因为这样,葛洪与玄学的关系显得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对玄谈所引起的任诞世风提出严厉的批判,对老庄之学的不合世务屡有非议。但与此同时,他也崇尚以人物品评为主的汉末清议;在构建神仙道教理论的过程中,也吸收借鉴了玄学关于本末、有无、养生等问题的理论精华。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了解以葛洪为代表的魏晋神仙道教思想与汉末儒学、魏晋玄学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葛洪 汉末儒学 魏晋玄学
  • 简介:徐文明在2007年第4期《世界宗教文化》上发表文章《素质、道风与形象》。作者认为,近年来海外媒体加强了对中国佛教的报道,其中也包括一些批评甚至诽谤。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区别对待,佛教从来都是坚持中道、不立两边的,对那些善意的批评,无论说得对还是错,都要虚心接受和真心感谢;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捏造和无端的诽谤,要以平常心待之,同时对特别恶劣、危及中国佛教形象并且触犯法律的行为要坚决回击。

  • 标签: 中国佛教 海外媒体 批评 宗教文化 平常心 形象
  • 简介: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文本解读为依据,从人物形象、主题和情节的角度,讨论了早期神仙传记《列仙传》、《神仙传》中"升仙故事"与古代信仰、巫术和仪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类"升仙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形象、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皆来自于古代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特殊职业及其在巫术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同时,"升仙故事"在表达人-仙交流和演变的主题时,以系统性的天象、物质和动物作为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的运用也可以直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信仰和巫术并表现在古代神话的原型之中;另外,早期神仙传记的"升仙情节"中的具体场景、死亡-成仙观念、特性化的情感和气氛等因素也受到了中国古代信仰和相关的巫术-仪式的重要影响。

  • 标签: 神话-原型批评 神仙传记 原始信仰 巫术 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