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文殊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 标签: 《文殊说般若经》 甚深般若 一行三昧 《金刚般若经》
  • 简介:为了解决业力及其相续之疑难,经量部中被称为“先代轨范师”的一类论师基于经量部种子提出了“色心互熏”。通过对经部此“色心互熏”的梳理和解析,认为此乃是基于一切有部及经量部两派思想而提出,并用世亲及后期唯识对此的评辨探究这一理论的缺陷。

  • 标签: 经量部 业力存续 种子说 色心互熏说 色心关系
  • 简介:本文从藏医艾灸疗法的艾柱制作、适应证及功效、穴位、操作规程、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等方面阐述藏医外治火灸疗法。观点是该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治疗范围广、显效迅速、疗效显著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在日常养生保健和诊治疾病等方面推广使用。

  • 标签: 藏医 火灸 艾灸
  • 简介:通过分析富蕴牧民定居状况、模式、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牧民定居的优化方案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 标签: 富蕴县 牧民 定居
  • 简介:本文以中国的神学函授教育发展为线索,回顾神学函授教育的历史。从函授科的创办到停办再到开办,几经波折的神学函授教育,依托神学院来开展办学,这使神学函授教育和神学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早期的神学函授教育成为一种办学和培养的方式,使神学教育达到更大范围的推动;近代的神学函授教育,为中国神学教育和神学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回顾从神学函授教育开办以来的时间、相关的人员、课程的安排等信息,从函授教育的历史脉络来看神学函授教育,思考神学函授教育的发展途径。以1989年为一个时间点,进行中国神学函授教育的前后叙述。因为,1989年是中国神学函授教育新开启的一年,'正规'神学函授教育正式以文件的形式,报请国家来审批,经过各方的努力和筹备,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函授教育开始了新的篇章。通过对神学函授教育的历史脉络把握,可以带来我们今天对神学函授教育的思考和对未来神学函授教育的憧憬。

  • 标签: 神学函授教育 函授科 金陵协和神学院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尪公信仰在台湾的多元发展,特别是地域性和宗族性上的发展脉络,并对台北木栅忠顺庙的祭祀活动进行概述,以及探讨地方共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记忆传承。尪公是先民在台北地区屯垦时最重要的信仰神祇之一。早期台北地区的屯垦移民多数以务农为主,因此每当农作物受到虫害造成大量损失,先民无计可施时,便会举办尪公绕境仪式来驱除虫害。除驱除虫害外,尪公也是一位武神,早期先民与原住民作战都会先祭拜尪公,祈求带来胜利。本研究通过考察台北木栅忠顺庙后发现,尪公信仰在台北地区有地方传统文化上的记忆,但随着台北的都市化、居住群体改变,以及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形态后,让原本具有驱逐虫害功能的神祇信仰文化逐渐消失殆尽于台北地区。对此笔者尝试探讨具传统与地方特色的尪公信仰文化如何延续地方共同宗教的信仰及城市文化记忆的传承。

  • 标签: 台湾民间信仰 木栅忠顺庙 尪公信仰 双忠信仰
  • 简介:以空间的生产与文化权力互动为研究视域,审视城镇化的演进历程,其实为以自然空间为壳、以抽象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生产为核的文化权力的互动。在壳与核的格局互动中,实现了空间的生产和文化权力的再分配。间或其中,城镇发展要素重新分布,文化权力重新配置,城镇格局不断变迁,城镇化进程不断演进。夏河拉卜楞属于围寺而城,其演进实证了空间的生产与文化权力互动中的城镇化历程。这是认知城镇化文化和文化城镇化的视域之一。

  • 标签: 壳与核 空间与权力 城镇演进
  • 简介:在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村落到城市并日趋多元化的研究过程,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现在的社区研究有对经典田野点的再研究,也有对新形势下相关问题的多元化研究。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典民族志中的村落之一——山东青岛台头村一直是社区研究的实例和典范。台头村是传统的中国北方村落,是社区形式的一种。这个位于胶东半岛的海边村落从第一次为人所知到现在的几十年间经历了许多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同时它也目睹了社区研究方法在中国的产生和本土化过程以及多元化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标签: 社区研究 再研究 多元化发展 台头村
  • 简介: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说明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自觉强调政治认同、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积极吸纳中华文化。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碑,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诸多特点及传统的形成,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重建礼拜寺记》碑 中国伊斯兰教 历史见证 中国化 清真寺 定州
  • 简介:"边疆"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文化、社会、象征的概念。边疆社会文化则是中国边疆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无论是美国边疆学派,还是早期中国边政学派,抑或是后来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关于边疆社会的研究,都表明边疆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民族、族群文化互相交往、渗透的关系。因此,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也存在着另一个重要的面向,即文化杂糅(culturalhybridity)。以往表现民族文化的民族志影片更多地关注单一民族文化类型,强调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一面。本文以民族志影片《游走的呗玛》为,提出边疆社会文化的影像呈现和表述都不应忽视边疆社会文化类型的重要特征,即文化的复合性、杂糅性以及文化的链接(articulation)。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关系到在摄制边疆社会民族文化的民族志影片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文化立场和态度。

  • 标签: 文化杂糅 边疆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 民族志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