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60 个结果
  • 简介:在智者大师亲撰的《法华昧忏仪》里,讲到依法修行忏悔者,于三七日一心精进,或三七日满,或三七日间,有种九品相之不同,这对堪验行者功夫有大益处。

  • 标签: 智者大师 三七 忏仪 三昧 忏悔 修行
  • 简介:《谛义得经》是古印度重要宗教派别耆那教中影响最大的经典。这一经典构筑了耆那教系统的理论体系。它重视通过智慧获得真理,提出了"七谛"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中,该经表明了耆那教的主要宗教和哲学思想。《谛义得经》通过"命我"和"非命我"的范畴,论述了耆那教关于生命现象和自然事物的主要理论;通过"五种智"的理论,展示了此教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观念。《谛义得经》对耆那教在历史上的成熟和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谛义证得经》 命我 非命我 耆那教 印度宗教
  • 简介:福建南少林寺问题,经过约十年的研究和论争,以批准莆田、泉州、福清地各自修建或复建少林寺而暂告一个段落,研究热潮亦已渐渐降温。笔者与蒋维锬先生一直较关注这个课题,蒋先生手辑有厚册《福建南少林研究资料》,搜罗有关福建南少林各种资料甚全。南少林论争的焦点在于史,现笔者就以蒋的资料集及自己搜集的补充资

  • 标签: 福建 南少林寺 佛教 史证 综评 泉州市
  • 简介:南北朝后期到初唐成书的《洞奉道科诫仪范》对道教法位体系进行了详细记述。唐前期道教徒依据实际需要,对此系统进一步整理,最终形成较严整的道教内部递升制度。传世和新出土的唐代碑铭可以确证此法位制度在唐代的普及性。对从《洞奉道科诫仪范》到盛唐时期的道教法位制度的变迁及现实情况的细致考索,可以恢复和强调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中古道教重要面相。

  • 标签: 三洞奉道科诫仪范 法位 金明七真 张万福 碑铭 道教制度化
  • 简介: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顺":顺天意、顺时代、顺民心"求":求做合格公民、求做合格道人、求做合格善人一、"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一)爱学习本人出生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贫苦家庭。在父母自身都无法生存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上学的条件的,

  • 标签: 合格公民 学习 旧社会 吃苦 孩子
  • 简介:贪、嗔、痴,佛教称之为“毒”。贪是贪爱五欲,五欲有两解是能使人的感官觉得快意舒服的色、声、香、味、触:二是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嗔是愤恚无忍,与人不能合群,个人修养差。痴是愚顽无明,不懂为人为僧的道理。这“毒”,严重危害佛教徒的身命与慧余,不但不能修成道果,而且使僧尼丧失了起码的资格。

  • 标签: 佛教 宗教信仰 教规教义 作风建设 宗教问题
  • 简介:南无阿弥陀佛人人都能念,而六字洪名的体相妙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莲祖素心慧目,探赜索隐,弘阐弥陀名号的威神妙德。赞云:“越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一念者,即能念阿弥陀佛之一念。通途修道,备经多劫,远之又远,而今不越一念,疾超生死。片言者,即所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自凡夫望诸圣,隔之又隔,而今不出片言,往生净土,直登阿髀跋致(不退转),与观音势至诸大菩萨把手同行。一念顿超,片言即,神力妙用,何可思议。吾人信愿持名,冥契弥陀名号之义趣,如实修行,便可臻达感应道交之境域,成办世出世间的利益。兹谨依莲祖之意绪,标举点。一光寿交融,名号即实相。二通玄秘诀,径中径又径。至诚感通,妙应难思议。分述如下。

  • 标签: 阿弥陀佛 净土 实相 观音 菩萨 修行
  • 简介: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川交汇处,是中国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农业区。周口市10个县市区中有4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630个贫困村,19.5万贫困户,52.4万贫困人口。周口市基督徒约有70万人,堂点1200个,其中90%以上分布在农村的贫困地区,大部分的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农业生产,多数青壮年由于很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 标签: 三堂 河南省东南部 省级贫困县 农业生产 农业区 基督教信仰
  • 简介:性与无性作为唯识学派剖示存在问题的个概念,是唯识宗立教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问题向来为佛教所重,人生的痛苦即源自对存在理法(依他起)的无知,由此追寻到般若、中观时代,始发现最高的存在(胜义谛)根本不在我们认知的范围内,凡为我们所思所想的存在都是空。然而,何以在我们的心识上又呈现为有?由有而空,主体如何认识?这些问题都非中观学派所能解答(或不屑解答),唯识学派的继起,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存在的性质,替各种存在找出何以呈现之根。纯一法师以此为题,用唯识学本义对此作了疏理、剖析式的工作,并列了一些图表加以说明。

  • 标签: 三无性 唯识学 圆成实性 自性 胜义谛 中观学派
  • 简介:本文主要依据佛典经教从女性视角考察佛教对成佛的认识。首先厘清有关成佛的概念,概略介绍佛教“唯一佛乘、即凡圣”的成佛观,辨析女性是否能够成佛;在此基础上,阐述众生特别是女性如何能够成佛,佛典为女性指明的两种成佛方式等等;最后说明《法华经》所讲契入佛道究竟成佛的种种方便法及其对女性成佛的意义。

  • 标签: 唯一佛乘 即凡证圣 成佛观 女性观
  • 简介: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可以谓之“根深蒂固”也。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不断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发展,其对女性的看法和认识也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就拿佛教出家人所守持的戒律来说,男性出家人要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而女性出家人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数目多出近一百条。

  • 标签: 比丘尼 大爱 述评 菩提 佛教传入 男尊女卑
  • 简介:礼拜天,父亲看着那抱怨早餐不好吃的儿子,心想:“今天带孩子到哪儿去玩呢?”结果,他们既没有去曲径通幽、山环水转的名胜古迹,也没有去车水马龙、游人云集的繁华商业大街,而是来到了乡下,一片宁静的田野。

  • 标签: 随笔 田野 宁静 父亲 早餐 孩子
  • 简介:一个年轻男人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想要自杀。入夜后,他极度哀伤地带了条绳子走到屋后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

  • 标签: 爱心 人格修养 生活方式 奉献精神
  • 简介:二一、宋·怀深慈受《慈受怀深禅师广录》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门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明窗高挂多留月,黄菊深栽盛得秋。万事无如退步眠,放教痴钝却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为能明彻夜煎。

  • 标签: 悟道诗
  • 简介:宗教是简而易行的,它所责成的义务都是人们可以胜任的。故你们应中正不偏,循序渐进,乐观自慰,应在早晚和夜间一部分时间拜主求助。(布哈里、奈萨仪辑录)

  • 标签: “圣训” 选录 循序渐进 宗教 胜任 时间
  • 简介:意味着拒绝、约束、自律,感觉有点像是在双脚套上沉重的镣铐,拘禁了奔跑的欲望。譬如戒烟、戒酒、戒色……似乎都是痛苦的事情。人习惯顺着欲望的轨道痛快淋漓地下滑,在呼啸堕落的乐趣中,不知今夕何夕。然后,你会发觉路越走越窄,健康,财富,名誉……像是过眼

  • 标签: 佛教文化 戒律 教义思想 般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