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晚明以降,国运日衰,'世界坏极,人心坏极',引起了时人深深的忧虑。至于明清易代,在一般性的叙述中,'天崩地解'、'宇宙剥落'等词语更是常见的表达。但是,在这一时代洪流中,还出现了另外一种激昂的声音,这就是以觉浪道盛代表的'反乾坤再造'的自觉主张。通过研究可知,觉浪道盛对天地这一维度有着自觉而充分的关注,并进行了积极调整,不仅有着'天下造新命'的现实关怀,还秉持'佛圣英雄'的人格理想,以'盘今'自任,在实践路径上自觉指向'天下人共成之天下'的精神维度,体现了强烈的共生精神。可见,在时代变迁中,佛教不再是一个消极的社会存在或文化符号,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时代洪流,甚至成为文化整合中最为积极的力量。

  • 标签: 觉浪道盛 天地 “逃禅” 为天下造新命
  • 简介:关于经典解释,我要嘱托三件事。一、不要试图洞彻启示的全部,这是我通篇想要表明的目的。因为那是不可企图的。人们应当记诵真主的这一言辞:“你们只被赐予了很少的知识。”(15:85)不应该认为经典中的一些奥秘不会对伟大的学者们遮蔽,遑论普通学者。人们应当知道,宣称洞悉了先知所有传述的本义的学者,他的宣称是出于理智短浅而非深厚。

  • 标签: 经典解释 火狱 伊玛目 《古兰经》 精神实体 物质实体
  • 简介:日本佛教据说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由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日本推古天皇时期,圣德太子(574—622)摄政,笃信佛教,以佛教教义的根本精神即和的精神基础,制定了十七条宪法,用来治理国家,从此日本人开始尊敬三宝,即信奉了佛教。

  • 标签: 净土思想 《四帖疏》 净土教 往生净土 净土宗 净土真宗
  • 简介:慧均是陈隋之际的三论宗大师,他基于中观三论学的立场,大力阐发了中道学说。在慧均的教学中,中道更多是作为方法与境界而展现其意涵的。慧均首先以初章中假说指出了三论宗与他家对有无理解的根本不同,强调了非有非无之中道与而有而无之假名的一体不。慧均认为谛是佛所说教门,并指出中道是真俗谛之外的第三谛。通过对他家佛性观点的批判,慧均遮显出中道佛性的意义,把在龙树教学中所不重视的佛性观念圆融地纳入了中观学体系,并以第一义空丰富了佛性概念的涵义。

  • 标签: 慧均 《四论玄义》 中道
  • 简介:产生于魏晋时期的《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与刘宋出世的《三天内解经》,都是宝贵的道教典籍,蕴含着当时正一道的神学思想。经过认真剖析,本文从前者归纳出7条神学思想,从后者归纳出6条神学思想。从中可以发现,在魏晋到南朝初期的正一道经典中,不仅关注的神学问题有所转换,一些神学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可以窥见道教的主体性与佛教的“作用”。

  • 标签: 魏晋南朝 正一道 神学思想
  • 简介:如来藏思想从《如来藏经》以来,其主要特征是遍满性、隐藏性、可证性,这三大特征作为如来藏思想体系中相对稳定的内容,在不同时代,被不断进行解读、阐发。'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提出后,经印顺法师继承,到星云法师发扬光大,这其中亦有对如来藏思想的接纳与发挥。星云法师如来藏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肯定如来藏的存在;如来藏不灭;可以六度证见如来藏清静本性。星云法师如来藏思想的时代特征是:佛教服务、社会服务、为人服务。

  • 标签: 如来藏 人间佛教 星云
  • 简介:净影寺慧远作为隋代佛教三大师之一,其著作《大乘义章》更是南北朝佛教集大成之作,而其中的《三量智义》则是中国佛教现存著作中第一篇论述"量论"的专文。佛教的"量论"主要探讨正确的知识从何而来,以及其在解脱的趣向中有何重要性。慧远在《三量智义》分别阐释了"现量"、"比量"和"教量"的三量说,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与修行者的境界有对应关系,境界越高,则能得到更真实的认知;而真确的知识亦有助修行者培养智慧,以迈进更殊胜之境界。慧远亦以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理事观"去诠释"量论",从中可以看到佛教"量论"的中国化;亦从侧面反映了南北朝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而慧远所代表的思想则在其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慧远 量论 解脱论 理事观
  • 简介:元叟行端,元代著名禅师,南方临济宗的代表人物,在元王朝崇奉藏传佛教和尊教抑禅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是为数不多的受到统治者赏识和青睐的几位禅学大师之一,曾“三被金襕袈裟之赐”,对禅宗在元代的发展和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在当时禅林之中,更是承“大慧之流风余韵”,有着“再世妙喜(宗杲)”的美誉,僧俗众所钦敬。而这一切,都与其践行和弘扬自己的禅学思想有关。从元叟行端的禅学思想入手,结合其生平经历,对其博赡宏富的深邃思想以及他对当时元代及其后的禅宗发展的影响做一些简要探析。

  • 标签: 元叟行端 生平 心性思想 华严教理 三教合一
  • 简介:在讨论中唐儒家心性论渊源的时候,学者多采用思想比较的方法。洛阳地区近出铭文中首次出现中唐佛教的'复性'一词。这提供从历史环境的角度讨论儒佛家心性观念关系的可能。佛教复性观念延续了盛唐时期东山禅法的教学内容和禅修方法。这一禅法与中唐知识人试图重整人伦秩序的理性精神颇为契合。贞元后期,李翱、韩愈定居洛阳,他们的亲知友朋直接接触禅法,不约而同地感知佛教的复性观念。这是儒家知识人提出心性论的知识环境。

  • 标签: 东山禅法 复性观念 中唐儒家 洛阳
  • 简介: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 标签: 陈景元 道教 美学 自然审美 生态智慧
  • 简介:序言笔者曾在叡山学院召开的以'戒律与伦理'为主题的日本佛教学会上,发表了关于禅宗'清规'成立的经纬及其历史意义的论文,并以《从戒律至清规——北宗的禅律一致及其调和下清规的诞生》题,刊登于《日本佛教学会年报》淤。其要旨在该论文的'结语'部分做了总结,在这里转载如下:1.作为山林佛教成立的东山法门,继承了头陀行者的价值观与传统,有着以'开悟'的获得目标的独自的修行方法与生活规范。因此,他们并不关心得度或

  • 标签: 东山法门 山林佛教 北宗禅
  • 简介:刘子如是新中国成立前西南地区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者,也是一名基督徒。刘子如的社会服务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于他而立之前,践行于而立之后;社会服务的对象从个体到群体,再到民族国家;服务方式既有“物质”,也有“精神”。刘子如的社会服务超越了宗教意义下的慈善活动范畴,形成了他独特的服务民族和国家的思想

  • 标签: 刘子如 社会服务 基督徒 慈善
  • 简介:题记:我于80年代初,经四川大学哲学系张儒义先生引荐,得以向卿希泰先生请教。1985年,我考入宗教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蒙卿先生不弃,忝列门墙。1991年,又考取卿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所任教,得先生提点、教益良多。先生著述丰赡,而《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乃其研治道教文化的成名作。在我本科、

  • 标签: 道教思想 卿希泰 《太平经》 宗教学研究 成玄英 道教学者
  • 简介:12月9日,陶弘景养生思想学术交流会在浙江温州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从当前的社会现实出发,探讨了养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陶弘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陶弘景养生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及发展方向等论题。

  • 标签: 学术交流会 养生思想 陶弘景 温州 浙江 社会现实
  • 简介:11月30日至12月3日,云南省道教协会丁酉坛第批传度活动在昆明市五老山龙泉观隆重举行。法会圆满之期,还举办了长春兴教塔林竣工庆典活动。从2011年至今,云南省道教协会共举办了四期传度法会,有800余名度生参加传度。

  • 标签: 道教协会 云南省 庆典活动 昆明市 法会
  • 简介:麦彭嘉措(1846—1912)对近代宁玛派佛教因明理论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所著的《智者入门》、《释量论大疏》、《解义慧剑》等论著中,针对作为因明学重要概念之一的"真因"予以了详细阐释和分类。根据对其相关因明学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他在论述属于真因范畴的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时展示出了对萨班《量理论》、普觉·强巴《因正理论》的紧密承袭关系,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部分创建性解释。

  • 标签: 藏传佛教 麦彭嘉措 真因
  • 简介:《老子》一书五千言,看似往而不返,实则有着明确的逻辑理路。开宗明义所言之“道”非“常道”,其所言之“名”亦非“常名”,并以有无之和合而为“道”玄妙之所在;继而以“遮诠”的方式对“道”进行描述而非定义:“道”本身不是一具体物,故不可对“道”是什么来进行言说,若能言说“道”为何,“道”就具有规定性和确定性,是此物则不能是彼物,更不可言创生万物。

  • 标签: 《老子》 生命共同体 “玄同” 社会 “道” 逻辑理路
  • 简介:大都宝集寺是元代华严宗的重镇。关于其传承,《宗原堂记》一文有记载。参照其他资料则可知,宝集寺入元之后的第一任住持是隆安善选,时间元太祖十年(1215),后于1231年—1244年间卸任。行秀、园明、知拣、妙文宝集寺第三至第五任住持,延祐四年(1317),妙文卸任宝集寺住持,推荐其弟子接任。在妙文法师之后、则堂仪公之前的26年,宝集寺有数任住持,未记载其名。如此,元代宝集寺住持可知者六名。《宗原堂记》的撰写与则堂仪公有关。仪公建立'宗原堂'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在大都的华严宗传播中宝集寺所处的源头地位。

  • 标签: 大都宝集寺 华严宗 元代 传承
  • 简介:嗣法是禅宗内部维系法脉传承的关键程序。正规的嗣法过程记录于《百丈清规》《正法眼藏》等文献,已为人所知。然而,禅宗历史上除了正规嗣法之外,还大量存在着特殊嗣法的现象。现有关于特殊嗣法的讨论多着意于义理方面,而缺少实践层面的分析。《禅林僧宝传》记载五代北宋时期禅宗中的'崭然绝出者',其中不乏特殊嗣法者。将这些记载进行归类,并与僧传、灯史、语录及禅师碑铭行状等材料互参,可以揭示禅宗发展初期产生特殊嗣法的社会环境,以及特殊嗣法出现对于嗣法者本人和当时禅宗僧团的实际意义。

  • 标签: 禅宗 嗣法 五代北宋 《禅林僧宝传》
  • 简介:《夷坚志》130余则四川故事是研究南宋四川地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从中可见四川民众丰富的信仰世界与信仰行为。官员、士人、手工业者、术士等在民间信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共同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扩大了神祇队伍,拓展了信仰的地域,协调了地方信仰与国家信仰互动,促进了部分神祇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南宋四川民间信仰的盛行,与四川的军事、教育、宗教及民间巫风传统密切相关,四川独特的地域环境亦不可忽视。

  • 标签: 夷坚志 民间信仰 地域社会 地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