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布德不仅在雕塑艺术创作上成就斐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雕塑教育家,贾科梅蒂、穆希娜等世界级的雕塑大师都曾受教于他,他有着自己完整的教学理念和对艺术独特的认知。艺术的真实性、构造与布局、侧面与体积这三个角度可以体现出布德的艺术理念和雕塑教学理论。

  • 标签: 布德尔 雕塑教学 真实性 构造 布局 侧面
  • 简介:博纳的绘画作品观照了时代和风格的演变,将许多复杂的思辨静静诉诸于笔端。色彩成为他精心选择的语言。他设色零碎、反复涂抹,效果却光怪陆离,把色彩的和谐性、对比性、音乐性、神秘性发挥到极致,由此构成一个奇妙的色彩世界。

  • 标签: 博纳尔 色彩 世界 静观 绘画作品 和谐性
  • 简介:海德格反对传统艺术哲学通过形而上学来把握艺术,认为艺术哲学应迈入“思”的视域,通过“思”来重新为艺术奠基。通过对海德格艺术哲学核心概念——真理、世界、大地、美、诗的剖析能够更好地认识其艺术哲学思想。海德格的真我观是以脱离“孤独”,超越“沉沦”,先行到死为其特征的。海德格的艺术哲学对“存在”的本体论的追问,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以及其对诗与思、语言的人本学的阐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艺术哲学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哲学思想 “存在” “思”
  • 简介:翻开西方艺术史册,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洛可可到19世纪新古典主义,人体画占据了大部分的篇章。自17世纪,随着风景画与静物画的独立和绘画门类的逐渐丰富,人体画依然是荣耀画家成就的证明。甚至到抛弃了古典艺术法则的现代艺术时期,人体艺术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佩斯坦作为照相写实主义流派的一员,以写实人体画著称,他的作品看似是向古典艺术的回归,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反叛,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现代主义思潮风格的形成与奠定打下烙印。

  • 标签: 人体画 佩尔斯坦 古典绘画 反叛
  • 简介:未来主义是意大利近代极富有影响力的艺术思潮之一。通过对1936年到1938年间阿韦托·马斯特安尼设计的四张航空招生海报图像进行研究,回顾了意大利未来主义与航空业同期发展的黄金时代,论述了海报作者如何运用金属元素、强烈的色彩对比、仰视化构图等视觉形式和具有强大隐喻性图形符号——老鹰、鹰帜,共同把未来主义风格和民族意识呈现于海报之中。这四张海报是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在设计领域的图像历史,是进一步了解未来主义历史的证据。

  • 标签: 未来主义 海报设计 阿尔韦托·马斯特安尼
  • 简介:媒体图形是以计算机为创作或展示的工具,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科技的发展为“图形消费”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消费社会”的出现则是“图形消费”到来的社会根源。只有提高新媒体图形的设计品位,尽快走向创意第一、创新为主的阶段,提升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层次,中国的媒体图形产业才有可能领导世界潮流。

  • 标签: 消费社会 新媒体 图形 网络文化产业 交互功能 技术支持
  • 简介: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以及绿色包装设计浪潮的兴起,包装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形下.要将包装设计定位到一个的高度,需应时代发展潮流,与世界同步,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契机,同时,也让品牌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 标签: 绿色包装设计 品牌价值 新契机
  • 简介: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阿君·阿帕杜莱(ArjunAppadurai)在其((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一书中指出:文化互动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崭新的全球文化、经济应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相互交叠的、散裂的秩序。阿帕杜菜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来探索这些散裂,从全球文化流动的五个维度——族群景观(ethnoscapes)、媒体景观(mediascapes)、技术景观(technoscapes)、金融景观(financescapes)和意识形态景观(ideoscapes)入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五个维度构成了其所谓的“想象世界”的基石。全球文化流动发生的条件,即全球文化流动发生在族群景观、技术景观、媒体景观以及意识形态景观之间日益扩大的散裂中,同时也通过这些散裂而进行。

  • 标签: 文化流动 文化维度 案例分析 鄂尔多斯 意识形态 人类学家
  • 简介:近年来,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借助媒体平台丰富了创意产品类型、提高了产业传播速度,而文化创意产业又丰富了媒体的文化内涵。针对驻马店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提高竞争力,并保持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效互动的问题,政府可以采用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借助媒体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和产业宣传与营销,而相关高校则可以通过增加相关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高人才素养等方面,并借助媒体来助推天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 标签: 新媒体 天中文化创意产业 宣传与营销
  • 简介:阿尔都塞理论体系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他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伪个人主体的观念,改造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他指出意识形态将个人传唤为主体和个人对意识形态的自动臣服,作为对人本主义哲学自欺行径的一种反驳。面对意识形态对含入的辖制,尤其是它通过文学艺术对人产生的一种隐性的控制,马尔库塞提出的感性可以对摆脱意识形态桎梏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意识形态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美学革命将其导向对人的正确引导。

  • 标签: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马尔库塞 新感性 美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