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这一术语考察,阐述了葛兰西实践哲学马克历史唯物主义关系,分析了葛兰西理论四个领域及其相互关系。最后,作者强调研究葛兰西实践哲学关键在于转换视角重读马克,从而努力实现马克理论现代化,以分析已经变化的当今世界。

  • 标签: 葛兰西 马克思 实践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哲学在世界范围内通常窄化为分析哲学,但中国对"古典"德国哲学兴趣并未减弱,经典哲学家中远超纯粹哲学兴趣之边界而受大众欢迎首先是尼采和海德格尔,而在专业哲学家那里,黑格尔,尤其是康德影响则可以与之抗衡。在有些地方对这两位无疑不简单思想家进行了值得注意高水准研究,就像在西方最好研讨课上一样,不是一章一章地,而是逐字逐句地进行研读。与此相应,还出版了严格贴近原文解读,并且通常保持着知性坦诚。例如,面对着经常提出"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选择,华中科技大学邓晓芒写了一部对康德第一批判解读,又在继续写一部十卷本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宏大解读。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解读 康德 黑格尔
  • 简介:本文首先讨论了马克在异质文化环境中应该以何种方式言说自己问题,由此引出对马克文本解读宗旨与原则:为马克马克。让马克自己说话、让马克发出自己声音正是秉承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本身学术态度。其次阐发了让马克自己说话理由:第一,思想重构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第二,倾听150多年前马克自己言说,反而对我们极具现实意义。再次是对马克早年哲学文本解读分期与研究马克早年哲学意义。最后阐述了马克哲学文本解读方法:学术背景探源方法、系统研究方法、前后呼应方法、历史考察法。

  • 标签: 马克思 科学 意识形态 文本解读 思想重构
  • 简介:马克提示了现实与文本关系,现实往往被语言和文本所切割、渗透,当文本作为一个主题加以谈论之时乃是物质生活升华之时,文本在此时体现为现实剩余。现实和文本距离,是马克通过把握到现实与本质相切瞬间才加以克服。在今天文本性和现实性可能在信息这一换喻以及现实层面上完成了一种新变形。

  • 标签: 马克思 文本 现实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对黑格尔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一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一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一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安提戈涅》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也是西方哲学史中重要话语元素。在《精神现象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黑格尔和施蒂纳将《安提戈涅》作为理论架构要素,马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进行了总评和阐发。黑格尔与施蒂纳在《安提戈涅》中张力,意味着历史、价值、文化如何进入现代性根本问题。因而,表面上马克谨慎赞同黑格尔对象化处理方式,但施蒂纳《安提戈涅》阐述中蕴含了更具突破性现代性意蕴,直接改变了马克思维轨迹。文章通过分析三者在《安提戈涅》问题中思想纠葛,厘清马克对两人真正判定,一探马克向现代性语境中虚无主义问题转向。

  • 标签: 《安提戈涅》 现代性 悲剧 马克思 施蒂纳
  • 简介:实用主义与德国哲学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隐蔽而重要内在关联,这一关联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新老实用主义对黑格尔观念论哲学批判和继承上。美国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将这一关系概括为实用主义是一种自然化黑格尔主义。在罗蒂这里,自然化以及自然主义乃是作为先验哲学对立面,即"去先验化"而得到论述。因为罗蒂所理解先验哲学基本上指就是康德哲学,从而忽视了德国观念论、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对先验哲学推进和发展,如此一来也就无法看到后起先验哲学传统对近代表象主义认识论成功突破,这一突破最早同时也是最为成功地表现在黑格尔这里。黑格尔思辨逻辑学并不像罗蒂认为那样带来了一种先验哲学自然主义化,而是将先验哲学导向了一种现象学本体论方向。罗蒂反表象主义走向了语言行为主义,但是他忽视了黑格尔式反表象主义策略。

  • 标签: 先验哲学 自然化 实用主义 语言行为主义 表象主义
  • 简介:本文是作者将要出版哲学深渊:马克与德国哲学对话》导论部分。文章回顾了作者结合马克与德国哲学关系来阅读马克著作历程,例如马克历史辩证法与胡塞尔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异同,马克对费尔巴哈"类"概念发展,马克"主体"与黑格尔"人格"内在联系,马克存在观与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存在观比较,另外还涉及维特根斯坦和分析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形而上学传统等等,都是作者所关注的话题,展示了马克哲学多方面的理论处境。

  • 标签: 马克思 德国哲学家 关系 比较
  • 简介:马丁·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通常被视为他第二本奠基性著作,作为其后期思想指导原则这本书受到了越来越多敏感而富有判断力关注。然而,常被忽视是,海德格尔对教学问题上一种不可教教义根本强调。本文以《哲学论稿》中所呈现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旨在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尔思想根基。笔者将论证,海德格尔成问题Paideia[教化、潘迪亚]方式,与奥维德式通过修辞手法彻底改变我们在世界中爱欲取向做法最为相像。由于我们对存在者爱需要被净化并导向存在,一系列相关于能动性和真理难题便随之而出,而海德格尔所贡献那种转化实践可行性和可欲性也成了值得探讨问题。最后,笔者探究了《哲学论稿》在政治上结果,揭示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性和古典传统,以及对日常在世存在本身挑战激进本质。

  • 标签: 海德格尔 | 科耶夫 柏拉图 | 存在
  • 简介:康德道德哲学可以从如下要点来理解:道德哲学目标和方法,善意志、道德价值和义务,义务与对道德法则尊重,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普遍自然法则公式,人性公式,自主性公式,目的王国公式,诸公式统一,自主性,德与恶,对康德道德哲学定位。以这些要点为线索,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解读康德道德哲学主流观点,梳理了对各要点理解中存在争议,由此反映了对康德道德哲学前沿研究动态。

  • 标签: 康德 道德哲学 诠释
  • 简介:我们没有重逢,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但是对于罗兰大桥回忆却依然历历在目。在我心中浮现着一位优雅女性形象,她站在那座山上。她站在那里,这不是因为她以为她比山似乎更高,而是因为她是一个山中女性。我们终归知道她名字叫做山女。她自己常常对此隐而不宣,但她这时站在那里却显现着这一情节。她是山女,这需要这样来诠释:她是那样一位女性,这位女性出自山岳。这样,她便是从山岳而来到

  • 标签: 回忆 随笔 哲学 秋天 女性
  • 简介:穆勒《逻辑体系》论及了莱布尼茨、康德、兰贝特三位德国学者有关思想,而自这本书被译介到德国之后,也受到了狄尔泰、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德国学者关注。对穆勒《逻辑体系》和德国哲学之间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考察旨在为德国哲学研究知识背景提供一个有益补充。

  • 标签: 穆勒 《逻辑体系》 德国哲学
  • 简介:这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GillesLouisRénéDeleuze,1925-1995)运用自己"欲望哲学"重新解读康德三大批判尝试。在这种眼光下,康德先验方法就是从人各种先天机能,包括认识机能(感性、知性、理性)和欲望机能(低级欲望和高级欲望)构造出人生活经验,这些机能是一切表象源泉。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哥白尼式革命"实质是把认识先天原则归结到主体先天立法机能,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把这种先天机能与后天机能结合起来?单凭先验图型是无济于事,必须把第三批判中"共通感"引入进来才能解释这些机能相互和谐。知性和理性机能后面隐藏着其实是欲望机能,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所讨论问题。纯粹实践理性为自由立法,这同时也使它成为知性在理论上为自然立法、在实践上为道德律建立类比"模型"决定性根据。而理性与知性后面这种相互配合一致同样也立足于理性本身"道德共通感",纯粹实践理性三大悬设都是通过这种道德共通感,特别是其中想象力而现实地作用于感性自然,想象力为自然界设定了终极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辨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加入了一种比一般感性机能更高情感机能,这就是体现为审美判断力鉴赏机能,它既不关思辨兴趣也不关实践兴趣,仅仅表示各机能活动主体性条件。但它与所有其他机能都相关,构成它们相互协调活动。而这种自由协调活动虽然是超功利,但它本身具有某种理性兴趣作为自己原则。所有机能未决定超感性统一体和从其中抽引出来自由和谐是心灵中最深部分,它准备了那最高尚东西到来即欲望机能至高地位,并且使得从知识机能向欲望机能之过渡成为可能�

  • 标签: 先天机能 欲望 共通感 道德律 自由 终极目的
  • 简介:新康德主义杰出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沿着康德所开创先验主义思想路径,生发出自己独特符号形式哲学,以关系逻辑取代物逻辑,以符号取代物,将哲学观照世界中心从实体转移到意义之上。这一具有颠覆性观念受到同时代哲学非难,究其缘由,应归结于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根基未能得到充分阐发这一事实。本文认为,虽然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确属"一项未完成事业",但他在诸多著作中已对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问题做了较充分分析和阐述,其中关键性概念就是"世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分析来阐明卡西尔对符号形式哲学合法性之建构。

  • 标签: 符号形式哲学 世界理解 现象学 符号世界 精神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一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和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本文以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为例探讨了海德格尔世界理论,这种世界理论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世界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在存在顺序上认为世界先于人认识和人语言,由于它在世界向人发生之前就预设了世界存在并把它作为最为原始研究对象,所以,它在陷入独断论情况下先后经历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再到语言学退守命运。海德格尔则相反,他在发生顺序上认为在人生存活动中向人发生世界是最为原始世界,人则在世界发生过程中成其为人。在此过程中,既有着生存论认识(视),也有着生存论语言(话语),它们都是人之生存以及人和世界在生存活动中发生不可缺少环节。在他看来,传统形而上学世界以及认识论和语言学,都不过是发生意义上世界以及视和话语派生物。因此,传统形而上学从古代本体论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他世界理论不过是一种纠错性理论。我们认为,世界只能是人生活于其中世界,对人来说,发生意义上世界才是最原始世界,所以海德格尔世界理论意味着哲学思维进步。

  • 标签: 世界 本体论 认识论 语言学 存在 发生
  • 简介:梁志学先生近著《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所收录34篇文章有10篇是涉及费希特哲学,梁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最著名翻译者,在翻译和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对费希特“知识学”基本原理有精确阐发,强调对费希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和世界公民思想来理解,学者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高度贯彻自由理念和阐明永恒真理,充当社会和历史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
  • 简介:文德尔班作为一个价值哲学家,一反黑格尔从逻辑概念来为哲学史上哲学家定位做法,强调个人特殊个性,认为历史是有个人特征的人物王国,而不是抽象概念和逻辑王国,不能把哲学史写成概念发展史。他把康德先验哲学阐释为"规范实践哲学、价值哲学,把个人放在历史文化环境中并结合心理学来确定每个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对于整个哲学发展价值贡献,形成了以问题来定向哲学史描述风格,对现代哲学史观具有重要开创性"意义"。

  • 标签: 哲学史 逻辑 价值 个人特征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这一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升成了一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在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和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在一般哲学意义上把真与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与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在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与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在美德与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之思想进一步发展,它是对美德与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在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