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正>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之一,与他同时代的孟子等都很佩服他,称他为“巨擘”。但由于其对封建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故历代统治阶级对他都很反感,以致正史之中无专门记载,其著述也大多流失。他隐居的地方也成为古代谈论争议较多的问题,至今有许多疑点搞不清楚,成为一桩历史悬案,笔者在有关老师帮助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多方搜

  • 标签: 战国时期 孟子 长白山 白云山 春秋时期 封建统治者
  • 简介:<正>一、抟其人及其著述抟,字图南,生于五代末。史载其年轻时有奇才经纶,曾以诗著名于后唐,后举进士不第,逐无意于仕禄,但以山水为乐。其间曾就学于隐士孙君仿、獐皮处士,隐居湖北省武当山二十余年。后返归四川,又从蜀中高道何昌一学道。何昌一生平事迹不详,学术思想亦无从查考,但据《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混元仙派传授图》所载,五代著名道教思想家、六卷《化书》的作者谭峭为其弟子,则其道德学问大致可以想见。赵匡胤废周立宋后,抟移居华山,最后终老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中。

  • 标签: 太极图 陈抟 心法 生平事迹 道德学问 武当山
  • 简介:汉代淄川国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齐地(今山东地区)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汉代的历史与政治,特别是对研究汉代诸侯王国的历史地位及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博弈有重要作用。且汉代淄川也是当时齐地乃至整个汉帝国文化极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传《易》之田生、杨何,《韩诗》“长孙氏之学”创始人长孙顺、《公羊春秋》任氏学创始人任公,及因通《公羊春秋》而荣登相位的公孙弘都是淄川国人。因此,对汉代淄川的研究不仅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历史意义重大,对研究山东地方史及汉代齐地文化亦会产生重大影响。

  • 标签: 汉代 淄川国 历史 文化
  • 简介:《庄子》一书,注者众多,总其成者有鼓应先生之《今注今译》;虽称精审,微瑕存焉.本文指出其《内篇》注译之可商者十余条,并归纳其所以致误者,约有三端:日未解謰语,日未明词义,日未通文法.

  • 标签: 《庄子·内篇》 词义 文法 指瑕 连绵字 训诂
  • 简介:试论宣帝太建北伐张连生南北朝时期,宣帝太建年间曾进行过两次北伐:第一次是太建五年至七年(公元573—57.5年),陈军攻打北齐所占领的淮南地区;第M次是大建九年至十年(577一578年),陈军进攻北周所占领的徐州地区。、两次北伐的主持者都是宣帝...

  • 标签: 陈宣帝 第二次北伐 北齐 陈军 齐后主 骄傲轻敌
  • 简介:高青庄西周城址是齐文化考古和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具有高规格的祭祀遗迹,可能为诸侯之社,其葬有齐之宗室、执掌军权之卿,应为齐国近畿军事重镇。综合庄西周城址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可能是西周时期齐国的别都或辅都。

  • 标签: 陈庄城址 社祭 城址性质 别都辅都
  • 简介:学界关于湛若水与白沙思想关联的历史评定大多在“白沙宗子”与“出入有间”之间犹疑不定。本文则另辟蹊径,主要选取湛若水在白沙身后所作对白沙学旨的描述和体现其整体认识的祭文、碑铭等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内在的文本分析以及其间细密关节与具体分殊的扣问,揭示天理之学与自然之旨的互动与融合、继承与创新,从学问主旨与整体精神来把握二人思想的关系。可以看出,湛若水对自身学问归属有着自觉、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对“天理”、“中正”与“自然”的融通在理论上建构起与白沙之学的实质学承,使之接续上孔孟学脉,从而建基于更加广阔深厚的儒学传统的土壤中。

  • 标签: 湛若水 陈白沙 天理 自然
  • 简介:<正>宋代金文著作中曾著录过一件公壶,系公为其女叔姜所作媵器。清代山东境内出土过王妇孟姜匜,也是为其女嫁给周王时所作媵器,这个姜姓和文献中的姜姓纪国是否一,近代曾有争论。1969年烟台上夼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侯鼎和己华父鼎,器与己器共存于一墓的事实结束了已往的争论,证明、纪(己)确系一。1974等莱阳一座墓葬中再次出土纪铜器己侯壶。烟台市博物馆收藏一件纪侯钟,与清代寿光出土者铭文有别,传

  • 标签: 胶东地区 左传 王献唐 出土 金文 山东半岛
  • 简介:柴德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字青峰,浙江诸暨人,生于1908年9月30日,历任辅仁大学、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教授。他一生尊师重教,忠于教育事业,热心于研究祖国历史,在学术渊源上与他的老师垣的关系尤为密切。

  • 标签: 陈垣 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家 师范学院 辅仁大学
  • 简介:齐闵王穷兵黩武而失。齐襄王利用贤人田单及莒人和齐人对燕军的仇恨及对自己的拥戴,组织力量抗击燕国。复国后,齐襄王没有很好地吸取父辈失的教训,终未使齐国强盛起来。

  • 标签: 齐闵王 齐襄王 失国 复国 教训
  • 简介:<正>我国南宋时的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事功学说的集大成者。在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盛行时,叶适接过事功派所另树的一帜,把这派学说推向一个新水平,确立了与理学、心学鼎足而立的地位。然而,作为事功派集大成者,必有其思想渊源。我们重视对叶适哲学思想的研究,当然不能忽视他的思想先驱、永嘉学派的导源者薛季宣和傅良哲学思想,本文试就对他们作一点初探。

  • 标签: 陈傅良 哲学思想 道器关系 事功之学 唯物论 永嘉学派
  • 简介: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理学史上的重要论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思想,最先为道学理论形态建立初步的宇宙论架构。但《太极图说》对"无极"、"太极"含义及关系等问题的论说甚为简约,使得后来理学家对其作创造性的诠释成为可能。普作为元代福建朱子门人后学,对《太极图》的理解承袭朱子之说,但也有发朱子未发之论:一是对"阴阳圈"中小圈、"五行圈"下小圈的解说;二是对"男女圈"意蕴的发明,阐发了"太极"与"二气"、"五行"、"万物"不杂不离且为之主宰的关系。这在理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 标签: 陈普 《太极图》 阴阳圈 五行圈 男女圈 小圈
  • 简介:关于古书学派属性的判定,首先应辨析其最高范畴与核心理念,其次应观其学术方向,看其学其术到底要把社会引向何方?最后还要考察其与历史文献之关系.由是观之,为儒家的典籍,殆无疑义.鼓应先生所说与黄老、稷下道家之同,只是表明了对此两派道家之影响,而不是相反.

  • 标签: 易传 学派属性 儒家 道家
  • 简介:五代十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已,但仍延续了唐代以来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多元信仰格局。儒道佛信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地域中分布、影响不一,总体来说,儒家思想居于五代社会信仰格局的主导地位,道、佛信仰仅作为儒家信仰的补充而存在。本文以历年出土的五代十墓志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文献,对墓志中所反映的五代时期社会信仰状况作了探讨。

  • 标签: 五代十国 墓志 信仰 儒道佛
  • 简介:在任何现代政治场域中,过度关注、强调、放大人民的抽象形象都是不明智的,只有具体的人民才是正当性的真正源泉。本文据此着力于共和六十多年来对人民的想象、界定与分类,勾勒了不同时期并存的三个人民形象,指出必须发现具体的人民,满足绝大多数人民的需要,才能实现良性的政治互动、良好的治理状态。人民必得发现,必须发现人民,理想政治大厦才能有坚实的支点。

  • 标签: 人民 发现人民 人民的形象 抽象的人民 具体的人民
  • 简介:冯友兰遗言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在近些年大陆儒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义如何登场,成为学术界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来教授的新著《仁学本体论》是对两千多年来仁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以儒家式的、中国式的哲学建构,回应了当代儒学以及中国哲学理论建构的时代问题。本书是当代儒学复兴的奠基之作。

  • 标签: 当代理论 儒学价值 仁学思想 本体论 教授 陈来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汉代镜范开始一直到今天,临淄齐故城内出土大量镜范资料。伴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临淄齐故城作为汉代铸镜作坊的一个中心已经毫无争议。介祺作为晚清收藏大家,开镜范收藏之先河,其铜镜收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以临淄、青州为中心的齐国故地。通过对介祺收藏铜镜及镜范资料与临淄齐故城内出土镜范资料进行比对,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观点。而氏所藏铜镜及镜范中的稀有种类也为临淄齐故城铸镜作坊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支持。

  • 标签: 陈介祺 齐故城 铸镜
  • 简介:<正>著名学者鼓应(福建长汀人,1935年生),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79年赴美,任加州大学研究员,1984年起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鼓应多年来致力于哲学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先后出版了《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老庄论集》(与张松如合著,山东齐鲁书社出版)、《老庄新论》(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于1992年分别出版)、《耶稣新画像》(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悲剧哲学家尼采》(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存在主义》(与孟祥森、刘崎合译,商务印务馆1987年出版),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等报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从1992年起,创办并主编了《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早年并曾在台湾出版过《庄子哲学》、《庄子哲学探究》等

  • 标签: 陈鼓应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中国哲学史研究 庄子哲学 今注今译
  • 简介:<正>收到《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拜读了胡家聪同志的《〈蓄〉篇的“平籴”思想发微——兼论〈蓄〉作于田齐时代》,有些想法,即草成此文,以就正于胡家聪同志。胡家聪同志对《管子·轻重》的著作年代素持战国说,有多篇论文发表。上文第一部分继续就《蓄》作于战国提出了六条“内证”。这六条是:(1)“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2)“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3)“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4)“天子籍于币,诸侯籍于食。”(5)“前有万乘之国而后

  • 标签: 著作年代 方法论问题 战国 西汉说 管子 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