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宋以前的千余年间,孔子文献大体以记录其言语思想为主的语录体原始典籍和依年代顺序叙写孔子生平事迹的纪传性文献二种形式为主干,及宋,孔传纂成首部孔子年谱及首部孔子家志。薛据另于《论语》、《家语》之外,汇辑散见各书者为《孔子集语》,俱有创始之功。明代整体看来虽为空疏不学的风气所笼罩,但在弘扬圣教、普及圣道方面却颇见成效,出现了反映孔子生平的连环画、平话体传记小说及传奇剧等文艺形式。清代文网密、时忌多,孔子儒学一道多为整理与考证故实之作,文献类型未见多少创获。而近现代以来,在尊孔批孔思潮交互影响背景下,以及科技进步、孔学研究日益深入等原因,孔子文献类型呈现出一派繁盛局面,涌现了大批前所未有的制作,如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孔圣宝卷》、耳目一新的孔子历史地图集、古今中外孔子造像选编,以及有关孔子的大型文献丛书、专题工具书(辞典、年鉴、书目、索引)、专门刊物、专题影视片、专门网站等。

  • 标签: 孔子文献类型 《孔子集语》
  • 简介:【导语】近几十年来,大量的简帛文献资料出土面世,如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简等,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于古代思想世界的认识。如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出土否认了“《孙膑兵法》为伪书”的看法,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丰富了人们对于黄老道家的认识,郭店楚简的出土则对《老子》的年代、孔孟之间儒家等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许多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争论了几千年也无定论,而简帛文献的出土使得其中一些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因此,每次新资料的出土都或多或少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古代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等方面问题的认识。

  • 标签: 出土文献 自然宇宙观 道家研究 《孙膑兵法》 银雀山汉简 马王堆帛书
  • 简介:文子公案历来聚讼不已。竹简《文子》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更大关注,但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仍旧有很大分歧。本书直面学术难题,重点考察了竹简《文子》与传世本《文子》的关系,以及两本《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和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及主题思想。通过缜密考证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

  • 标签: 竹简《文子》 出土文献 公案 书讯 《淮南子》 主题思想
  • 简介:作为一种对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该领域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吸收能力概念的发展、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并指出后续研究方向。

  • 标签: 吸收能力 创新 知识
  • 简介:五经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惟其在帝国期前之文本情况吾人尚无一清晰而达共识之概念。自二十世纪下半期至今出土之公元前材料已有一定数量,可否据之以思考对一些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例如“五经”在先秦的称谓以及其在先秦时成文的情况?

  • 标签: “五经” 出土文献 先秦 二十世纪 文化史 公元前
  • 简介:战国中晚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老庄道家虽具高深哲理,但缺乏落实到现实世界的方案,而黄老之学既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又援名、法人道,借用阴阳家之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不否定固有的文化传统,同时着眼于建构现实的价值和秩序,从而完成了道家思想的现代化,成为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政治思想。这里有必要从思想主旨而非师承渊源上澄清“黄老”这个概念。

  • 标签: 黄老之学 道家研究 出土文献 道家思想 战国中晚期 秦汉之际
  • 简介: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十九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既生产新知识又培养知识创造者的永久性制度结构”。尽管沃勒斯坦的这番评论指涉的是欧洲和美国的思想史发展情况,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西方的学科模式就已经挑战并改变了中国知识分类的传统方法。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皇权体系在1911年被推翻,儒家经典失去了维系它两千年之久的制度支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儒家经典的地位、内容和生存能力。

  • 标签: 学科化 不确定性 知识分类 困境 现代 十九世纪
  • 简介:8月21日在广东广州举行,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近200人参加了发布会。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袁久红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怀玉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刘森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成龙教授参加会议并先后发言,对这套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 标签: 系列丛书 广东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书
  • 简介:为了深入研究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思想,我们迫切需要收集张先生未编入《全集》的论文、序文、信件、图片等文献资料,渴望能得到学界同仁的广泛支持。请将您保存的有关文献资料,复制一份赐给我们为盼。并请将此信息转告学界友人。我们对此深表谢意。

  • 标签: 文献资料 张岱年 先生 启事 征集 学术思想
  • 简介:本文通过对《性自命出》及传世先秦文献中“情”字的综合考察,指出传统看法中,先秦儒家言“情”,皆为“实”之义,而与情感无关的认识似乎不能成立;《性自命出》与大、小戴《礼记》论情的观点比较接近,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二戴成书的年代,可能与《性自命出》大致相当。

  • 标签: 《性自命出》 传世先秦文献 “情” 解诂 典籍
  • 简介:孔子从思想家的角度,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对诗的意义阐幽发微,而不仅仅是删定"诗三百".随着上博简等战国佚籍的公布,这一现象更加引起了学界瞩目.本文认为孔子及其弟子重视诗之中的"思",他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于具体诗篇评论,都采取"一言以蔽之"的手法,简练而精当.孔子对于诗的理解、解释、评论是"诗三百"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论诗和教诗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源头.文中还对孔子"思无邪"、"诗无隐志"、"之改"、"以其独"、"吾信之"等论断作了新的分析,进而强调"述而不作"的重要性.

  • 标签: 孔子思想 经典解释 弟子 诗篇 述而不作 思无邪
  • 简介:儒家经典的外文译介,一直是汉学的热点之一。罗明坚的西班牙文“四书”作为已知最早的“四书”西方文字译本,不仅在文本翻译角度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其作为欧洲人对儒家经典的首次尝试,还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罗明坚西班牙文“四书”的深入分析,着重揭示译者在概念西方语境中如何解释儒家核心问题上的创造性及其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如何进一步彰显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特色,以此来重塑罗明坚译本及其本人在中学西传史上的应有价值,并确定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初遇时的契合点。

  • 标签: “四书”西文译本 罗明坚 耶稣会士
  • 简介:《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或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的篇章。朱熹经过“移文补传”的工作,对原本《大学》进行文本改造和重诠解读,不仅使《大学》离经独立,自成一书,且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把它改造成了“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对《大学》文本的改造和解读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学理根据,但同时更是他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创新过程。从经典诠释学视角看,朱熹这种文本改造的意义和影响在于:为传统儒学的发展开出了新的命题,实现了经学和礼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也为理学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契机。

  • 标签: 《大学》 礼学 理学 文本诠释 范式创新
  • 简介: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有投有自已的特点?经作者研究之后.感觉到传统经学的实践中确实有直释与旁通两个基型.可惜投有受到学者充分的注意.故本论文为了具体讨论起见.特别以《易经》的诠释为例.依以下各节:一、前言,二、对“中国经典诠释基型”的界定,三、《易》籍著作的诠释体式,四、直释型诠释的方法与问题,五、旁通型诠释的方法与问题,六、结论.来论述.其中第四、五两节又各立细目,详细讨论诠释的方法与问题.中国经典的诠释体式是依字一句一章一篇一卷运次解释而成立低层的训诂、章句、注、笺、解、疏、说、传,甚至更有不泥于文句,而依义理而成立高层的释义、通释、通义.乃至量高层的哲理诠释.其诠释可归纳成两个基型,即依各经本身在历代表现出日新乎高明的直释诠释与依异经互释在后代表现出富有乎博大的旁通诠释。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此两型诠释之于经典正犹乾坤之于易,经典在诠释中表现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 标签: 易经 经典诠释 直释诠释 旁通诠释
  • 简介:8月4—8日在中国澳门举行,由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和香港港专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以下议题展开研讨:当代诠释学的前沿问题,诠释学与哲学史,法律解释与法律实践,社会批判理论与正义和民主,古希腊哲学与先秦儒学的互诠,隐喻、哲学与文学,等等。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暨哲学系主任傅永军教授应邀率代表团出席。

  • 标签: 诠释学研究 中国澳门 法律实践 学术研讨会 经典诠释 文化诠释
  • 简介:杂剧、传奇是中国古代戏曲梨园中的一枝繁花。素重传统文化积累的齐鲁书社,在挖掘整理出版《元曲四大家》、《全明散曲》、《全清散曲》、《诸宫调》、《董西厢》和.《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等戏曲品牌古籍的基础上,把握近年来大众戏曲文化复苏的良好势头和时代永恒的爱情主题,适时编集出

  • 标签: 《四大古典爱情悲喜剧》 戏曲文学 传统文化 通俗文化
  • 简介:近30年来,我国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辉煌业绩.尤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一批批具有很高文献价值的竹简和帛书,其中主要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兵书;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和、等竹简古籍;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和、、、、等重要古文献;1993年冬,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和、、、、、、、、等十余篇道家和儒家故籍.这些简帛文献的出土,使今人大开眼界,得以读到汉以后历代学者未能读到的许多古佚书以及与传世本有所不同的一些古文献.它不仅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可信史料,而且也为世界各国人民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可以预见,这些简帛文献的出土,必将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简帛文献 考古工作 方法论 文献价值 竹简 帛书
  • 简介:12月21~22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主办,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协办。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日本信州大学、日本东洋大学等海内外专家学者40人出席会议,32人提交并宣读了论文。会议围绕以下论题展开讨论:儒家伦理之经典基础:文本与诠释;儒家伦理的体制维度:礼制与律法;儒家伦理与社会生活:家庭与宗族;儒家伦理与佛、道、耶的比较与对话;儒家伦理与东亚社会。

  • 标签: 儒家伦理 社会生活 国际学术研讨会 伦理研究 文化视域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哲学与中国义理学的区别时指出,用哲学方式来重述中国义理学传统的好处在于:可以把义理学传统放置到近代学问的体系中加以审视,获知其在近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促使传统的学问获得近代知识自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再思”(Andenken)的思想方式,它是从对象的整体性出发,“排除任何立场和先验性假设,在回复性思考的过程,重新决定事物的秩序与因果关系,并以此建构整个意义的内容。”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中国文明 主体性 学时 叙述 理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