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以跨界思维为理性向度,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集聚优质资源,建设共享社区。构建这样一种模式,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功能无形间增大,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标签: 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共享社区 模式
  • 简介:社区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板块。现阶段主流话语中有一种把社区仅作为一个管理单元、把社区化约为小区的倾向,这对于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相当不利。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社区进行还原,弄清楚社区的理论渊源、多维面向和组成要素,对于进一步理解社区治理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增强社区治理主体、内容和方式的科学性大有裨益。

  • 标签: 社区 理论渊源 多维面向 组成要素 社区治理
  • 简介:中国素有"三教"之说,陈寅恪先生在1930年代曾说过:"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1历史地看,虽不能说儒释道三教构成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鼎足之势,但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三教各有其地位和作用,应是不争的事实.诚如牟钟鉴先生所说:"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2但与儒释二教相比较,人们常以"杂而多端"称言道教.

  • 标签: 道教 文化整合作用 历史地位 中国 宗教信仰 民族特色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区建设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及功能等作了较多的研究,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那么社区建设到底建设什么?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在社区建设指标体系上,力图从社区建设指标体系构置的功能与原则等方面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将社区建设的研究引向深入.

  • 标签: 社区建设 指标体系 社区发展 德尔斐法 专家打分法 层次分析法
  • 简介:秦汉政治文化整合是对先秦的思想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取舍、加工、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儒学思想发生了变异。变异的外因是社会变革使士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因是儒家思想的分化。这一变异主要是遗失了先秦儒家的真精神,包括社会批判精神的遗失,君臣关系的扭曲、礼乐传统的变异、民本思想以及人间真性情的遗失等。但也有个别儒者对儒学真精神进行着不懈的追寻和努力的拯救。

  • 标签: 秦汉政治文化整合 儒学 变异 真精神
  • 简介: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CEO领导风格、TMT行为整合和企业创新绩效理论为依据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有效样本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探究CEO领导风格、TMT行为整合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EO放任型领导风格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CEO交易型领导风格和CEO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MT行为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CEO放任型领导风格对TMT行为整合中的决策参与和团队合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CEO交易型领导风格和CEO变革型领导风格对TMT行为整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TMT行为整合在CEO领导风格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CEO领导风格 TMT行为整合 企业创新绩效
  • 简介:文化工业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一阶段,市场自发地以科技改变文化的表现和传播形式为文化的市场化和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以英国创意经济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可作为文化与科技的整合阶段,因其自觉地对创意设计的创造性和人文性的重视,使文化成为主导,科技为人所用,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设计哲学用创造性和人文关怀重新对文化与科技加以整合,它的出场不仅给创意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注入活力,还暗合了以“创造”为焦点的经济社会实践诉求的现代性转型,人本身能动性、创造性、艺术化生活追求以及对科技的运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强调文化和科技的整合而非融合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 标签: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工业 创意工业 设计哲学 整合
  • 简介:作为当下中国城市日渐流行基层管理服务模式,网格化管理在提供社区服务、城市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表现出其特有的优势。但因其本身作为基层政权行政力下沉的一种方式,与代表基层民主的社区自治力量之间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同时也蕴含着城市基层政权“内卷化”的风险。本文认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诉求与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权益诉求在社区服务上存在着衔接点,关键在于淡化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行政色彩,做到“社区服务网格化,社区管理民主化”,从而使网格化管理模式与社区自治能够相互协动,并获得良性持久的发展。

  • 标签: 网格化 社区自治 社区服务 城市管理
  • 简介:近代以来的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的。家庭功能的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取代,为近代社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的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的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公”与“私”的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的,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的。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的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的方式。但是,今天的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的准备。

  • 标签: 领域分化 乌托邦 公共生活
  • 简介:齐国国土面积广大,耕地资源丰富,自太公封齐至于汉,经许多代统治者的积极倡导,民众的奋发开垦,终成司马迁所谓“齐自泰山之属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之形势。一、太公封齐之初,所据国土很狭隘。《孟子·告子》中所谓“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其范围...

  • 标签: 土地资源开发 齐国 《史记·货殖列传》 滨海盐碱地 耕地资源 齐太公
  • 简介:本文集中讨论了中有关山林资源的问题,分四个方面:(1)对破坏山林资源所产生恶果的认识;(2)对树木生态的认识;(3)重视保护山林资源;(4)保护山林资源与"大生态观".

  • 标签: 管子 山林资源 生态
  • 简介:山东省文物资源丰富,遗址众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物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主要部分,产业化开发与利用是其主要发展趋势。如何将其产业化开发与利用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山东文物资源的特点,我们对文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出了具体思路与对策。

  • 标签: 文物资源 产业化 旅游开发
  • 简介: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全球化诱发的全球问题的增加和积累,使“全球治理”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建构什么样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什么样的治理路径,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以及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并正在积极构建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前景光明,但必须化解一系列新的挑战。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治理 中国
  • 简介:预算透明是良好的财政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实现财政民主和有效财政监督的生命线。本文从人民主权理论、公民知情权与参与权理论、治理理论和民主财政理论四个方面剖析了预算透明的理论依据。基于英美等国预算透明演变、公共预算形成的历程,提出预算透明度提升的压力模型、推力模型和耦合模型。并结合中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现状,从法律法规建设、预算信息披露、政府会计改革、财政信息质量四个层次提出提升中国财政预算透明的具体措施。

  • 标签: 预算透明 动力机制 财政治理 财政监督
  • 简介:<正>《管子》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把教育看作是“治国”、“富民”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七法》中曾提出所谓治民七法:“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其中“化”就是教化,它包括改变社会风气和教育两个方面,相当于今天所谓的广义的教育。本文拟就《管子》一书的教育思想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 标签: 管子 重视教育 道德教育 军事教育 根本途径 社会风气
  • 简介:<正>戴震是我国18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清王朝文化专制主义的高压下,他通过训诂考据探讨古书义理,指名道姓地批判作为钦定哲学的程朱理学,阐发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教育哲学理论。提出教育哲学思想的前提戴震提出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两个前提,一是富有战斗性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一是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哲学上,戴震用来反对程朱理学的武器是朴素唯物主义理论。由于他对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多有研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同自然科学成就有着一定联系。

  • 标签: 戴震 朴素唯物主义 教育哲学思想 程朱理学 唯物主义哲学家 文化专制主义
  • 简介:<正>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评论,从而深化了孔子思想的研究。但是如何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去把握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特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显得比较薄弱。我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个互补的体系,无论是他所确定的诸教育内容之间还是他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之间,以及他的诸教育内容与其采取的教学方法之间,都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孔子所确定的诸教育内容之间的互补关系作些探讨,力求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期望得到学术界同行的教正。

  • 标签: 教育内容 孔子思想 互补关系 孔子教育思想 德育 教育哲学
  • 简介:放眼民国年间之易学发展,其革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传统易学研究,进入20世纪之后,研究流派虽然更为丰富,但却始终没有离开最为基础的"象数"与"义理"两派,尤其是对于传统继承者,象数派学者一般都承袭汉代今文易学者的做法,或致力于搜寻遗象,或用功于整理象数体例,而其核心观念在于坚持以象解释《易》,即所谓"观象系辞"、"由象明辞"。义理派学者则主要运用文字训诂、文献考证、文本整理的方法来注释、研究《易经》,其目的是恢复原典本义。从其根源而言,义理学主要受汉代古文易学者影响,继承了清代中期以来乾嘉学派治《易》的传统。在此将20世纪早期的几位继承者,就象数学而言,以徐昂与尚秉和为代表,义理派则以杨树达与高亨为例,通过对他们易学思想的梳理,来明示继承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不可轻离的关系。

  • 标签: 20世纪 象数 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