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开拓──评《近代江南农村》莫永明段本洛教授、单强博士著《近代江南农村》最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是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江南农村发展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全书4章...

  • 标签: 江南农村 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 新开拓 小农经济结构 社会变迁
  • 简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社会条件分析徐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高决策层将关注的焦点从经济增长速度转向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决策者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已变得越来越清醒,越来越理性,正逐步摆脱急功近利的...

  • 标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长方式转变 条件分析 科学技术 失业保险 社会管理制度
  • 简介:在全球化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民工在户籍关系、劳资关系和土地关系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制度歧视和权利不足,导致其弱势地位具有持久性和遗传性,甚至其本身的劳动力再生产都得不到保障。本文采用CGSS2006数据,将农民工按职业分层,然后从对政府的信任感、社会冲突感和阶级行动意识三个角度探讨不同阶层农民工的社会态度。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民工的社会态度是偏乐观的。但客观上处于底层的部分农民工在对政府的信任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怀疑态度和社会批判意识;而当涉及冲突和抗争时,他们又表现出保守的一面。

  • 标签: 经济转型 职业分层 农民工 社会态度
  • 简介:积极培育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方面,与农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相比,与城市消费相比,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如1996年农村消费品市场比城镇消费品市场的份额低13个多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只及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1/3,199...

  • 标签: 农村消费市场 经济社会学 农村工业化 农村城市化进程 商品性消费 农民收入
  • 简介:6月21—22日在河北大学召开,由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和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的观念史”、“分配公正与经济平等”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哲学研究 学术研讨会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年会 河北大学
  • 简介: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近30年来的主流范式。但此理论是基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所归纳出的经验理论,在解释西方早期社会运动和非西方国家的社会运动方面,存在着自变量和因变量范围过于狭窄、解释能力不足等缺点。本文指出,国家主义理论以及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国家一社会关系视角是研究社会运动的替代性范式。国家一社会关系清楚定义国家性质、社会性质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对于认识作为集体性抗争政治形式的社会运动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社会运动 政治机会结构 国家主义 国家-社会关系 政体
  • 简介: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助人自助"的科学门类,更是现代社会制度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成型和社会急剧转型的条件下,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课题.重视社会制度的安排,重视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服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应有之义.这里,现代社会工作的社会体制建构功能与社会服务建构功能则是不可或缺的.

  • 标签: 社会工作 和谐社会 建构功能 社会组织
  • 简介:<正>“《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系辞》)历代学者在研究其内容时,或着眼其卜筮之术,或侧重其哲学思想,或注目其预测之学,而对其所描述的经济现象,表达的经济思想却很少涉及。其实,《周易》经传对于贯串天、地、人“三材”的经济问题的表述是很多的。在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和《易大传》释文中,直接谈论或涉及经济问题的就有三十多卦。后世的经济思想家、理财家在论辩陈事时也经

  • 标签: 经济思想 周易 经济问题 系辞 初探 哲学思想
  • 简介:<正>《经济表》是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在十八世纪中叶形成的重要著作,它对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科学功绩,曾被马克思誉为“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①;而《周易》则是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化产物,其萌芽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它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一直受到中国历代学

  • 标签: 经济表 周易 魁奈 十八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 六十四卦
  • 简介:当孔德创立作为崭新学问的社会学时,其中包含着当时欧洲的历史经验以及对新社会理想和展望。东方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尤其是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所导致的许多问题意味着东方社会再也不能把西方思想当成普遍的价值予以接收。因而需要一种反映东方社会的历史经验,文化特点和社会理想的新的社会学,“儒家社会学”就是根据儒家的世界观和社会思想而提出的,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儒家的理性,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儒家社会学方法论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儒家社会学将拓展西方传统社会学的理论视野,将对东方社会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儒家社会学 儒家理性 儒家思维方式 儒家方法论 认识论 孔德
  • 简介:历史上的中国不是一个传统的契约社会,也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契约意识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的长期影响,形成了某种以公正为原则的契约关系,从而对统治者的行政和民众的义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它有两个特点:首先,这种规定是不成文的,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其次,这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代表着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往往具有舆论和道德层面的力量。在《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这种道德层面的契约关系并不鲜见,深刻反映着中国早期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 标签: 先秦 儒家经典 公正 社会契约 价值取向
  • 简介:<正>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人类聚落系统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范畴,而这两者之间的中介点——集镇却被忽视掉了,因此在社会学中一直只有城市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这两个学科分支。然而现今社会的高度发展,使得集镇对城市与乡村的作用愈来愈大,以致人

  • 标签: 城市社会学 城市与乡村 作用 集镇 稳定性 农村社会学
  • 简介: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的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的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的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的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的过程中,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的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的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的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的,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的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的能量而引爆的。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自觉的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的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就其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社会的纲纪规范作用,主张通过持守礼义法度来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发展;二是强调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实行保民爱民的为政方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齐鲁文化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丰富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 标签: 齐鲁文化 社会 和谐
  • 简介:《易传》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光辉哲学命题,揭示了社会和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创造和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并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易传》哲学还包涵着“以财聚人”的人本主义经济思想,与以追求利润为旨归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 标签: 易传 社会和平 经济发展 人本主义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施特劳斯对封闭社会与普遍社会的理解,阐明了他对现代性危机的诊断:现代性思想抛弃理性与自然正确,故不再认识到自由民主在现当代的合理性、正当性与普遍性;从而,当国家的强大有力成为衡量的最高甚至唯一标准,当民族神话或习传性道德粉饰下的专制暂时“辉煌”,人们很容易在看似危急之时抛弃自由而拥抱专制。本文表明施特劳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不是要照搬美德政制,而是欲借助古典政治哲学来恢复对政治事物的常识性理解,从而真正理解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并将古典之原则间接曲折地运用于自由民主;其意图是为自由民主提供健康、坚实的道德和智识之根基。本文反驳了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倾向的对施特劳斯思想的曲解和误用:以之为根据来反对自由、平等、人权的普世性。本文也揭示了施特劳斯所理解的文明之内涵以及政治自由在其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封闭社会 普遍社会 政治自由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