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从汉代以来,解释《论语》的文献非常多,其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本文指出了《论语》故训中存在的一些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从语言(包括词语、语法、篇章、版本文字等)、思想、心理等不同的层面出发,试图整理和归纳一些特点,以期对《论语》的解读,对训诂学,都能有所裨益。

  • 标签: 论语 训诂学 语言层面 思想层面 心理层面
  • 简介:临汝,《续汉志》扬州豫章郡领县,“永元八年置”,与此泰始失淮北后侨置的汝南郡所领者别。所注“汉旧名”不确,当是“新立”。本志司州刺史南汝南太守:“临汝令,新立。”

  • 标签: 《宋书·州郡志》 陈留郡 汝南郡 陈郡 临汝令
  • 简介:学术界公认,"知言养气章"是中最难理解的一章,古往今来争论不断.近年来,台湾学者黄俊杰、李明晖、林启屏等先生对此都有专文论述.这些讨论有很多很好的意见,但似乎也有一些不足.本文将"知言养气章"的难点归纳为十个问题,逐一分疏,并谈了作者个人的理解.

  • 标签: 理解 辨疑 先生 学术界 作者 养气
  • 简介:(108)1134页:“临庆内史,吴分苍梧立为临惯郡,属广州,晋成帝度荆州。”按:临贺郡始置时当属荆州(时无广州),及晋平吴,乃属广州。《晋书·地理志》下广州:“及太康中,吴平,遂以荆州始安、始兴、临贺三郡来属”;本志前广兴公相条亦云:“吴孙皓甘露元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立为始兴郡。晋武帝平吴,以属广州。”又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卷十四荆州始兴郡:“今遍检诸地志,临贺郡之立当在置广州之前,不得云立郡时已属广州。《通典》吴广州领郡六,亦不数临贺。《元和郡县志》、《方舆胜览》临贺、始兴二郡皆属荆州。”

  • 标签: 宋书 《方舆胜览》 《通典》 广州 荆州 地理志
  • 简介:(112)1135页:“乐化左令,宋末立。”按:依本志例,“乐化左令”当作“乐化左县令”。(113)1136页:“襄阳公相,魏武帝平荆州,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之山都立,属荆州。鱼豢云,魏文帝立。”

  • 标签: 宋书 魏武帝 魏文帝 荆州
  • 简介:×摘要:本文对《周易》中的“爻”作诠释。作者认为“爻”是由两直线相交的“十”,作旋转成“×”后,撇捺而成的。对此,作者考察了“爻”的生成及“爻”与“十”、“爻”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求证了传统对“爻”的本义的界定:“爻,效也”,“爻,交也”。最后,文章由“爻”之本义论及“卦”之形成。

  • 标签: ×
  • 简介:在《论语》一书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全书还以“学”开篇。从一定意义上说,“学”可谓《论语》思想的“核心”。对于“学”,其涵义大抵可析为二:其一为动词义,即“学习”;其二为名词义,即“学问”。对《论语》中该两方面的涵义作具体分析,将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正>“无友不如己者”一语,出自《论语·学而》(《子罕》重出,不论),历来的解释,大意多是“不要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商聚德同志提出异议,并做了新的解释((见《〈论语〉辩二则》,《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认为“如”是似、类、均之意。“不如己者”即与自己志趣不一致的人,不同道的人。“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历来的那种解释,确如商同志之所指,漏洞百出,难满人意。但如商同志的新解,却也觉得还存在难

  • 标签: 孔子研究 论语 辨疑 子路 言忠信 交朋友
  • 简介:清河郡本《纬书》含有大量不见于其他纬书辑本的独有佚文,学界对其文献学价值多予以肯定。然此本来源不明,存在伪作的可能。清河郡本《易纬·通卦验》是该本《易纬》书中保存独有佚文数量最多的一种,通过文献梳理、比勘及内容、语词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清河郡本《易纬·通卦验》佚文多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应为后人根据已有文献伪造而成,在使用这些佚文时应加以甄别。

  • 标签: 《易纬》 《通卦验》 清河郡本 纬书 辨伪
  • 简介:本文中旨在以甲骨n辞和青铜铭文的数据,重新审视“乾”、“坤”卦名问题。笔者认为乾卦卦名指涉的是天的状态。即《鹃冠子》所言:“天燥而水生焉。”“天燥”即“灭乾”,甲骨卜辞和先秦传世文献均可补正段玉裁“上出为乾,下注为湿”的看法。关于“坤”.以先秦出土及传世的文献推论,应与“目中”有异体的关系,表达的是圣地的概念,“”本意指雷泽隰地,所以“坤”原本也足神圣隰地的意思,即《鹞冠子》所言:“地湿而火生焉。”“乾”、“坤”二正好构成天干地湿的相对意思,可完整地象征天地宇宙,以及《易》经中,自然现象间相对而义互补的规律。

  • 标签: 《易》 “乾” “坤”
  • 简介:《周易·师·彖》中的“毒”被历代注家训作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注释的探究以及对“毒”本身的历史性考察,认为此处“毒”当训为“厚”,并与《老子》、《庄子》中的“毒”加以对照。

  • 标签: 周易
  • 简介:通过与今本的对比可以看出,在马王堆帛书和战国楚竹书中,作享祀或致贡之意的"亨,,与其它意的"亨"是有严格区别的.这些其它意的"亨"应是宴饗的意思.战国楚竹书中作"鄉",正用其本字.

  • 标签: 易经 宴餐
  • 简介:何丽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全书28万,322页。八术源于《周易》,是传统术数中的一种,在中国城乡具有广泛影响。该书主要从八易象本身的组成和八术的来源、术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八易象哲学思想本身发展的历史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八是一个结合了阴阳五行的象,阴阳为体,五行为用,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哲学思维 易象 古代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 《周易》
  • 简介:此“古”、“信古”之“古”,主要指北宋庆历以前传统古典学而言的。传统  古典学至宋代而始,至近代而大,形成“古”思潮。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对传世文献作重新判断,是一次重要的古典学重建活动。而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古时代”,则标志着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走出古时代”,并不意味着走向“释古”。冯友兰先生对其“释古”的解释,前后有很大的不同,而最终倒向了“古”。中国古典学的正确发展方向,应该是从“古”走向“正古”。“正古”即“修正”传统古典学。它一方面肯定传统古典学基本上可靠,只需“修正”;另一方面承认传统古典学也有缺陷,所以需要“修正”。具体言之,它大致可以归结为“四正”,即“反正”、“纠正”、“补正”和“判正”。

  • 标签: 疑古 释古 正古 古典学重建
  • 简介: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在清初的《古文尚书》辨伪活动中影响力颇大。尤其是《古文尚书考》的成书,使得“伪《古文》案”彻底定谳。《古文尚书考》与《尚书古文疏证》关系密切。惠栋在《古文尚书考》上卷中选录《疏证》内容十二条,惠栋借此展现了自己的学术倾向、治学态度,明晰了伪《书》的形成方式与传播脉络。在《古文尚书考》下卷中,惠栋援引《疏证》之材料与梅鷥的《尚书考异》内容虽大量雷同,但不足以佐证阎若璩抄袭《考异》。惠栋以《疏证》为依托创作《古文尚书考》,补正了《疏证》的疏漏之处,将《古文尚书》彻底拉下神坛,促成了汉学取代宋学趋势的定型。

  • 标签: 《古文尚书考》 《尚书古文疏证》 惠栋 阎若璩
  • 简介:《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论题,白朱熹以之作为道统论的依据,并提出了完整的理论解释后,此“十六心传”便为理学家们所广泛讨论。明末的刘蕺山对十六诀有着极大的兴趣,终其一生都探讨不断,尤其是晚年蕺山结合诚意慎独之说,

  • 标签: 刘宗周 诠释 宋明理学 道统论 理学家 刘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