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8月29~30日在辽宁沈阳召开,由国际易学联合会、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龚心瀚,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光璧,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裴慈基,美国学者、世界著名易学家戴思客,瑞士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费雷。

  • 标签: 国际学术 高峰论坛 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科学院 科学与艺术
  • 简介:9月20—24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发展研究”课题组主办,东南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协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位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60余篇。

  • 标签: 公民道德 学术交流会 现代文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际 当代中国
  • 简介:考郑杰(一)孟尝君田,出身于齐公族。《史记·"孟尝君列传》曰:"益尝君,名,姓田氏。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孟尝君少年时,便以善辩有智折服已任齐相的父亲.《史记·孟尝君列传》称,田婴贱妾以五月五日生田,而...

  • 标签: 孟尝君 《战国策》 公元前 田文 《战国纵横家书》 《史记·秦本纪》
  • 简介:《孟子节》在历史上只从1394年至1411年"合法地"存在了17个年头.在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以后,朱元璋之所以还敢于以政治强权去强暴这个圣人和他的经典,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儒家以"道德相"制衡"政治王"的激进理想,根本不利于他通过废除固有的宰相制度、从而营造明代的集权政治模式.尽管《孟子》文本的复原,仿佛表明传统儒家在"道德王国"与"权力王国"的较量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道德王国"的思想者们在集权政治模式下的"真实命运",乃至一代代知识分子置身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坎坷经历,却是意味深长的.

  • 标签: 《孟子节文》 文化省思 集权政治模式 朱元璋 “道德相” “政治王”
  • 简介:论《心》的易象思想陈守富《心》与《周易》关系至密。粗略统计,《心》上编十篇、下编十二篇引用了《周易》原文或运用了《周易》思想,取有《易经》二十余卦象,涉及《易传》十篇。《周易》是《心》思想的重要渊源。《心》主要取《周易》哪些卦象,起了怎样的...

  • 标签: 《易》象 《周易》 《原道》 刘勰 天地之心 卦象
  • 简介:侯在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这段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研究实属必要;而对其名字含义的研究,则不仅有助于理牖周代的命名原则,还可以厘清晋国的相关史事。根据史籍记载,晋侯被命名为“仇”,其含义并非以往学者所谓的“战相仇怨”,而是“匹配”之义;晋侯出生之年条之役为周宣王二十三年,战争结果史籍缺载;晋侯与其弟之命名违反了周代命名原则,预示着晋国的动乱。

  • 标签: 晋文侯 条之役 周代命名原则
  • 简介:子》古今本成书年代考张杰郑建萍《子》是黄老之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真伪颇有争议,特别是河北定县40号汉墓有关《子》的文献出土以后,它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仅讨论《子》中的一个问题,即其成书年代。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

  • 标签: 《文子》 《老子》 《淮南子》 成书年代 古今本 《韩非子》
  • 简介:子公案历来聚讼不已。竹简《子》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更大关注,但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仍旧有很大分歧。本书直面学术难题,重点考察了竹简《子》与传世本《子》的关系,以及两本《子》与《淮南子》的关系和竹简《子》的撰作年代及主题思想。通过缜密考证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

  • 标签: 竹简《文子》 出土文献 公案 书讯 《淮南子》 主题思想
  • 简介:“质文说”起源于孔子,孔子的质文说主要是指道德的两个层面,但他已有把周代归为家的思想倾向。孔子的质文说对汉代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汉代政治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知识分子都把历史归结为一一质的循环发展过程,意在奉劝汉代统治者推行质家之制。汉代的社会性质却与社会思潮相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确立了家之制,整个汉代都呈现出了家特质。

  • 标签: 孔子 质文说 文家 质家 政治史观
  • 简介:《周易》之的原初论述主要表达在《易传》中,“”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呈现的样态或理则,而《贲》卦之经传为《周易》说“”之典型。藉由王弼、程颐和朱熹对《贲》卦各有侧重的阐释,可从如何产生、文质关系、天文人文和神道设教等层面说明“”的基本含义和普遍意义。

  • 标签: 《贲》卦 天文 人文 神道设教
  • 简介:现代性是从中世纪末萌芽的,在其发展中取得了普世意义的理性形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现代化的出生比现代性稍晚,它由三个层面组成: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现代性与现代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导精神和各民族皆追求的事业。现代性与现代化不是同一事物,但它们在历史背景上、精神源泉上和构建现代国家上存在着同一又有差别的关系。

  • 标签: 现代化 现代性 理性 现代国家
  • 简介:宋元时期道关系的演变,与理学地位的升降密切相关。北宋理学初兴,理学家将“道”抬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打破了“”“道”之间原有的平衡,道关系从唐代的“以贯道”转变为宋初的“以害道”。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体系日臻完善,朱熹、真德秀等人均试图将“”融入“道”的发展轨迹中,缓和北宋以来“道”之间水火不容的对立状态。入元后,理学家通过对文道关系的反思,使思辨的哲学与情感的创作合理结合。加之政治风向的变动,理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最终形成文道融会的新局面。理学与宋元时期道关系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中国古代新思想发生、发展的新路径。

  • 标签: 理学 宋元时期 文道关系
  • 简介:子》是黄老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对老子的“自然→无为→自为”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子》突出强调了“时变”、“因循”、“法度”和“尊君”,同时《子》思想具有强烈的“重实用”、“尚功利”倾向,这一切均与老子着眼于“理想”、“超越”和“批判”的思想特点和致思路径完全不同。

  • 标签: 《文子》 老子 修正
  • 简介:2013年4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社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报刊媒体单位的代表11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主题非常全面,从先秦哲学到现代哲学,乃至对少数民族哲学、地域性哲学皆有探讨。论文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观点之新颖,令人耳目一新。现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哲学史研究 学术研讨会 综述 现状 多维度 诠释
  • 简介:唐代是中国散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20世纪的唐研究,走过了百年艰难探索的漫长历程,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唐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与唐诗研究相比较、与唐的丰厚遗存相比较,仍然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弱点,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百年唐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反思,按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造成唐研究滞后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唐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 标签: 20世纪 唐代 散文 中国 文学研究 历史发展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类社会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同时,国家也正发生后现代转向.实际上,国家的后现代转向不只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设想,而是已经来临的事实.国家的后现代转向表现为两个基本趋势:其一是国家的某些职能让位给非国家组织,即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产生于社会的国家正在回归社会;其二是民族国家的某些职能让渡给超国家机构,超国家机构及其活动--跨国政治与跨国行政正在发展.人类必须认清国家后现代转向的事实,以便科学确定相应的对策.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国家 国家社会化 超国家机构 跨国行政
  • 简介:孟子力主“仁义内在”说。《五行》说用这一思想对经文大加阐发。说继承孟子扩充仁义端绪的思想,发挥了经文“进”、“遂”等概念。受孟子影响,说也为外在的具体善行在心里确立了一个根源性的起点——仁义之端绪,并把仁义实现圆满的过程看作是从端绪出发,经由主体由内而外扩充而完成的过程。说在孟子语焉不详的气论基础上提出了“仁气”、“义气”、“礼气”说,既合理解释了经文仁、义、礼的实现过程,又拓展了孟子仁、义、礼的根源性问题及其扩充问题。说不提圣气、智气,是因为圣、智在经文中有独特的地位,且包含了气的内蕴。

  • 标签: 孟子 《五行》说文 仁义观
  • 简介:现代政治哲学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国人对它的理解至今还主要停留在后现代主义一般性理论的层面上,政治哲学领域的独特性往往被忽视或淹没。事实上,无论从与传统政治哲学在研究起点、内容、方法、旨趣等方面的不同所规约出的理论视阈,还是从理性反思、合法性论证及日常生活强调等研究路径所反映出的理论取向,都鲜明地彰显着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独特魅力和启示。

  • 标签: 现代性 后现代 政治哲学 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