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杨简在建立起自己的至纯至善完满自得的心本体之后,继而展开了自己的心学工夫论。为此,他首先确立了自己的以“意起”为标准的善恶观。杨简认为“意”是心之起,“意”起则心蔽,心蔽则恶生。既然意起生恶,那么阻止恶产生的方法自然就是“毋意”。而要“毋意”,杨简认为只有依靠不借助言辞的直觉。杨简的直觉是指没有任何心理变化,也不需要借助任何中介而直接把握本心的方法。进而,杨简认为直觉“毋意”还只是阻止恶产生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体认至纯至善的心的本体,并与之同一。至此,杨简进一步提出了他的终极修养观:明心靠反观,即通过回思反省,达到整全性的复视和体认至纯至善完满自得的心。

  • 标签: “心” “意” 直觉 反观
  • 简介: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 标签: 明代 生活儒学 阳明学 泰州学
  • 简介:《论语》“与共学”章揭示了学者为学境界的层次性。从“与共学”到“与权”,表明了学者从志于学开始,不断寻求超越和突破的阶次,从而也成为衡量学者境界的标准。其中,作为对“道”透彻理解之后的一种实践能力和要求的“权”被视为学者的最高境界和为学的目标。“与共学”章中对学者四种境界和为学目标的揭示,体现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学”的问题上知行统一、“行”为旨归的特征。

  • 标签: 学者 共学 境界
  • 简介:依托《中庸》,罗汝芳论工夫多自“圣人分上说”,其境界工夫主张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侧重“默识”性体;强调“轻省”“直养”;属意“当下”检证,“因时”推进。以境界工夫进路考察罗汝芳哲学构建,其理论重心不在对抽象性征的存有论探讨上,也不偏向于“下学上达”的工夫取径,而集中在境界论哲学的创造和发挥。由此推导得出,罗汝芳在本体论、宇宙观等哲学基本问题上由儒学立场的出离。这一出离的过程揭示了中晚明以降心学流弊渐趋漫衍的多面缘由和深远影响。

  • 标签: 罗汝芳 境界工夫 本体论 宇宙论
  • 简介:蛊卦卦义为治蛊除弊、整治腐败,其卦辞和爻辞针对弊坏腐败的局面以及不同程度、情况的弊坏提出了相应的整治策略。清除积弊、治蛊除恶要因时因事而制宜,既不能柔弱姑息,也不能过于刚直,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问题采取恰当的措施。作为执政者,要能够任用贤能,使上下呼应、刚柔相济,以攻艰克难、兴利除弊,最终使治蛊大计获得成功。在蛊乱之世,有志之士应及时奋起,清奸除恶,施展抱负,使社会重现清明之风。在治蛊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困难与危险,提前做好周密安排,做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先计而后行,同时,要将眼光放长远。做好长期规划,行动实施后要观察核实,使成效扎实长久。

  • 标签: 蛊卦 治蛊除弊 刚柔并济
  • 简介:公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种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家是惟一的主导力量,同时又是微观社会生活的具体操作力量,政府通过单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则微乎其微。8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的确立,我

  • 标签: 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 民间组织 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