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即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学说,在这样一种学说中,心灵境界说或精神境界说是最有特色、最值得重视的部分。这一点,在儒学开创者孔子的学说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人们经常说,孔子是一位政治伦理说教者,孔子的学说是政治伦理型哲学,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真正说来,孔子学说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

  • 标签: 精神境界 孔子 基本精神 境界说 政治伦理 儒学
  • 简介:“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的“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在“时间性”上的体现是主客之间的“始终一指向”关系,那么一种描述“语法”就必将产生:“只有当……的时候,才会产生特定的美感体验”,因而,“时间性”是“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

  • 标签: 时间 美学 生活形态 审美生活 美感体验 生活哲学
  • 简介:易学是朱熹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易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时期,朱子易学在政府的推崇下,逐渐成为官方学术;同时学者也积极地以师徒相传、朋友讲习与读书自得等方式,传承朱子易学;此外,元代学者还通过研究朱子的易学典籍、发展与批判朱子的易学观点,以及调和朱子与程子的易说等多种途径,对朱子易学作深入探究。这三个方面即构成了朱子易学在元代发展的基本面貌。

  • 标签: 朱子 易学 元代 基本面貌
  • 简介:康德“知识论转向”的意义并不是要背离“存在”问题,相反,他要深化存在的内涵,要让存在的“规定性”取代之前“存在”的抽象和空洞。由此,“自由一无限”成为了康德哲学的核心环节之一。康德的“理性一自由一意志一德性”赓续了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传统。遵循这个思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均在康德开辟的哲学方向上付出了努力。德国古典哲学并未放弃传统的“存在”问题,而是深化和发展了这个主题。费希特以自我意识为起点,将康德的三大批判整合为体系;谢林的“同一性”原则以及“理智直观”进一步推进和弥补了康德哲学;黑格尔则用“精神”的能动性以及积极的辩证法将“思想体”通过自身的矛盾发展成为“存在体”。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存在”问题 “认识你自己” 康德哲学 知识论转向 “同一性”
  • 简介:邻避设施整体公共效用与局部负外部性影响的二元冲突是邻比冲突治理必须考量的核心问题,邻避设施公共效用的必要性强弱、设施局部负外部性影响的破坏性程度以及设施设址的环境正义伦理,应是决定邻避设施设址决策的关键变量,由此可以建立邻避设施设址决策净值的简约分析框架。环境哲学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逻辑要求应从严判断邻避设施负外部性影响的破坏性程度,变受害者负外部性影响举证责任为受控者否定性结论举证责任。虽然邻比冲突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无法确保邻避设施得以成功建设或运营,但政府引导的公民参与比将公民排除在邻避设施设址政策过程之外更为必要和理性。即便面临诸多质疑,补偿回馈机制对治理邻比冲突具有实践必要性和伦理正当性,有助于提高邻避设施设址接受度,能促进邻比冲突治理。

  • 标签: 邻比冲突 公共效用 负外部性 公民参与 补偿
  • 简介:自库恩从科学研究和科学革命的视角提出“范式”和“范式革命”以来,“范式”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哲学词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范式转换的呼声也比较高,但是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还在形成过程中。从学理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表面上的差异称为样式更加合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基本样式 哲学研究范式 范式革命 “范式” 科学革命
  • 简介:试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徐琴效率与公平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所遵循的规则和追寻的目标。无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高效率地创造国民财实提供最优越的条件。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条件和权利予...

  • 标签: 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 失业保险 养老保险事业 劳动合同制工人 劳动者
  • 简介:由金元医家朱丹溪开始引入理学太极观念,导致后期中医学理论发生了嬗变。朱丹溪以太极来解释具体的医学问题,到了明代医家孙一奎则开始以命门来理解太极,突出了先天之本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循此思路,赵献可将命门太极拓展为一个无形统摄有形的先天命门太极系统,不仅凸显了命门太极对人体生命的统摄作用,而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张介宾将太极观念运用到自然观、人体观与认识论三个领域,提出太极三说,使理学太极观与医学的结合达到了逻辑的终点。

  • 标签: 理学 太极 命门 朱丹溪 孙一奎 赵献可
  • 简介:法律正义,是指体现在实在法的原则和规范中以及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正义,是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总和.罗尔斯的四个阶段说揭示了社会正义原则向法律实质正义的转化过程,这个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正义标准向法律正义的转化.法律正义不是介于法和正义两者之间"第三种规范",它既在法律之内,又在道德(正义)之中.法律正义的结构体系问题旨在探讨法律正义的内在结构即分类、相互关系和具体内容等问题.通过对法律正义的结构体系的多视角全方位的考察,我们将对法律正义形成一个更全面透彻的认识.

  • 标签: 法律正义 周旺生 结构体系 价值规范 意识形态
  • 简介:15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重新强调律法的中心地位。由迈蒙尼德开始的宗教理性主义强调对上帝的信仰,使犹太教的律法传统受到伤害,并带来了严重的现实后果。为了纠正理性主义的偏颇,杜安、克莱斯卡和阿尔伯批评了迈蒙尼德提出的13条基本原则,但这种批评不是基于科学的客观立场,其目的也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找出最基本的犹太教原则,而是为了强调律法对信仰的优先地位,回归犹太教的律法传统。

  • 标签: 中世纪犹太教 信仰 律法 杜安 克莱斯卡 阿尔伯
  • 简介: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论《周易》美学的基本精神王维平,朱岚我们曾对《周易》美学思想的建构原则、总纲及其生命本体论作过一些初步的探索, ̄①本文则想就《周易》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方家。一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中,倘要问哪部书...

  • 标签: 《周易》 美学思想 审美对象 “易” 通天地 美的本质
  • 简介:阴阳五行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结晶,对于秦汉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封建统治者建立政权的历史哲学。与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相比有所不同的是,阴阳五行说所体现出的关联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古人对于天人之际这一问题加以思考所得出的结论。这一学说在《内经》医学哲学的思想框架中被采纳,并在现实的医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从而将精神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标签: 阴阳五行说 思维方式 《内经》医学
  • 简介:宋代儒家学者关于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佛教观),具有四大特征:本位性、实用性、隔膜性、否定性;这些特征准确地向我们传达着宋代儒家学者接受佛教、消化佛教、改造佛教、排斥佛教及其程度等方面的信息;由此推论:宋代新儒学中的佛教与儒学关系,实际上是宋代儒家学者基于复兴儒学、发展儒学的集体意志和共同需要,对佛教与儒学在新儒学中的地位、功能、份额所进行的配置;在此配置中,宋儒的佛教修养水平、佛教态度以及佛教自身的特点分别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配置所展示的佛教与儒学关系便是:形式上的“取长补短”、内容上的“同质相融”、结构上的“儒体佛用”。

  • 标签: 儒士佛教观 基本特征 宋代新儒学 佛教与儒学关系
  • 简介:义利之辨,既为儒家的传统论题,在现代的意义世界里,也能转出它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论语时代发轫的这一命题,与墨学的对峙与交通,经过董仲舒、程朱一系的补充或补订,兀然在有宋一代朗现出新的气象。水心环绕此命题所下的补正工夫,即是其中的一案。《水心别集》卷三说“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到了水心晚年来了个大的转换,一方面仍是义利并举,另方面则是利先义后,谓之“成利致义”。比照横渠、朱子用“心”来统贯“性”“情”二观念,水心在“义”与“害”的链接间,寻到了一个大写的“利”字:利,既可以是“义”,也可以是“害”,犹一剑双刃,较之“心统性情”,它是“利统义害”。故,就结果言,水心说坦荡地展臂拥抱墨学,却恰好造成对先秦儒义本学统的彰显,与小程子辨明兼别、融通儒墨的理一分殊说,有不二之妙。

  • 标签: 道德与功利 义利之辨 德性论 一体两面
  • 简介: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礞乐师“六诗”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诗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于《诗》”以道德意涵,即借《诗》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诗》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 标签: 孔子 诗教 教学法
  • 简介:<正>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极为巨大。时至今日,即便是对孔子的政治学说和哲学观点颇有微辞的学者,对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也持充分肯定的态度。其实,其教育思想并非都是精华,即使是其获得广泛称誉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也是瑕瑜互见的。孔子是有着长期教学实践的教育家,至今仍保存有他从事教学活动的大量史料,因此,我们在研究孔子的教育观点时,不仅应从文辞的含义去理解和分析,而且还应当结合他的教学实际活动进行考察。如本着这样的

  • 标签: 孔子教 教学活动 英才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要求 实际活动
  • 简介:慧能从承认一般人现实地存在迷妄的事实出发,在对于佛教经教的处理上,不主张废弃佛教的经教文字,而认为主要关键在于,要以禅宗的自性本源融通般若教理,要以佛教的经教教理启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将般若智慧落实到自性本源中实践、实证,并最终在作为自性本源的当下、现前一念中,打破迷妄,获得觉悟,自证本源.慧能主张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慧能的教学精神是非常平实的.马祖道一继承了慧能的禅思想,但马祖道一更强调从自心本来是佛的理论前提出发,与慧能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的教学精神不同,而是更为有意识地摆脱经教的正面说教,更为有意识地强调着眼于超越教、渐的本来无迷无悟的自心自证境界,因而在教学精神上更为突出禅宗顿法相对独立于教、渐的超绝性,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大开后世机锋棒喝的先河.从教学精神上来说,慧能是从如来禅过渡到祖师禅的核心和关键人物,而马祖则是使祖师禅得以大肆开展的关键人物.本文认为,慧能与马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类似于孔子与孟子在儒家,老子与庄子在道家中的地位.

  • 标签: 融通 禅与教 顿与渐 教学精神 机锋棒喝
  • 简介:10月12日在北京什刹海书院和清华大学召开,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化寺方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怡学法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以及其他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 标签: 佛教文化 北京市 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明代 清华大学
  • 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研究中心2013年10月21日成立。该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与云南省教育厅,以及云南省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研究会共同合作组办。北京师范大学校友、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教授与云南省教育厅前厅长罗崇敏先生担任名誉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 标签: 研究机构 哲学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大学哲学 教育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
  • 简介:文化对技术的选择作用吕乃基笔者于另文中讨论了技术对文化的影响①。应该指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对技术进行选择。文化通过对技术的各个侧面——器物、组织,以及由研制、投产到商品化的过程——的影响和选择,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的方向前进。一、...

  • 标签: 行为方式 新技术 技术的选择 文化进化 反科学思潮 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