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王夫之对于的诠解,吸收朱熹性情体用不二之说,特别重视礼乐制作之原在天道,礼乐与天地合德,礼乐出自人性之仁诸方面,不以礼乐为消极地约束人的行为的外在工具.他对荀子的性恶说、的"礼自外作"所作的批评,都以对礼乐的这一根本观点为基础.诠释是王夫之的整个经学思想的鲜明体现.

  • 标签: 礼乐 王夫之 理学 《礼记·乐记》
  • 简介:<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是唯一的这样一个国家。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出现的丝织中心,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左右,即春秋时代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鲁地区。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精细丝织品,不仅做到了国内“人民多文采布帛”,能够充分自给,而且还大量输出,畅销各地,以致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即《史记》、《汉书》所称道的齐“冠带衣履天下”。

  • 标签: 丝织品 丝织业 齐国 丝绸之路 汉代 齐桓公
  • 简介:<正>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后期的学术文化中心,它的出现是以“士”阶层的空前活跃和百家之学的兴起为前提条件的。随着战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各诸侯国对“士”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有眼光的诸侯便开始寻求独立培养“士”的新途径,以弥补社会供应量的不足;同时,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也很需要能够容纳百家,使它们在一起互相了解、交流、争鸣竞放的学术文化中心。因此,稷下学官的出现是历史的需要,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然而在先秦历史上,这样的学术文化中心为什么唯独出现在齐国而没有出现在其他国家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

  • 标签: 文化中心 学术文化 齐国 文化政策 战国七雄 齐桓公
  • 简介:本文以程颐与其弟子吕大临与苏季明的"中和"之辩为中心,围绕双方辩论的焦点:中和的名义、已发与未发的工夫、应付情感的方法等,详细考察了北宋道学家视野中的"中和"说.本文认为,程颐与其高足的"中和"之辩,体现了心性二元论的道德理性主义与心性一元论的道德直觉主义的交锋,一方面重新开启了"中和"说的不同视域,另一方面也为朱熹乾道五年的"中和"之悟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契机.

  • 标签: 程颐 “中和”说 北宋 心性二元论 道学
  • 简介:<正>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对于如何搞好企业管理,提出了十分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在这里评述的就是现代西方的管理理论之一:以人为中心的Z理论。笔者和李直主编的《企业与人》一书中作过系统介绍。为了节省篇幅,下面以述为主,少作评论。

  • 标签: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理论述评 当今世界 劳动生产率 社会主义 日本人
  • 简介:在学术史意义上检讨现代思想研究,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心得:'文革'时代的理论框架是'两条路线斗争史',继续革命成为历史叙事的元话语;而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则发生了向发展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的转换.前者可以说是政治史取向的革命思想史范式,后者可以说是社会史倾向的现代化思想史范式.

  • 标签: 革命理论 政治问题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思想 社会经济
  • 简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并对古代法制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已经成为历史的20世纪,经几代法学研究者不懈努力,《周易》的法律文化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肯定、从注脚到正文、从零碎到系统的发展过程.本文回顾了20世纪有关《周易》的主要法律文献,认为我们对《周易》的法律文化的研究已渐人佳境.给法学研究和《周易》研究都带来了清新气息和勃勃生机。

  • 标签: 20世纪 法律文化 法学文献 《周易》
  • 简介:2006年4月,台湾佛教华严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共同签署了2006年度学术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合作推展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研究生学术论文奖助,学术专著出版奖助,设立“佛教华严论坛”,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有关学术专著的出版工作,尤其要仰赖在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故对学术专著的出版奖助办法说明如下。

  • 标签: 陕西师范大学 学术论文 出版基金 台湾佛教 研究中心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