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论语》“色举矣”章向来难解。前人解此章,多由文字训诂而入,就文本说文本,而乏史料以为佐证。今据《史记·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语》所记卫灵公与孔子事,并参以理据,对“色举矣”章予以新解。

  • 标签: 《论语》 色斯举矣 新解
  • 简介:道德究竟根源于我们的理性还是情感?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主流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一直主张前者。当代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洛特(MichaelSlote)则主张后者。他认为人类天生的移情能力或移情反应,而不是理性或外部世界的某种原因(如幸福或效果),才是我们理解道德、辩护道德和解释道德语义的最终依据。他将这种理论称之为“道德情感主义”。

  • 标签: 情感主义 斯洛特 道德 理性主义 哲学传统 伦理学家
  • 简介:西方经济理论鼻祖亚当·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而这种利己主义与社会利益又是一致的,满足人类利已本性的最好途径就是实现经济自由.这完全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我们在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同时,必须抛弃这种利已主义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和道义责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 标签: 理性"经济人" 利已主义 利润最大化 企业市场经济 社会利益
  • 简介:为了对内涵主义解悖路径进行反驳,证明信念悖论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自指,美国学者孔严格建构出一种不需要自指的悖论,史称“盖夫曼-孔悖论”。他指出,只需要两个断言与四条认知逻辑公理模式,即可在不使用语句谓词的情况下构造此类悖论。盖夫曼-孔悖论的本质涉及了“合理行动”,是一个异质于认知悖论的严格的“合理行动悖论”。这种指认使得逻辑悖论研究与当代行动理论及行动哲学研究的深层关联得以彰显,同时也是对出现在决策论与博弈论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疑难的逻辑抽象,并且为阐明这些难题的本质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模型。

  • 标签: 认知悖论 美国学者 认知逻辑 哲学研究 行动理论 逻辑悖论
  • 简介:里先生为“当代中国经学第一人”。屈先生的经学研究以《诗经》《尚书》《周易》研究闻名。尤以《周易》研究创获最大。屈先生的《周易》研究的主要贡献是:(1)它是传统旧学与当代新学兼融的典范;(2)他的研究反映出近代学术由疑古到释古的努力。所以,他是当代学风的吸收者、创始者;(3)他开启了新的治易方法与园地,但它只是起步,而不是结束,正待后学继续完善。

  • 标签: 屈万里 《周易》 甲骨学 民俗学 新史学 目录学
  • 简介:略论“参证史事”的杨里易学傅荣贤杨里(1124~1206),南宋诗人,易学家。杨里的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其二十卷解易著作《诚斋易传》(简称《易传》)之中。此外,他的《庸言》、《诚斋集》对《周易》经传也有零星的解释和阐发。《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

  • 标签: 杨万里 《周易》 易学 形式化 “象” 《易传》
  • 简介:晚明历朝诗坛上,公安、竟陵风靡天下,笼盖一时,齐鲁诗坛却独树一帜。不为所动。齐鲁文人的审美取向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厌弃公安、竟陵。传扬历下诗脉,倡导浑厚雅正。历前期,于慎行、公鼐、冯琦诸公立足齐鲁文化,标举“齐风”,倡言革新,“齐风”的内涵有雄浑大稚、自我树立、真情为宗、自然化工等;历后期。王象春、公燕等人主张重开诗界。不袭陈言。诗风纵横放驰,“齐气”奔轶。

  • 标签: 明代诗文 地域文学 山东
  • 简介:明代历年间,华北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瘟疫.对于这次瘟疫,曹树基认为是鼠疫,本文就此论点提出几点存疑.这次瘟疫,其时称为大头瘟.对于大头瘟,古今学者多有论述.至于大头瘟属于现代医学何种疾疫,目前学界并没有取得一致认识.因此曹文对历年间华北地区瘟疫的论证不够充分,尚需深论.

  • 标签: 万历时期 华北地区 鼠疫 曹树基 《历史研究》 瘟疫
  • 简介:一代贤相古流芳──齐相晏婴评传景以恩春秋时代,齐国值得大书特书的政治家莫过于管仲、晏婴。从建勋立业讲,晏子不如管子,从节操人品讲,晏子似又胜过管子。太史公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可见其人格力量感人之深。研究晏子一生处世为人,对...

  • 标签: 晏子 晏婴 《晏子春秋》 《史记》 齐国 忿然作色
  • 简介:苏格拉底在《小西皮雅》篇中对说谎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主动说谎的人比非主动说谎的人优秀,这是因为他在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中个人自身的原则比社会习俗更重要。从苏格拉底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论语》中孔子主张“父子互隐”的原因,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个人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有着极大的肯定,由此可知“父子互隐”和“为仁由己”也有着紧密的关联。

  • 标签: 父子互隐 孔子 苏格拉底 说谎
  • 简介:<正>《管子》一书涉猎广泛,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天文、气象、地理、土壤、生物、医学等)、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也牵涉不少哲学问题。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先秦数百年管仲学派的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在国内外学术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是古希腊主要著名学者——从泰勒到伊壁鸠鲁的学术活动鼎盛时期。他们对自然哲学提出许多精辟见解。本文在笔者多年来研究物动因问题基础上,将管仲学派与古希腊学者在物动因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作多方位多层次比较分析,探讨在难

  • 标签: 管仲学派 古希腊罗马哲学 动因 运动变化 学术思想 公元前
  • 简介:【导语】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目的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存在”等形而上学问题,而且还与“实践”和“德性”等概念密切相关。然而,随着西方哲学在今日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目的论”问题再次引起了哲学家的反思。一些人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已经走到了尽头;另一些人则指出,现代性危机恰恰是对传统哲学背叛的产物。这些观点见仁见智,本身并无高低之分。而从思路上看,它们一般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重读古希腊哲学家的经典,重新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而柏拉图带有浓厚隐喻色彩的“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推理严谨的“目的论”交相辉映,彰显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思辨魅力。

  • 标签: “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推理 反思 目的性
  • 简介: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哲学逻辑论。“道”是物的原因,而它自己却不受任何原因的支配。本章采用“分化”、“外化”和“内化”来阐明“道”的逻辑演变过程,展开对这个过程的分析与综合,揭示这个过程的各种对立环节的矛盾关系。在“无”与“有”之间,“无”的价值和意义不低于“有”。在第二章的“自然哲学”中,指出“三生物”的思想脱离了盘古开天、女娲抟土造人等神话创世说,也不同于八卦或五行等经验性存在物之间的生克制化而成世间象的对于自然的思考。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道家哲学 引论 书讯 三生万物 逻辑演变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物而有静”和“水善利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
  • 简介:本书为“朱子门人后学研究丛书”的第一部专著,由作者的博士论文(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称号)与国家课题部分成果修改而成。朱子学是朱熹及其门人共同创立的学问思想体系,朱子门人是朱子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往学界对于朱子门人学术思想的重视严重不足。作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朱子门人群体学术思想的专著,本书认为,伴随着朱熹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逐渐聚集在朱熹周围的所有朱子门人,构成了一个南宋中后期最为庞大复杂的学术群体,在朱子学形成、发展以及推广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多重角色。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子学派 书讯 中国人民大学 学术思想 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