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宗教思想在认识宗教问题重要性、宗教基本原理以及处理宗教问题基本原则方面均有理论创新,其中既包括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战略思想,也包括具有具体针对性策略决策。这些理论创新是将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宗教观和宗教政策形成与成熟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理论创新
  • 简介:毛泽东一身而兼具理论家和实践家双重身份,因而其理论活动便不可避免会具有理论旨趣与实践旨趣双重性质,同时,对于一种哲学来说,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这双重功能,由于理论与实践关联复杂性,很可能会在二者之间会出现不一致性。因此之故,这两者之间不一致性在兼具理论家和实践家双重身份毛泽东那里,有着特别典型体现。就当时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一方面,这种决定论理论体系由于其具有马克思所说理论上彻底性,能够有效用于掌握群众,从而不可弃绝之,但另一方面,又由于这种决论理论不仅从逻辑上使得改变世界行动成为不可能之事,而且还由于其抽象性、僵硬性而往往导致实践或行动失败,因而又必须予以严厉批判。但既然这两方面都为成功政治实践之所所必须,则尽管两个方面难于兼容,但却必须使之并存。这似乎便是毛泽东具有两种哲学之缘由。推而广之,对于任何兼具理论家与实践家的人来说,如果他既要正确地行动,同时又要掌握群众去行动,则其若要成功,必定需要两种哲学,一种用于掌握群众,另一种则用于正确地行动。这样,这种两种哲学视野便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去分析任何政治实践中不同理论倾向及其张力问题。进而,对于一个行动着理论家或者说对于一个需要理论指导和凝聚人心政治集团来说,分别适应于正确行动和掌握群众两种哲学并存也表明,要想掌握群众,或许用一种理论上彻底外来哲学理论便可,但要想成功地行动,或者说发展一种能够成功行动哲学,却必得借助于传统思维方式方有可能奏效。

  • 标签: 理论哲学 实践哲学 理论旨趣 实践旨趣
  • 简介: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全局怀疑论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实在论;3.关于知识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而葛梯尔问题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定义是有缺陷,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 标签: 知识 葛梯尔问题 内在主义 不可错论 实在论
  • 简介:<正>对因果关系与函数关系关系问题,哲学界持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因果关系不能用函数关系来表达,两者毫无联系;另一种认为因果关系就是函数关系,两者完全是一回事。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它们之所以不正确,就是因为没有注意把握因果关系和函数关系联系和区别。函数关系概念,是数学基本概念之一,这一概念反映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着联系。两个数可以处于如下联系之中:假如X这个数具有不同值,而y这个数按照一定规则随之改变自己值,那末这两个数就处于函数关系中,y是x函数,其公式为y=f(x)。一个数为因变数,另一个数为自变数。通过函数关系形式,可以表明各种极不相同联系,包括一些外部、不重要、甚至随意

  • 标签: 函数关系 因果关系 关系问题 客观存在 共变法 因果联系
  • 简介:康德试图调和两种明显不一致的人性图景:一是人类作为自然系统之一部分“机械论”图景;二是人类作为自由、自觉和理性行为者传统形上学图景。康德认为,由于这两种图景都有说服力,我们理性便被引导进了一种“辩证法”或一种思维过程,其中,为一种立场提供理由资源又引出相反立场理由。康德处理这种“辩证法”策略是证明实在中矛盾只是表面上。他相信,区分显现给我们事物和真实所是的事物,便可化解在设想我们行为既是被决定又是自由时所产生矛盾。

  • 标签: 康德 辩证法 人的本性 自由
  • 简介:该文受戴维森启发,并基于唯特根斯坦对“把…看作…”分析,尝试提出隐喻创造相似性工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运作如何可能恰当件条件,并将笔者这一理论与哈雷等提出语义学一本体论分析进行了比较。

  • 标签: 把……看作…… 隐喻性分析 类型层级
  • 简介:<正>一、知识经济涵义所谓知识经济,按OECO《以知识为基础经济》(1996)报告中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合作之上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知识是最重要部分.为了有利于经济分析,这里知识可分为四种类型:知道是什么

  • 标签: 识经济 知识产业 信息技术 研究开发 科学系统 经济增长
  • 简介:宋代道学家于儒家精神和价值传承有着较为明确道统观。杨时自29岁问道程颢就确立了一以贯之道统观,认定儒家有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程颢(程颐)"道统体系。即三代有圣王授受,《六经》为这一授受记载;三代以降至秦,有孔孟宗传,与之相应有"四书"传承接续;孟子而后,程颢(程颐)接续孔孟得儒家圣人之道而传,二程同道张载和邵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道、传道。杨时道统观是人物谱系、经典体系、学说统一。其承程颐、启朱子,既推动了道学广泛传播,又因学术与政治纠缠,有排斥异己流弊。

  • 标签: 杨时 道学 道统
  • 简介:<正>关于思维心理本质问题,一向是心理学和哲学需要解答基本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对这个问题解答,仍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和公认见解。正是这点促使笔者十分关注思维问题,现将管见陈述如下。

  • 标签: 思维过程 认知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 心理结构 解决问题 人脑
  • 简介:情理关系始终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不休问题之一。就其基本思想倾向而言,历来就是重理轻情。尽管有人倡导情理合一情感方式,注重在审美追求中重视情作用,在社会控制上注重情软约束,但当情施之于道德领域时,就成了“以理灭情”

  • 标签: 道德 理性化 历史批判 情感方式 儒家 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之所以要讲解释学分类,因为研究、实施解释学的人往往有三个忽略:(一)不注意海德格尔为什么要中断解释学循环;(二)不反省“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好理解古代人”启蒙教条;(三)还原解释经验比作为知识学解释学更能面向事物(文本)本身。

  • 标签: 解释经验 解释学 解释学分类
  • 简介:探索当代中华民族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内核是文化精神。中华文化总体精神是“德性精神”。“德性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发展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 文化精神 德性精神
  • 简介:功利主义科学观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弗兰西斯.培根。这种科学观发展到了现代,似乎已同实证主义科学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正如R.K.默顿所说,17世纪“那种功利主义乐观主义,在两世纪以后实证主义信念中达到

  • 标签: 功利主义 科学观 工具主义 科技主义 社会功能 社会价值
  • 简介:福柯思想总是处于不断地自我修正之中。从1970年到1980年,福柯思想从内容到方法上都有一个很明显转变过程。这些转变构成了他晚期关于自身实践伦理学理论前提:福柯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言论表明,他一直在努力通过对历史考察来探索一种新关切个体自身伦理学之可能性。他早期考古学描述结果就已经是一幅谱系学图景,面谱系学更侧重于对这个图景解释和对新可能性探索。此外,这位思想家在他早期对“作者”这一范畴态度与他本人做法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矛盾之处,我们也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 标签: 伦理学 谱系学 自身实践 作者
  • 简介:“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是西方近代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斯宾诺莎生前还是在其身后都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但是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他不仅通过其哲学论证神存在,论证人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理智爱,还通过其生活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通过考察批评者观点、斯宾诺莎著作以及无神论含义,我们看到关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争论,既源于人们对神与无神论所具有的不同观念,也源于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不同解读。由于不同人心中神观念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理解也可能不同,人们对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仍会做出不同判断。关于这个问题争论会不断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理解与研究。

  • 标签: 斯宾诺莎 无神论
  • 简介:佛教动物观本身包含多层内涵,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环保意义。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道没有仁义道德,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观念客观上难以导向人们对动物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观念旨在劝人弃恶修善,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佛教对"清净"德性追求,会促使修行者与动物保持距离,自觉做到不伤害动物。大乘佛教对"慈悲"德性追求,则能导向对动物慈悲关爱。佛教本生故事中关于动物道德和智慧故事,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动物尊重、关爱之情。一些本生故事蕴含生态环保知识,其中包含反对动物祭祀内容本身也具有动物保护意义。"众生皆有佛性"生命平等观能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供深层理论依据。

  • 标签: 佛教 动物观 六道轮回 慈悲 佛本生故事 佛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