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明代岭南思想家湛若1537年途经滕县写下《吊文公词》,既是一篇被作者各种文集失收佚文,有其自不待言文献学价值;又是一篇罕见地高度评价滕文公孟子学文献,人们几乎不把评价滕文公当作问题意识孟子解释史中,饱含耐人寻味思想史价值。

  • 标签: 湛若水 滕文公 《吊文公词》 孟子学文献 孟子解释史
  • 简介:国家以因大规模天灾人祸造成社会特殊状态为起点,构建着灾难叙事。利用灾难“将发生”国家,构建出“被划一整合灾难”叙事模式;而利用灾难“已发生”国家,则构建出“被个别诠释灾难”叙事模式。国家构建灾难叙事同时,实际也利用灾难不断构建与巩固自身秩序。因所处状态不同,国家有着“日常秩序”与“特殊秩序”。如果两者联结是直接,都隶属于一个统一体制下,那么国家秩序构建与强化将体现在制度覆盖性与渗透性上;如果两者联结必须以国家出场为前提,那么国家秩序构建与强化则体现为政府形象得以展示与地位得以加强。作为采用“被个别诠释灾难”叙事模式典型中国,为了完善自身防灾抗灾行动同时保留自身对每次灾难诠释空间,需要借鉴“被划一整合灾难”叙事模式,建立“半覆盖性”体制,并且将自身灾难叙事发展得更为立体化与人性化。

  • 标签: 国家 灾难 秩序 被划一整合的灾难 被个别诠释的灾难 日常秩序
  • 简介:波兰总统专机事故引发了波兰国内一系列纪念活动,民众否定了之前对已故总统敌意,这个重新审视过程,将成为波兰传统认同回归公共领域开端。波兰历史上经历了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历程,在后一阶段中,波兰公共领域形成了一个一般性界限。波兰人民反抗这个强加界限、找回传统认同过程中团结起来,已故总统就是代表。

  • 标签: 斗争 传统认同 总统 自由主义民主 一般性界限 欧盟
  • 简介:<正>“两点论”、“两分法”是毛泽东同志对矛盾分析方法通俗解释,是对唯物辩证法高度概括。进一步学习毛泽东同志这一辩证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认识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如何运用毛泽东同志“两点论”辩证思想,指导改革和建设实践?我认为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几个辩证关系。

  • 标签: 加快发展 正确处理 抓住机遇 解放思想 国有大中型企业 加快经济发展
  • 简介:强调介入生活、服务到人“哲学咨询”,可谓风靡北美。转折中中国,对其表现出高度兴趣,然相关研究基本空白。本文便着力于弥补缺憾,推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同步发展。文中首先整理、辨析了哲学咨询英语和汉语概念,指出无论是philosophicalcounselling,还是philosophicalpractice,最终落点都在用柏拉图,取代“柏赛克”(prozac,代指精神药物)。随后通过对美国哲学执业者协会(APPA)发起人LouMarinoff哲学活动记录,侧面展示了北美的哲学咨询业为求生存而展开与心理咨询之间竞争;宏观扫描北美的哲学咨询业生态后,文章进入微观咨询现场,透过Tim案例,感受北美的哲学咨询业生态,并引申出两个关乎哲学咨询发展基本准则:1、哲学咨询师应该说明主义副作用;2、不要代替客户学习,不要代替客户思想。

  • 标签: 哲学咨询 精神疗法 实践智慧 苏格拉底 存在主义
  • 简介:救世理想与现实苦难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点,如何安置自身欲求,是一个永恒哲学话题。张东荪主张搁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直面问题本身,选择最适宜、最具效益办法来发展经济,并探讨了社会主义理想与基督教理想相通之处,以及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共同“观念基型”。张东荪对社会主义理论思考并未能帮助他解决所面临现实问题,但是随着条件改善,他前期探索理论意义逐渐得到彰显,并成为后人宝贵思想资源。

  • 标签: 张东荪 社会主义 实业救国 基督教 民主主义
  • 简介:萨特存在主义是笛卡尔视角中世俗存在主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道集笛卡尔传统和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念于一身。人在世,从提问开始。提问产生虚无和否定,人是对自己采取否定态度存在,是自为存在。

  • 标签: 存在 虚无 否定性 自在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深刻认识反腐败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树立持久作战思想,又要抓紧当前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堤防,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土壤和条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力度。”我们不仅要从经济上、政治上深人探究当前腐败成因、根源和条件,而且还要从更为深入思想文化层面,剖析腐败产生主客体原因,建立有效整治腐败思想文化机制。

  • 标签: 腐败现象 江泽民同志 拒腐防变 反腐败斗争 反腐败工作 思想文化
  • 简介:新疆作为中国亚洲内陆边疆,自古以来就有“欧亚十字路口”地理枢纽作用,有着地缘性战略地位,因而在近代成为帝国主义侵夺对象。抗日战争打响后,国内外各方势力为争夺“新疆问题”解释权和政治主导权,从各自意识形态与立场出发,对“新疆问题”进行了截然不同阐述。新民主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理论成果,其基本理念及其关于“新疆问题”科学阐释,向新疆传播过程中逐渐得到新疆政局各方普遍认同,有力推进了新疆和平解放,为结束新疆政治社会动荡奠定了基础,也为重塑新疆地区作为“革命枢纽”地缘特性创造了条件,补充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内容。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 新疆 民族解放
  • 简介:如果我们愿意在阅读中与《孟子》相逢,我们就应该立志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从道德理想主义层面看,《孟子》要求我们“证性善”,确立人之为人性善之本;期盼我们“恶乡愿”,拒斥八面玲珑伪善之方。从文化守成主义层面看,《孟子》呼唤我们“友古人”,经由对优秀文化传统回想而求证本根之源;促使我们“辟邪说”。通过对异端邪说批驳而澄清智慧之旅。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才会是一个大写的人。无论对于针砭欲望横流的当下世态,还是对于建构人皆尧舜未来愿景,这种人格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都是不可低估

  • 标签: 《孟子》 证性善 恶乡愿 友古人 辟邪说 大写的人
  • 简介:《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农业四十条》)是农业集体化时代毛泽东领导制订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性文件.对这一公共政策农村具体传播与执行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对了解历史、戒鉴现实和丰富学术都有一定意义.《农业四十条》农村传播、讨论方式及途径,反映了国家话语对民间表达借用及国家权力与村庄权利关系;而《农业四十条》基层执行中实际地位和作用,则可纠正学术界既往对有关问题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 标签: 《农业四十条》 农村 传播 讨论 执行
  • 简介:文章从翻译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传播和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和主体召唤巨大作用。从对等词选择和思想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和接受,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有机组成和延续。

  • 标签: 翻译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 主体
  • 简介:为了总结、探讨中国(以至东亚)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成就、问题和需要继续推进空间,检思法兰克福学派中国(以至东亚)影响,关注法兰克福学派新近发展,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于2008年9月25—28日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举办了“批判一理论一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中国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德国、美国、日本、韩国4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德方主办单位是: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中方举办单位是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本刊将分期刊登数篇论文,以飨读者。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山大学 致辞
  • 简介:海德格尔著作中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思想整体方向把握,我们发现,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神,但他不是基督教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虚无主义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最高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本质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路径。这种非神学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另一条路。

  • 标签: 人的本质 存在历史 居有
  • 简介: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关联。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以哲学、美学、艺术与诗等规定相互交融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以存在主义视域超越了这一错综复杂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生存境遇中“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反讽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现实世界中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内在意蕴提升过程。

  • 标签: 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
  • 简介:“人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个性?人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是研究人个性需要首先回答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个性”合理观念。

  • 标签: 个性 抽象人性论 具体人性论
  • 简介:德里达解构主义政治哲学领域发起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完全不同、非互惠友爱和关心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之上传统道德观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平等观念之上现代法律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道德观,并指出了他这一带有解构意图道德观所具有的积极建构性意义。

  • 标签: 友爱和关心的德道原理 现代法律的困境 互惠的道德原理批判
  • 简介:该文立论根本在于,检讨以欧美为代表西学之意识形态智能本质,其引导方向,科学技术上谋求对自然主宰,政治哲学上谋求对人主宰,因而,它们普世“唯一”是虚假,退而求其次“最好”显示着“最强”权力意志。而以“道法自然,大而化之”中国智慧则应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但首先必须在强力基础上提供“独立而互补”参照与限制。结论是“西学东渐”历史应该结束了。

  • 标签: “西学东渐” “智能”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