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美学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 标签: 赫尔德 浪漫主义美学 移情
  • 简介:吉尔·勒泽的“欲望哲学”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尼采主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以“五月风暴”失败为标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主义失敗的反思,其实质是一种反对一切形式的法西斯主义的生活艺术。它对我们的价值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提出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人的欲望的问题。

  • 标签: 欲望 法西斯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 后结构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五月风暴
  • 简介:为了总结、探讨中国(以至东亚)法兰福学派研究的成就、问题和需要继续推进的空间,检思法兰福学派在中国(以至东亚)的影响,关注法兰福学派新近的发展,法兰福歌德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于2008年9月25—28日在德国美茵河畔法兰福市举办了“批判一理论一批判理论:法兰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4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德方主办单位是:法兰福歌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法兰福社会研究所,中方的举办单位是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本刊将分期刊登数篇论文,以飨读者。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山大学 致辞
  • 简介:柏拉图的作品《拉斯》描述的主要是发生在苏格拉底、拉斯和尼基阿斯之间的一场对话,话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勇敢”展开。在苏格拉底的引导和反诘中,拉斯和尼基阿斯的观点都遭遇到了困难或自相矛盾。对话结束时,他们对勇敢的定义没有结果。苏格拉底与他们双方的对话揭示出他们各自观点的缺陷,暗示了知识必须与构成行动力的非认知因素相结合才能达成勇敢的美德,而这意味着某种灵魂的秩序。作为灵魂秩序的勇敢并不完全是可教的。对那些以伪知识兜售勇敢的人,《拉斯》暴露了他们的荒唐之处,同时也喻示了自己关于勇敢的教育。

  • 标签: 柏拉图 《拉克斯》 勇敢 知识
  • 简介:作为运气均等主义理论——当代平等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最为著名的代表,罗纳德·沃金将运气分为“原生运气”与“选项运气”,并认为可以通过虚拟保险市场这种思想试验将原生运气转化为选项运气。实际上,沃金对选项运气与原生运气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同时沃金通过虚拟保险市场将原生运气转化为选项运气的努力亦是不成功的。虽然如此,原生运气和选项运气仍是运气均等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析概念。

  • 标签: 资源平等 运气均等主义 原生运气 选项运气 虚拟保险市场
  • 简介:中庸之道不可离,然而它又是不可能的,在《中庸》这种矛盾的叙述中打开了中庸的内在困厄。对于中庸而言,只有在智仁勇三达德中,中庸之道才能开启。为什么恰恰是,而不是其他,构成了进入中庸的惟一途径?文章试图追问此一问题,在更广泛的视野中对此加以逻辑地展开:中庸是性、道、教的相互通达构成的文化境域总体,而在个人的修道活动中打开这个境域总体,也就是在修道活动中挣脱已经现成化的文化境域、重新开启一个新的文化境域总体,而这正是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的实质。也只有德才提供了真正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庸 性-道-教 德与文
  • 简介:柏拉图《泰阿泰》的显白议题是"什么是知识?",这似乎意味着,苏格拉底和泰阿泰试图探究"知识的本性",即所谓的"知识论"问题。但柏拉图的"笔法"表明,苏格拉底并没让"哲学"和"泰阿泰"仅仅停留在试图发现"知识"是"什么",而是引导泰阿泰在探问"知识"的途中领悟一种政治性的探问:为何求知?换言之,单单追问所谓"知识论"问题,很可能就丢失了柏拉图更为紧迫的教诲。柏拉图精心设计的这个"开端",为我们理解《泰阿泰》提供了纲领性的线索:只有将一显一隐两个议题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领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灵魂学"所探问的"知识",究竟具有怎样的整全面相。

  • 标签: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泰阿泰德 麦加拉学派 知识
  • 简介:在《神谱》和《劳作与时日》中,古希腊诗人赫西俄最早讲述了普罗米修斯挑战神王宙斯为人类盗火的神话。他还讲到,作为还击,宙斯送给厄庇米修斯一件礼物:潘多拉。一直以来,普罗米修斯的启蒙斗士形象深入人心。本文通过细致阅读和分析文本,揭示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这两个神话形象的辩证关系,领会赫西俄隐藏于神话诗歌背后的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哲学沉思,同时考察普罗米修斯形象从古至今的嬗变。

  • 标签: 赫西俄德 普罗米修斯 厄庇米修斯
  • 简介:庸伯的修身之学,主张修身为本,强调身心合一,同家国天下为一体。在功夫上,主张功夫要在诚意上做,合乎儒家的固有理路,并与现代心理学相融通。儒门修身之学可以帮助现代人克服生命中的散乱与昏昧,对于现代人解决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修身养性、提升道德意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 标签: 伍庸伯 诚意 修身 现代儒学
  • 简介:镜像认同是拉康自我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拉康认为,人在婴儿时代的镜像认同就注定了人的自我异化与悲剧性存在,这是一种幻象中的认同。鲍德里亚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马克思、鲁兹、福柯等人对现代性的批判,并没有真正地超越现代性,而是对现代性的另一种认同。他们都陷入到现代性的生产、创造的理论镜像中。

  • 标签: 现代性 镜像认同 生产 欲望 权力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罗茨纳赫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的“罗茨纳赫时期”的作品。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构成罗茨纳赫时期研究的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接受的苏联学者尼拉宾的“交叉说”,即《罗茨纳赫笔记》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创作之中;二是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MEGA^②I/2)编者的推论,即《罗茨纳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在MEGA^②I/2卷文献学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罗茨纳赫笔记》的确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之间,这一文献学事实对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完成研究主题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的转向,及其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起到了支撑作用。

  • 标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克罗茨纳赫笔记》 《论犹太人问题》
  • 简介:马克思《博士论文》附录中对普鲁塔的宗教论战,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2—3中有更加具体而详尽的展现。马克思对普鲁塔的批驳与他对伊壁鸠鲁反宗教立场的肯定相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笔记》的研读,弄清楚马克思如何就普鲁塔的相关文本,有针对性地驳斥普鲁塔对伊壁鸠鲁学说尤其宗教观的反驳,如何借此突显哲学与宗教的对立及其反对和战胜宗教的合理根据。

  • 标签: 马克思 普鲁塔克 宗教论战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 简介: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立者和首要代表,柯亨对右翼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的持有正义理论作了最为犀利的批判。研究柯亨对诺齐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柯亨对诺齐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国内外一些学者从多个侧面展开了相关研究,但系统性、逻辑性的研究尚未出现。因此,有必要系统而又逻辑地研究柯亨对诺齐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

  • 标签: 柯亨 诺齐克 分配正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