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幻象是齐泽哲学中的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的核心概念,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齐泽的所有理论工作都离不开对"幻象"的阐释。齐泽对拉康的"欲望图谱"中的幻象公式($◇a)作了解剖式的分析,并根据幻象与实在界的"中介"关系提出了"幻象结构现实、幻象结构欲望和幻象结构社会"的观点。他认为,幻象不是一种梦幻式的匮乏替代物,而是一种通过意象架构人类主体现实存在的基本方式。

  • 标签: 齐泽克 幻象 实在界 欲望
  • 简介:<正>研究巴赫选择什么为切入口呢?美国学者凯特琳娜·克拉和迈克尔·霍奎斯特在他们那本著名的《米哈伊尔·巴赫》的引言里指出:"巴赫向读者提出的最大问题不是要吸收一套陌生的新名词,也不是要重新思考任何个别的认识范畴。……巴赫的难题在于:

  • 标签: 巴赫金 文学研究 俄国形式主义 意识形态 文学批评 文学人类学
  • 简介:<正>一、引言人们普遍认为,弗里德里·杰姆逊(FredricJameson,1934—)"可能是当今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或者如佩里·安德森在他为杰姆逊的《文化转向:后现代主义论文选》所写的序言中说的那样,杰姆逊是"最引人注目、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首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始终保持着与某些马克思主义传统概念的关联,如历史、阶级斗争、物化、商品拜物教以及晚期/跨国资本主义的总体性等。在他看来,政治和理论气候的巨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将被抛弃,而意味着人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因此,杰姆逊的工作仍然属于黑格尔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他从事着与晚期资本主义相适应的、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

  • 标签: 杰姆逊 弗里德 后现代主义理论 文化批评家 晚期资本主义 黑格尔主义
  • 简介:当代自由至上主义政治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在其持有的资格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提出了多方面的质疑和挑战: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易是自愿交换;第二,资本家获得利润是因为他们承担了生产和销售的风险,因此不能被看作是对劳动工人的剥削;第三,在生产资料私有的企业和生产资料公有的企业并存的情况下,工人可能自愿选择在生产资料私有的企业里工作,因此不能认为工人在生产资料私有的企业中受到了剥削;第四,违反奇配正义持有原则的再分配等于强迫劳动,是一种剥削,并由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平等主义倾向。本文将详细讨论这四方面的质疑和挑战,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予以回应。

  • 标签: 马克思 诺齐克 剥削
  • 简介:<正>引言俄罗斯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MikhailMikbailovichBakhtin,1895—1975)以其在哲学、美学、文艺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整个世界的人文思想研究。他的'边缘'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使得他的理论涉猎极广,并总是能独辟蹊径地作出新意逼人、一针见血的论断,但从整体上来看,他的理论中作为'三大主干的对话主义、时空体和狂欢化,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抵触,即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整体之间,也存在着前

  • 标签: 赫金 时空体 拉伯雷 庞大固埃 时空坐标 狂欢化
  • 简介: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渗入无意识层面,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确立"实在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立关系,便构成了齐泽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起点,"穿越幻象——认同症候"是其基本方法。从实在界的"无"来勘破符号界的"有"是这一方法的超越性所在。但是,偏执于实在界的否定,沉迷于哲学化的玄思,又成为齐泽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两大重要缺陷。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批判 实在界 “穿越幻象——认同症候”
  • 简介:奥林匹运动不是一般体育学意义上的运动会,而是当代世界上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和新闻媒介等诸方面交往的国际交往盛事。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林匹运动会,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全部参会,更是人类社会交往日益普遍化的重要表现。现代奥林匹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交往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是交往普遍化的重要标志。但这一承载人类和平、友谊与进步精神的文化纽带,在当代却不能不受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背离奥运精神的情形。

  • 标签: 马克思 交往 奥林匹克 文化 发展
  • 简介:本文从文化人类学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论述巴赫的审美人类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主要包括从神话到小说体裁、从原始生存到文学狂欢以及审美人类学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文指出,其审美人类学思想挖掘了民间文化的巨大力量。从而建构了文本与文化、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的中介机制。

  • 标签: 巴赫金 审美人类学 小说体裁 狂欢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斐迪南·拉萨尔围绕着《济根》的论战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双方政治理念的一次交锋。拉萨尔在剧本中将济根塑造成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期望的却是通过戏剧来表现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伟大和真正的革命领袖托马斯·闵采尔,恩格斯看到了闵采尔的政治理论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他的政治纲领已经接近共产主义。故此双方争论的焦点隐含着谁才是真正的革命领袖。《济根》所构想的悲剧性冲突影射1848年的革命运动。拉萨尔通过《济根》传达'革命冲突'具有重复性和必然性,1848年的革命不过是重复了《济根》中的冲突,故此其失败也是必然的。恩格斯批评了拉萨尔的悲剧观,在不否认济根和胡登的目的是解放农民的假设前提下,提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的悲剧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斐迪南·拉萨尔 弗兰茨·冯·济金根 托马斯·闵采尔
  • 简介:齐泽认为罗尔斯的正义主体只是虚构和抽象的主体,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也只不过是物品的分配,对于主体理论来说,这些都是不足的。齐泽提出,只有在驱力支配下才能生成真正的主体,而驱力主体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正义行为。皮平以意识主体批评了齐泽的驱力主体,经过我们的考察,由于以认识论层次上的主体来对抗本体论层次上的主体,所以皮平对于齐泽主体的批评无法成立。

  • 标签: 齐泽克 皮平 拉康 驱力主体 意识主体
  • 简介:太尔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革命的眼光去审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模糊了“规律”与“趋势”的区分,从“实质解释论”过渡到了“范式论”。正是这种“范式论”的转向神化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导致了经济决定论和极权主义,并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因此,只有通过革命而非改良的方式,才能继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任务;只有“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使革命真正发生作用;只有地方性共同体,才能弥补工人阶级革命的道德缺陷,完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这种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共同构成了麦太尔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革命 自下而上 地方性共同体
  • 简介:<正>法兰福学派将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立足于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通过反思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后果,对当代西方社会展开哲学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形成了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对他们的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作简略的评介。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批判理论 消费主义文化 当代西方社会 消费行为 消费异化
  • 简介:对法兰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是从中国语境来看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问题。立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语境,放眼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世界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对社会批判理论进行批判性研究,阐明它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澄清它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法兰福学派研究的迫切任务。这样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语境 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批判理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法兰福学派结合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在同当代西方哲学和文化思潮对话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构,分别形成人本学路向、实践论路向和交往理性路向三种解释模式。从总体上看,他们侧重于强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人道精神和实践精神,并最终陷入到唯心主义的人本史观中。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人本学 实践 交往理性
  • 简介:卡米尔·艾里一穆阿里受《对话·狂欢·时空体》杂志编辑部委托,在巴黎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进行采访,谈话的内容主要涉及克里斯蒂娃接受和在西方传播巴赫思想的缘起,讲述了巴赫对其影响,以及给出了巴赫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基本评价。她认为巴赫对于欧洲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在研究和介绍巴赫的同时,她也将巴赫"写入"她自己的那些思索的语境。巴赫提出的对话、对话主义、互文性、他者和无意识等概念一直在发挥重大影响。巴赫不仅仅是一名专家,更是一位创造者,充满灵感的创造者,富有神采的创造者。他是文学中两大新的重要的维度之源头:一是"他者"之维度,二是体裁的历史与演变之维度。存在着两种巴赫的遗产:一方面是文化学的与符号学的遗产,另一方面是狭窄的意义上的文学的遗产,即围绕着对话主义这一概念与这一概念之变体——互文性而得以建构起来的那份遗产。

  • 标签: 巴赫金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 他者性 巴赫金遗产
  • 简介:法比奥·维吉教授与海·费德纳教授是齐泽研究与批判理论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已出版相当数量有影响的论著。目前两人共同担任英国卡迪夫大学齐泽意识形态批判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9月下旬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召开期间,笔者在杭州约两位学者进行了访谈。话题由齐泽理论出发,延伸至资本主义批判、拉康理论和马克思学说,两人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理论思考和重要学术成果。

  • 标签: 齐泽克 资本主义危机 拉康 马克思 批判理论
  • 简介:当下,圣保罗已经成为欧美激进左翼理论阐释的焦点之一。法国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政治家,人们通过把基督复活识别为真理—事件,通过忠诚于该事件而成为普遍主义政治的主体。作为巴迪欧的“同志”,齐泽对巴迪欧的革命性解读深为赞同,但同时他认为巴迪欧的真理—事件—主体并不是新的真理政治,而是新的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当代左翼两大思想家就圣保罗的对话,可以促使我们更开阔地思考当代普遍主义政治的可能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齐泽克 真理 意识形态
  • 简介:在一篇提出拉康的马克思主义的评论中首先会引出的问题必然是:这样的说法存在吗?由于在拉康那里缺乏任何忠诚社会主义的表白,并以他的声名狼藉的反感将政治承诺制度化,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方法论之与拉康理论的相关性就不可能被假定,而毋宁是被质询和被限定的。那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个别概念和类似的宽泛范例——它们被分散在拉康的演说中,真的以它们所有的力量和明确规定的政治推动力再次找到它们退出的路径了吗?把拉康著名的格言"根本不存在性关系"变换一下,在马克思主义和拉康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理论关系。他们只能以相互之间的自恋被强迫桥结,因此那种界定了双方分析构成的逻辑至此已证明了如此重大地不可协调,不是回溯已被简化为矛盾(阿尔都塞),就是矛盾已被回溯包含(齐泽)。必须承认这种难以处理的不一致,即拉康的马克思主义从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拉康作为欢呼的、但最终作为一种筹划的协调的异化误认确实存在。

  • 标签: 拉康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拉康 症候 剩余价值 剩余快感 意识形态
  • 简介:列宁是西方民主社会的“例外”,是当代西方左翼政治理论的典范。同样的列宁,“经济主义”的左翼认为是“好的列宁”,“恐怖主义”的左翼却认为是“坏的列宁”,二者都割裂了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抛弃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失却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在《重述列宁》一书里,齐泽对当代西方左翼混乱的政治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试图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再次阐发列宁“真理的政治”;指出重述列宁就是像列宁一样行动,悬置资本主义符号象征秩序,重述列宁规划无产阶级革命的姿态。

  • 标签: 齐泽克 列宁 左翼政治理论
  • 简介:<正>迄今为止,关于现代性的三次论争都直接同法兰福学派有关。但国内目前对法兰福学派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探讨并不充分,即使有所研究,也只是注重于对其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探讨,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其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丰富性。本文将试图从合理性与合法性两个方面揭示法兰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批判 合法性 阿多诺 哈贝马斯 工具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