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在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批判以及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卢卡奇提出总体性思想,阐释了总体性与物化、总体性与无产阶级意识的关联。但卢卡奇黑格尔式的解读马克思主义,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富有意义的解释,终不能摆脱黑格尔哲学框架的束缚而达到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本质。重温科耶夫作为存在论的黑格尔辩证法,我们会发现卢卡奇对黑格尔辩证法是一种有缺陷的解读。劳动和斗争,则是使总体性思想摆脱唯心主义残余影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反思 具体的总体性认识 无产阶级意识 存在论
  • 简介:在跨越百余年的时空中,马恩的某些后继者们试图重建、重构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关系的版图.尽管他们阐释的焦点各不相同,但其致思路径却极为相似,就是借“发掘”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差异之名歪曲晚年恩格斯哲学思想.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半遮半掩”,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明目张胆”,再到西方马克思学的“可悲的骗局”,晚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一而再地被误解、诟病.通过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文本,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有关细节,我们并不认为晚年恩格斯背离了他与马克思的“共同见解”.因此,为了厘清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间的差异,确认晚年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地位,需要转换研究视阈,即从晚年恩格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他关于时代和无产阶级实践提出新问题的理论思考来展开研究.

  • 标签: 晚年恩格斯 历史唯物主义 差异论 第二国际 苏联哲学教科书
  • 简介:作为后发展国家,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赶超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直是毛泽东孜孜以求的愿望,也反映了毛泽东对世界现代化大潮的深刻洞察。但社会发展不是柔意情书,也不是历代统治者的侍女,它按照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与偶发事变共振的轨迹前进。毛泽东急于求成的赶超目标和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赶超实践,使中国人民向现代化的努力遭受了一次严重挫折。历史的起落曲折,逼迫人们反思。恩格斯曾尖锐地告诚过,如若忘记了“历史的启示”,人们“就会陷入半昏睡状态”,“仍在黑暗中摸索”。

  • 标签: 历史审视 毛泽东 赶超战略 世界现代化 客观经济规律 中华民族
  • 简介:文章认为文化滞后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历史性难题。列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挫折后,开始从俄国现代化独特的初始条件出发,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理论问题。一是认为形形色色的前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在农村中保持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并占据着充分优势,因而作为现代化后起国的俄国必须通过实现电气化、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造大量的传统经济,创造社会主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二是充分估计到人的素质对现代化的制约,特别是文盲众多、文化水平太低既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又阻碍了通过合作化改造小农经济从而引导千千万万个小农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 标签: 列宁 文化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习近平从时代特色、理想追求、实践品格、民族底蕴和国际视野五个维度审视青年发展,形成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思想。从时代之维来看,青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者和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见证者和建设者;从信念之维看,他要求青年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念,明确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念,立志为中国梦而奋斗的追求;从实践之维看,明确青年要立志加强学习苦练本领,不断在基层中加强锻炼,勇于投身社会建设实践;从民族之维看,指出青年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努力养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从国际之维看,强调青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使者,是深化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纽带。

  • 标签: 习近平 青年成长 五维审视
  • 简介:<正>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是由于我们在这个方面的一些观点是存在问题的,而这些观点直到今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实践。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是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最典型的便是苏联的一些学者对普列汉诺夫的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就观点而言.最典型的则是斯大林,根据他的观点.人类历史变化迅疾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重新定位 重新评价 劳动价值论
  • 简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农民农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艰巨性、漫长性决定了城乡资本流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任何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一味固守传统型城乡社会模式或食洋不化照搬西方城市化经验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在作祟。要破解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在城乡资本流动过程中,必须着力实现农村人力资本的逐步累积与公平迁移、农民土地资本的权利保障与有效流转、农业产业资本的现代运营与多元发展。

  • 标签: 人力资本 土地资本 产业资本
  • 简介:利用外资来建设新中国一度是中国党和政府的既定政策。只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受苏联逼债和严峻的国际形势影响,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逐步放弃了利用外资的设想。利用外资遂成为社会主义的禁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党和政府逐渐恢复了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政策,并最终在1978年重新确立起利用外资政策,打破了对外引进的禁区。

  • 标签: 1978年 利用外资政策 突破禁区
  • 简介:市场制度既是对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观构建社会体制的回应,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新秩序构建的核心。市场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无可替代。作为西方经济制度核心的市场制度.与政治价值观的内在勾连却被有意无意地遮蔽起来。市场制度的历史生成是资本主义制度奠定的主体逻辑之一.暗含了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双重使命,但其乌托邦本质已被实践所证明。对西方市场制度形塑的历史考察分析.有助于恰当评析西方市场制度以及科学定位中国市场改革进程。

  • 标签: 市场 市场制度 资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现,不仅体现了科学精神,同时更体现了人文意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科学发展。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当今中国社会存在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现象,从而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造成诸多极其不利的影响。为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着力构建现代人文精神:一是要注重对国民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 简介:在西方,各种后现代理论正在攻击现代化,而研究怀特海哲学的学者认为,怀特海也提供了一种后现代主义,但是他和著名的法国学派不同,前者更能够欣赏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西方的现代性有什么基本特征,简要说明它们已经带来了什么问题,怀特海哲学对此如何回应。在第二部分,作者探讨了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几个具体问题。在第三部分,作者根据怀特海哲学提出了对中国现代化的几条建议。

  • 标签: 怀特海哲学 现代化 可持续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改革开放使中国以崭新的国际形象走上世界舞台,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这一成就的取得,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深入思考密不可分。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进行的理性反思,是对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更是对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重塑国际形象的新认识。"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中国逐渐将一个和平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独立自主的积极形象展现于世界舞台。可以说,邓小平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塑,为此后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赢得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 国际形象
  • 简介:按劳分配理论中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田广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分析。马克思设想,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生产者将组织成为...

  • 标签: 按劳分配理论 劳动者 新认识 生产要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消费资料
  • 简介:虽然罗莎·卢森堡的著作在最近十几年的政治及哲学界(不论是从社会民主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从女性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被广泛翻译、争论和引用,但是从总体的角度去理解罗莎·卢森堡的著作在历史及现代的作用无疑仍是十分重要的。即将出版的中文及英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无疑为我们达到这个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 标签: 总体性 自发性 组织性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体系,是发展道路,是理想信念和旗帜。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道路、探索实践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但从不同的视域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源点却有所不同。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源点有两个:一个是实践之源,一个是思想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始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历史 唯物主义
  • 简介:基于时代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同质性,在于其都产生、完善于批判以及因批判而彰显的解释力和生命力。由神圣化代替批判精神和以实用主义代替批判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误的教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等问题,有助于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和何以可能。在批判视阈中步入批判诠释学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值得探索的路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批判精神 理论实质
  • 简介:<正>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英国伯明翰大学英文教授,无疑是一位在英国乃至在西方学界享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伊格尔顿早年在剑桥读书期间,师从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ns),试图在个体与社会、个体生活与社会结构的综合视域内实践文化政治批评。当阿尔都塞将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阐释引进英国,并在英国激进左派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伊格尔顿深入阿尔都塞对上层建筑的思考尤其是其意识形态理论,出版了《批评与意识形态》和《马

  • 标签: 伊格尔顿 文学批评家 政治批评 美学观 雷蒙德 阿尔都塞
  • 简介:确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扬弃传统的实践观念,赋予实践活动以新的价值观念和合理性标准。在科学发展观规范、指导、引领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必将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优的效果,对减少实践的负效益、使发展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实践 实践的合理性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上的政论著作。其中首先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问题。他以时代的高度揭露批判了德国现实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和反动性,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局限性和虚伪性。阐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动力问题。论证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新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头脑"和"心脏"相同一的密切关系。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观与政治观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 标签: 法哲学 人的解放 现代国家 物质武器 精神武器
  • 简介: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转折,'两个凡是'成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严重障碍。破除'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是转折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体现。这场思想路线交锋的标志是真理标准讨论。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紧紧抓住思想路线转变这一关键环节,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氛围形成、阶段推动和深入发展的各个环节,从各自不同的侧面积极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深化。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西南组作书面发言,率先公开否定'两个凡是'。邓小平复出前后多次强调'准确'、'完整'理解毛泽东思想,批评'两个凡是',有力推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随后的东北谈话则把思想路线的争论引向政治路径的选择,提出'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引导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不断升级。陈云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会上发言,十分尖锐地提出了六个问题,一些意见最终为中央重视和采纳,'两个凡是'的论调再也无法立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了初步胜利。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凝聚党内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的共识与定论。之后,通过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功地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

  • 标签: 邓小平 陈云 两个凡是 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