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实践的双向对象与美和美感的共生同在实践是一个对象过程,这已是一个学术界共认的事实和观念。不过,历来一般把实践仅仅视为主体的本质力童的对象,即主体的客体,却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客体的性状的对象,即客体的主体,或

  • 标签: 双向对象化 审美活动 主客体 主体化 审美客体 美感
  • 简介: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物。当人作为一种纯粹自然存在时,他并不比其他动物种群拥有更多的优越性。只是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人才从自然界中分离与提升出来,成为文明人。文明是生成的,也是发展的,文明的生成与发展表现为对自然状态的疏远与游离的过程。在文明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规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文明也是被规范出来的,没有规范就没有文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规范,但并不是任何性质与形式的规范都能无条件地促进文明的发展,因为社会规范也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社会规范的制定与确立既要符合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也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 标签: 文明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合理性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一章《尤根·哈贝马斯:规范事实》(NORMINGFACTS:JürgenHabermas)。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持久的国际影响源于它将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论证结合起来,从跨学科的角度、以一种强有力的叙述方式来讨论政治现实问题;其探讨的焦点是从工具理性转向哈贝马斯后来所称的交往理性: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在一个新兴的公共领域中通过合理性的、批评的交流来达成,并且独立于绝对主义的权力;安德森又同时指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方法和论据方面是对立的。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表达了对于法律中介作用的敬意,在法律的中介作用中,交往权力被转变成行政管理权力;通过将社会整合重担转变成自动控制体制,把生活世界行为者从社会整合的重担下解放出来;但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实际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论述很少,它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而这种假设缺乏宪法史的支撑。安德森还讨论了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和当代民主理论等,并且对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 简介:社会价值规范实践是现代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基本交往形态,其核心是公民权利、经济效率与个人自由的有机统一。因此,它们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底线。同时,也应是政治改革实践的立足点。

  • 标签: 社会规范 社会生活 公民权利 经济效率 和谐社会
  • 简介:比利时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工人党等马克思主义大众主体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群众实际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并在宣传主体的影响力、受众群体的数量、思想行为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从宣传主体的培养培训、传播方式等方面深入挖掘比利时马克思主义大众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比利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启示
  • 简介:邓小平的权力下放理论是邓小平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的核心与精髓。按照行政权力结构的横向与纵向配置,它包括横向结构的党政分开(即各级党的领导机关要把属于政府的权力下放给政府或归还给政府),政府各部门职权划分,政府向企业、事业和社会单位下放权力;纵向结构的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本文着重分析邓小平权力下放理论中政府向企业、事业、社会单位放权思想,它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行政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国家——政府关系和实现政府职能的市场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政府放权思想 政府职能 市场化 中国 行政管理体制
  • 简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一部思想规范、行为规范,也是适用于各级党组织的一部组织规范。全面落实《准则》,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点。逻辑起点上,要明晰《准则》的历史地位和在党内法规中的地位。《准则》因党内外情况的变化而修订,与其他党内法规协同配合,助力扎紧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的笼子。理论基点上,要厘清《准则》与《党章》的关系。《准则》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是对《党章》要求的具体。同时,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变化,《准则》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服务社会主义新征程。实践支点上,要把《准则》的要求落在日常,加强对《准则》的研究。

  • 标签: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新时代 党内法规
  • 简介: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典范音容宛在作。"两论"从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作了哲学上的论证;从深层次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文化的民族形式,实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通俗化开辟了道路。"两论"的历史局限性是暗含着轻视理论、轻视知识分子的狭隘经验论和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斗争哲学"的倾向。我们应当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把"价值"范畴引入《实践论》,解决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论",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撑;把"和谐"范畴引入《矛盾论》,正确处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扬弃"斗争哲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当前的贵州正处于工业加速、城乡关系深刻调整的进程之中。这就决定了贵州的改革实践是发达地区已完成的改革的集中再现,也是一个多重关系叠加、时空深度压缩的典型,对观察改革、研究改革具有样本意义。本文深入解剖贵州改革实践中的“顶云经验”“湄潭经验”“塘约道路”“三变改革”等进入中央决策层的改革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遵循改革辩证法,推动地方改革经验和改革经验地方化,实现地方改革与顶层设计的双重变奏的探索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进一步统筹推动改革辩证法的逻辑展开和实践展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汇聚起上下互济的改革动力流;要树牢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保护并引导好群众的改革热情;要充分重视改革辩证法“落实”的中间环节,推动蓝图变为现实;要把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降低改革成本。

  • 标签: 改革辩证法 改革经验化 经验地方化 贵州
  • 简介: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著作之一,自从发表以来就被人们反复的解读。在当前,面对实践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的新高度,有必要以此为视角来分析《实践论》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国传统实践哲学以及中国革命实践三个方面的关系,以显现其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实践哲学 《实践论》
  • 简介: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四个时期具有开创性意义,分别是:中共创建时期初步地确立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形成了中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红色基因”;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得到飞跃性发展,以其理论上的中国、系统实践上的普遍、常规特点,标志着党内政治生活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为了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系统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党内政治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时代性的创新。

  • 标签: 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 形成 发展 创新
  • 简介: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来看,重庆经验与模式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理论的实践本地;是中国共产党前60年的优良传统与后30年的科学发展精神的有机结合;倡导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宗旨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来看,重庆经济建设以民生共富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民主高效为导向,文化建设以红色文化为导向,社会建设以平安和谐为导向。生态建设以森林低碳为导向。它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种案例和示范。

  • 标签: 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中国化 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庆经验与模式
  • 简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日益重要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虚拟实践之所以可能,在于现实的人的超本性。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活动;但在活动主体、中介与客体以及功能上都有明显区别。作为人类新型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的出现引起了人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领域的巨大变革,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时代问题。只有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对这些问题给以科学解答,才能引导虚拟实践健康发展。

  • 标签: 虚拟 实践 人的主体性
  • 简介:政党建设有多种途径,从保障政党政治合法性角度看,加强政党伦理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而构建系统完整的政治行为主体道德规范体系,是推进政党伦理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加强政党建设需要构建政治行为主体道德规范体系,亦即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是一个由政治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构成的整体。我国尚未制定内容统一、结构完整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与领导干部道德相关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颁布的规章之中,通过对这些规章中与领导干部道德规范相关"关键词"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的十二个要素,构建起从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到社会道德的完整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

  • 标签: 领导干部 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体系 政治道德 职业道德
  • 简介: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于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起了重要的舆论先导作用。然而,在哲学理论上,在讨论了'物质标准'和'逻辑标准'之后,哲学讨论的热点便转移了,因而对于全面把握实践标准本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严格区分'实践标准'和'感觉经验标准',却被疏忽

  • 标签: 实践标准 感觉经验 哲学讨论 哲学理论 相对性原理 逻辑形式
  • 简介:张晖明在《学术界》2017年第11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探索与“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发育》一文中指出,如何认识评价68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成就,如何理解68年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彻底否定摈弃简单认为两个阶段是“矛盾”或“相悖”的错误观点,是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

  • 标签: 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 发育 经济学理论 学术界
  • 简介:重新反思毛泽东时期农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十分重要。这一战略的产生基于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国家工业压力空前的基本国情。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合作而集体,实现农民组织;通过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和“社队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形态的多样,从而创造“在地工业”和“在地城镇”的有利条件。这是一条既不同于苏联集体农庄,也不同于西方农村现代的发展道路。它坚持在民族和国家战略目标下去思考农治问题;坚持把“组织起来”作为实施农治的根本基础;坚持把“农工并举”作为农治中发展生产和实现农村现代的基本思路;坚持农民主体论;坚持以农民的解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农治的根本价值。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农民与西方国家农民在人均生产要素拥有状况方面的不同,也不能混淆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在纠错和救济方面的不同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需要继承、发展毛泽东的农治战略。

  • 标签: 毛泽东农治思想 乡村振兴 合作化 人民公社
  • 简介:当前,关于道德规范问题的探讨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共产主义的实现并不依赖任何道德规范性理念,而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因为任何道德理念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时代会接受不同的道德与价值观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不同的立场、地位出发,会拥有各自的特殊的道德观念;而无产阶级为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也会提出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从单纯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讲,深入探讨道德规范问题是必要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道德规范 历史必然性
  • 简介: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展开。以当代理论文本学研究规范为参照,现有研究存在着欠缺现代文本解释学方法论的自觉性、实践关联性与学术史研究的价值取向等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现有研究拘泥于反映论式研究思维、"独白式"研究视域凸显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应深入思想史脉络、关注社会空间、秉持实践问题意识,并在这三重维度中生成其应有的方法论研究规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本研究 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