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在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中,道格拉·凯纳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凯纳以其丰富的著作、公允的立场、深刻的剖析,对当代美国媒介文化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凯纳提出"媒介文化"、"媒介奇观"等概念,力图以此抓住当代文化现象的新发展,并超越具有精英主义二元对立意味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传统概念。在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上,凯纳提出"多视角文化研究"、"诊断式批评等概念",丰富、发展了批判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本文以道格拉·凯纳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为切入点,在对凯纳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进行梳理、阐释、剖析、评价的基础上,力求管窥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之一斑。

  • 标签: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介文化 媒介奇观 媒介批判理论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他们提出了“两次提升”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预设、“两个和解”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原则、“两种尺度”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等有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是理解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理论的重要思想平台。

  • 标签: 马克思 思格斯 可持续发展思想 社会发展理论 实践原则 评价标准
  • 简介: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在世界市场形成后产生的世界交往包括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普遍的全方位的交往与联系。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造成了世界性的阶级对抗和冲突。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构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世界历史的形成机制蕴涵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 标签: 马克思 思格斯 世界历史 转变机制 方法论 作用机制
  • 简介:[受访者简介]特·胡布曼博士(Dr.GeraldHubmann),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秘书长、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MEG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工作站总负责人,主持MEGA2出版项目的组织、统筹与编辑工作,主编多部MEGA2卷次。乌尔里希·帕博士(Dr.UlrichPagel).

  • 标签: MEGA^2 《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 陶伯特版 季刊 著作
  • 简介:<正>马克思的"感性"概念源自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写道:"旧哲学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命题:‘我是一个抽象的实体,一个仅仅思维的实体,肉体不是属于我的本质的’;新哲学则以另一个命题为出发点:‘我的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由此可见,旧哲学为了防止感性观念玷染抽象概念,是在与感觉处于不断矛盾、敌对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新哲学则正相反,是在与感觉和睦、协调的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旧哲学承认感觉的真理性……但是只是隐晦地、抽象地、不自觉地、勉强地承认,只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新哲学则相反,是愉快地、自觉地承认感性的真理性的:新哲学是光明正大的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感性存在 形而下 格尔兹 哲学原理 感性观念
  • 简介:<正>1988年故去的雷蒙·威廉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他与E.P.汤普森和里查德·霍加特被认为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者。为威廉赢得文化研究奠基者称号的著作是他于1958年出版的《文化与社会》和1961年出版的《漫长的革命》。如果说《文化

  • 标签: 威廉斯 享受文化 文化研究 标准英语 精英文化 阅读
  • 简介:乌托邦是齐蒙特·鲍曼著述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是他理解和阐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鲍曼认为,乌托邦是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想象,对现实的评判,具有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作为一种文化想象或精神信仰,乌托邦属于'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的范畴。因此,鲍曼支持整体上的乌托邦精神,反对将其简化为一个特定社会的规划付诸实践。在后现代社会,人类的乌托邦梦想已分解为自我无限膨胀的私人的消费幻想,成为了一种'消费乌托邦'。鲍曼强调乌托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倡导人类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 标签: 乌托邦 现实性 可能性 社会规划 美好社会
  • 简介:赛博作为20世纪晚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不仅蕴涵着西方语境中人与机器、心灵与肉体等古老隐喻,同时也是控制论视角下对这些命题的一种重述,同时赛博也为从当代的角度对这一古老命题进行反思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标签: 赛博格 隐喻 控制论
  • 简介:《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表的重要理论著述之一,得到毛泽东本人和党内其他领导人的较高评价。但这篇重要的理论文章并未在毛泽东生前公开发表,一方面是因为毛泽东认为理论的正确与否要经过实践的充分检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论十大关系》经过了数次整理和修改,直到1975年才得到毛泽东的肯定。

  • 标签: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整理
  • 简介:在研究当代媒介文化现象时,威廉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洞见,体现了威廉的文化政治理想,对后来的文化研究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本文以重要概念为焦点,在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整体中分析其媒介文化理论的基本精神和理论要旨。

  • 标签: 情感结构 神奇体系 流动藏私 流程
  • 简介:帝国主义现象是"严肃的和真正的北美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保罗·威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在早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威齐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式来说明帝国主义现象。这个理论模式阐发了帝国主义的国际对抗特点、帝国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冲突的影响、帝国主义的极限问题以及法西斯主义的形成原因。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威齐的终身学术生涯中一直得以保持和发展。这些观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 标签: 保罗·斯威齐 垄断资本 帝国主义 法西斯主义
  • 简介:普马克的《失忆》是作者自我镜像的投影,通过镜像失忆者叙述失忆才是可能的,文中所示的寻找"L"、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文本中荒诞的存在,皆根源于作者力图打破文本内外界限的努力,是卡夫卡、加缪笔下人类困境的延伸。它表现为文本中的作者与文本、文本中国家官僚体系与自我、文本中隐在的父亲与自我三重镜像,突显了西方文化语境中神义与我在的双重悖谬关系,是人类现代性困境中永恒的隐喻。

  • 标签: 叙述 自我 他者 镜像 神义论
  • 简介: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思、涂干和韦伯的资本主义理论的反思性批判,重新确定了社会理论的历史叙事,并认识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是马克思理论研究最具魅力和当代价值的地方。虽然吉登后来选择了和马克思一样的创新道路,但他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存在不少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成果的持久影响力。吉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具有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同时代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不过,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这种批判存在若干过犹不及、似是而非之处。

  • 标签: 吉登斯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
  • 简介:通过考察黑格对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的批判以及黑格的“精神”概念,本文认为,通过将主体把握为“精神”,黑格超越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以及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从而具有了实践哲学的特征。

  • 标签: 实践哲学 黑格尔 康德 精神
  • 简介:<正>英国文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它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全世界影响的重要学术思潮。它的大本营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forContemporaryCulturalStudies),简称"CCCS"。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将英国文化研究等同于"CCCS",也等同于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RaymondWilliams,1921~1988)等人的工作。他们使文化研究朝着大众文化的方向迈进,并向传统的具权威性精英文化观念提出挑战。其中,威廉的研究工作尤为突出。威廉出身于一个工人的家庭,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成人教育工作。这样的背景,对他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对精英的文化传统

  • 标签: 威廉斯 雷蒙德 阿诺德 英国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利维斯
  • 简介:<正>雷蒙德·威廉是二战后英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较早关注大众文化的发展并表现出较为客观的理解,在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

  • 标签: 威廉斯 英国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 主导文化 雷蒙德 现实生活
  • 简介:马克思与黑格的关系对理解马克思十分重要。马克思是一个批判的黑格主义者,他既批判又依赖黑格。黑格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被认可的,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则是被否定或基本被否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主义的而是非黑格主义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在维默的思想体系中,政治伦理学处于核心地位,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作出了重要贡献。维默政治伦理学的理论前提,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重建,并构建所谓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理论。而对启蒙辩证法进行重新诠释,则是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维默的视闽里,启蒙辩证法作为启蒙理性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的融合,是一种理性的历史辩证法;作为知识论批判与唯物主义批判的交织,它最终变成了阴郁的现代性理论;这样,启蒙辩证法就从工具理性批判到“工具理性的他者”。当然,要想真正理解“启蒙辩证法”,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启蒙是什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启蒙的原因何在?如何定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维默站在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立场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启蒙辩证法》,而且为其政治伦理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阈。

  • 标签: 维尔默 政治伦理学 批判理论 “政治伦理转向” 启蒙辩证法
  • 简介:"普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无论对学理研究还是现实分析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黑格法哲学批判》的文本出发,论述黑格与马克思对"普遍"理解的差异,指出此时马克思虽尚未完全跳出黑格哲学的框架,但在方法论上已与黑格发生根本分歧。马克思批判黑格的"抽象普遍"以及一手打造的神秘化逻辑体系,还原真正的"普遍",即"具体普遍"——能且只能代表人民。最后联系实际,立足马克思与黑格在"普遍"概念上的分歧,尝试回答当前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

  • 标签: 普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 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