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这个历史使命,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作出了艰辛探索,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具体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历程,就是围绕着推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展开的。今天,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门槛上,回顾老一辈革命家为这个伟大战略的提出、完善所作的历史贡献,无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战略构想
  • 简介:政党的政治形象是政党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和集中展示,是政党的政治实践内化为文化的重要表现,更是政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形象问题,他关于党的建设的系列理论表述和实践举措,使党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更加健康向上。

  • 标签: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习近平
  • 简介:在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境界,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能够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重要成果,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4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仰,社会主义最终能取得胜利保持坚定信念;始终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中不断出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新思想、新理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标签: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归根结底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自己身处其中的文化的自信,而个人的文化自信最初则来源于家风的熏陶,因此,家风建设和文化自信两者具有高度关联性。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内涵和途径以及家风建设的重要性、青少年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并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指出新时代优良家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革命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加强家风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弘扬和培育优良家风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找到丰富的理论源泉、塑造生动的实践范式。

  • 标签: 习近平 新时代 家风建设 文化自信
  • 简介: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分两个阶段的思想,为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主张通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劳动者参加国家管理等举措,逐步建设社会主义。在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远见卓识,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 标签: 毛泽东 “批注和谈话” 科学社会主义 两个阶段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后存在多个不同的文本形态。第三笔记本最初发表时,被误认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基于梁赞诺夫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所作的说明,以及20世纪20年代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发展,从'《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文献研究推进的产物,而且反映了当时辩证唯物主义形成史研究的理论要求。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为代表,这一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同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现实分析的考察紧密关联。

  • 标签: MEGA 梁赞诺夫 辩证唯物主义 《神圣家族》
  • 简介:恩格斯晚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出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重读"马克思是其中首要的开创性研究。"重读"马克思,是指恩格斯晚年在重新出版马克思著作时,以撰写"导言"或"引言"的方式,在对马克思著作的"重新"读解中,再现马克思思想历史的真实过程和科学内涵。"重读"马克思的意义,一是阐明这些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这些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阐释;二是阐明这些著作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中的意义,这些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意义作出研究;三是马克思思想作出适合于时代变化要求的新的理解,对面向"新的历史纪元"的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阐释。"重读"马克思,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理依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思想资源作了深湛研究。

  • 标签: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重读”马克思 学理依循 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