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泄漏是引发推进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可以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本文分析了泄漏的原因和危险性,给出了泄漏量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各种处理控制技术,其中特别介绍了硝基氧化物专用处理器.为我国航天靶场液体推进的泄漏量计算和污染控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

  • 标签: 液体推进剂 硝基氧化物专用处理器 泄漏 污染控制 航天靶场 事故分析
  • 简介: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C4mim][Cl])和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C4mim][BF4])对四尾栅藻的毒性影响,测定了细胞增殖、叶绿素荧光、细胞膜完整性和酯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离子液体均可抑制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随离子液体质量浓度和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强。计算得到96h[C4mim][Cl]和[C4mim][BF4]的半数效应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49.61mg/L和42.22mg/L。测试期间发现,[C4mim][Cl](质量浓度20~200mg/L)和[C4mim][BF4](质量浓度20~150mg/L)对叶绿素荧光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胞膜完整性无明显影响,随离子液体处理时间延长,对酯酶活性表现为先刺激后抑制作用;经200mg/L[C4mim][BF4]处理藻细胞96h后,藻细胞叶绿素的平均荧光强度仅为对照组的20%,酯酶活性为对照组的5%,且95%细胞膜发生破裂。2种离子液体对四尾栅藻均有毒性作用,这表明离子液体一旦进入水环境,将会对水生环境带来一定风险。

  • 标签: 环境学 离子液体 毒性 流式细胞术 叶绿素荧光 细胞膜完整性
  • 简介:1.液体危化品在生产、储运中的静电危害静电产生于物体与物体的接触表面。液体与固体或固体与液体接触表面存在电离层,当接触面分离时,在各自表面产生了过剩电荷即静电荷。静电发生在带电体表面。且电位高。因而产生了静电。静电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危害甚大。稍不注意,发生了一个静电火花,就可能使大型的储油罐、炼油化工装置或油轮毁于一旦。

  • 标签: 静电火灾 危化品 液体 储运 预防 接触表面
  • 简介:一、引言四川美丰(集团)全资子公司四川美青氰胺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改项目"200kt/a合成氨联产300kt/a尿素"工程已全面竣工。2009年7月12日合成氨装置点火,7月29日尿素装置化工投料,30日产出颗粒尿素,装置实现了一次投料开车成功。笔者有幸参加

  • 标签: 尿素装置 CO2 汽提塔 合成氨装置 甲铵液 四川美丰
  • 简介:关于危险性液体泄漏扩散模型有许多,但是目前常用的主要是比较成熟的高斯模型。在《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推荐采用的多烟团模式基础上,利用Matlab的可视化界面对变天情况下的多烟团模式模拟某乙醇厂乙醇泄漏,其结果与高斯烟团理论一致。利用该软件,连续输入实际天气情况值,可实时追踪危险性液体在时空中的变化,为环境风险评价管理、风险工程设计、风险责任保险等领域及应急计划制定、事故抢险工作实施提供有效的工具。

  • 标签: 安全工程 MATLAB 多烟团模式 危险液体 乙醇泄漏
  • 简介:为了给工业界提供一种快速预测二元混合液体自燃温度的有效途径,将试验所测不同组分及配比的168个二元混合液体的自燃温度作为期望输出,将基于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TSI)理论、引入混合ETSI概念而计算出的9种原子类型所对应的混合ETSI作为输入,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根据原子类型混合ETSI来预测混合液体自燃温度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应用改进的Garson算法进行多参数敏感性分析。经模型评价验证及稳定性分析,得到训练集的决定系数R2为0.965,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1.892K,测试集的交叉验证系数Q2ext为0.923,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5.530K,发现该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已有的多元非线性回归(MNR)模型,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对烷、醇类混合体系自燃温度的预测精度最佳。

  • 标签: 安全工程 二元混合物 自燃温度 BP神经网络 预测
  • 简介:大量温室气体CO2的存在严重影响环境,而咪唑型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气体溶解性,在CO2捕集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基于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描述符——拓扑指数(TopologicalIndex,TI)描述符,研究了咪唑类离子液体捕集CO2的性能与其拓扑指数描述符之间的内在定量关系。应用遗传算法获得与捕集量最为密切相关的一组拓扑指数描述符,将其与温度和压力一起作为输入参数,分别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算法及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了咪唑类离子液体捕集CO2性能与其拓扑指数描述符之间的非线性模型。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算法得出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71和0.754,由支持向量机算法得出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90和0.981。对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价验证及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和预测能力。根据拓扑指数描述符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一种预测咪唑类离子液体捕集CO2性能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离子液体 二氧化碳 拓扑指数 预测模型
  • 简介:近年来,各地企业员工使用清洁时发生火灾的案例频发,造成使用人员不同程度受伤甚至死亡。2018年4月8日,宁波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火灾,造成1人死亡。据了解,火灾发生时,该公司员工正在使用喷枪水清洁.

  • 标签: 清洁剂 火灾 引发 企业员工 电子科技 死亡
  • 简介:近年来,木质材料阻燃新技术不断涌现,本文简述了木材阻燃的性能、分类,论述了木质材料的阻燃处理技术,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木质 阻燃剂 研究 发展趋势
  • 简介:对原油管道减阻剂加装置及加作业进行了风险辫识,对加装置的工艺及设备进行了安全分析,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方法叶加作业进行了风险评估,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风险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 标签: 减阻剂 加剂装置 加剂作业 风险评估
  • 简介:事故案例1983年7月1日,江苏吴县某化工厂,早8时,备料工发现硝酸贮槽硝酸流速很慢,检查发现是铝质液下泵法兰垫圈腐蚀而造成漏真空。车间安排检修,但没有采取断电、挂牌等措施。当天下午2时15分日班与中班交班时,没有交接,中班操作工不知有检修工作,启动了输送泵,使在场4名检修工全部灼伤,其中2人死亡。

  • 标签: 危险化学品 HNO3 知识讲座 液体 味酸 透明
  • 简介: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无机阻燃,对无机阻燃的性能、阻燃机理、阻燃效果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今后在防火安全中的应用和前景。

  • 标签: 无机阻燃剂 特性 阻燃机理 防火安全
  • 简介:本文制备了一种含Y、Ce和Zr的单钯三元催化(Pd-YCZ).在1050℃下,分别于空气和配气中对这一催化进行了高温老化,并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Pd-YCZ在空气中老化后的活性优于其在配气中老化后的活性.

  • 标签: 高温老化 单钯 三元催化剂 钇铈锆助催化剂 活性 汽车
  • 简介:通过研究胞外生物高分子絮凝(BFSVI-SD)的成分与结构,探讨了微生物絮凝的絮凝机理。首先采用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蒽酮比色法、Molisch反应、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胞外生物高分子絮凝BFSVI—SD的成分与结构。发现絮凝BFSVI—SD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结构中含有大量羟基和羧基。高分子链以聚集态形式存在,星现较疏松的纤维状结构。同时,分析了微生物絮凝对淀粉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及毒性试验结果,提出了絮凝机理。由于该絮凝是一种极性大分了,与水中有机物颗粒之间存在范德华力,和质点之间以离子键、氢键形式结合,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形成絮凝体。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水处理 胞外生物高分子絮凝剂 絮凝机理 多糖
  • 简介:自农药厂废水中分离到一株广谱菊酯类杀虫降解菌JZL-3,经过形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sp.)。该菌能降解目前市场上使用的7种主要菊酯类杀虫,降解速率山高到低为:氯菊酯、甲氘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联苯菊酯、功夫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氯氰菊酯的最适降解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0,初始接种量在一定范围内(1%~5%)与降解率呈正相天。菌株JZL-3对氯菊酯和氯氰菊酯顺反异构体的降解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同于已有的关于菊酯类杀虫生物降解具有显著立体异构选择性的结论。

  • 标签: 微生物学 菊酯类杀虫剂 生物降解 节杆菌属 立体异构选择性
  • 简介:筛选出了一株适用于石化污水处理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产微生物絮凝菌株HAD-2,鉴定其为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mendocina),考察了其最佳硝化条件、反硝化性能及在模拟污水中的脱氮能力。菌株为耐热菌,偏碱性(pH=8.5)和高碳氮比(25∶1)时硝化性能最佳。在异养硝化体系中,12h时菌株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2.29%,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少;在反硝化体系中,12h时菌株对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40%和84.92%;在模拟废水中,48h时菌株对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5.25%、65.47%和72.40%。菌株在多种培养基中可产微生物絮凝,在葡萄糖培养基中絮凝能力最佳,絮凝率为94%。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门多萨假单胞菌 产微生物絮凝剂 石化污水
  • 简介:采用生物培养和物理化学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对土壤中芘生态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性有机物具有表面活性。水稻根的芘毒害敏感区间为0—200mg/kg,100mg/kg是土壤中芘对水稻根伸长最大抑制率质量比。DOM的存在会降低芘的生态毒性,且芘生态毒性的降低程度随DOM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试验条件下,DOM和表面活性单一作用对芘生态毒性均有减轻的趋势;当DOM和表面活性共存时,芘的生态毒性则比DOM单独作用时的结果弱,而强于表面活性单独作用的结果。

  • 标签: 环境学 水溶性有机质 根伸长抑制率 发芽指数 生态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