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企业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并进行分类梳理,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安全风险类别可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中的事故类别、受伤性质、伤害方式确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中的起因物、致害物、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以及《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可作为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诱导性原因进行分析。

  • 标签: 安全风险 等级评定 危险有害因素 事故分类 企业职工 过程危险
  • 简介:(一)询问调查询问调查是接触评定的最常用手段,也是接触评定的重要依据。询问的内容包括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等。(二)环境监测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可归纳为(种类的)多样性、(接触的)变动性和间断性,

  • 标签: 职业病危害 劳动者 职业性有害因素 接触方式 接触时间 环境监测
  • 简介:隧道通风数值计算中定义壁面粗糙程度的参数由粗糙高度和粗糙常数构成,参数的选取很难利用数学推导的方式进行研究。依托衢宁铁路鹫峰山隧道的施工通风项目,采用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研究了隧道内壁面粗糙度的评定方法、取值和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隧道壁面平均粗糙高度由隧道内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设计开挖轮廓线之间包络的面积与取样长度的比值确定,计算得到了隧道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为0.191m,纵向平均粗糙高度为0.231m;建立了粗糙常数Rc与粗糙单元间距、形状的关系,同时得到基本模型对应的Rc计算公式;基于典型理想壁面模型,以原模型面积减去理想模型的面积(绝对值)除以原模型面积所得值最小定义了最优简化模型,提出了关于壁面粗糙常数取值的计算方法,并以此计算出鹫峰山隧道壁面粗糙常数Rc为0.46。最终根据Rh和Rc的取值,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内CO质量浓度不同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由于压入式通风自身的缺陷(无法突破长度瓶颈),且受现场布置及施工方式所限,通风距离超过3000m很难满足施工条件的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洞内作业环境条件。因此,急需对现有的通风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

  • 标签: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施工通风 壁面模型 壁面粗糙度 评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