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全国电力系统高电压专业工作网1996年有关文件指出:广东省应用雷器较晚,多运行不到一年,到1995年6月为止,半导体雷器共24台,其中站型17台,运行43.3台年,故障率20.8次/百台年;线路型7台,运行31台年,故障率为

  • 标签: 消雷器 避雷针 接地电阻 故障处理
  • 简介:对电阻性的接闪器雷可能性加以评论。理论分析和初步验证试验均不能支持所谓"雷器"的"限流功能"。现场应用的证据表明"半导体雷器"不能提供比常规避雷针更好的保护。

  • 标签: 接闪器 消雷器
  • 简介:本文对半导体雷器研究提出几点质疑,并认为半导体雷器的理论与实验检验不可信,阐述了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必须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

  • 标签: 半导体消雷器 雷电 防雷
  • 简介:问:半导体雷器(SLE)的作用是什么?它与导体雷器的区别在哪里?答:半导体雷器不是以"中和"为纲,而是以"限流"为纲,即当尖端放电不足以中和雷电而发生对地雷击时,它可以把雷电流限制到原值的千分之四左右,这样就可以把雷电的破坏性予以消灭。问:实际应用中,曾发生过雷击SLE的情况,那么是不是说明SLE是失败的呢?答:如上所述,SLE具有将雷击电流限制

  • 标签: 半导体消雷器 雷电流 雷击 电流限制 沿面闪络 限流作用
  • 简介:本文分析了华中电管局调度大楼落雷数据为上行地闪所致,不能作为限流根据;论证了半导体雷针在闪络后将产生弧光放电而不能限流;指出了半导体雷技术仍是一种研究中的技术。

  • 标签: 消雷器 避雷针 防雷
  • 简介:我们知道一个好的照明会使人的皮肤看上去有又有生气,然后,近来日本科学家已经发现,我们的皮肤的确会发出很少的一定数量的“内”,特别是手指、指甲、眉毛和脚底发光更为明显。这个结论来自日本的物理学者MitsuoHiramatsu,他同日本一个Hamamatsn光电子贸易商已经证实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发光现象,这种发光太弱以至只能用一种能看到10公里外一支蜡烛的“裸眼”才能察觉。Hiramatsu发现我们的手指每秒发出约60个光子,而手掌却只有每秒20个光子。

  • 标签: 皮肤 日本科学家 发光现象 电子贸易 自然界 手指
  • 简介:关于半导体雷器的通流能力问题,本人早些时候曾给半导体雷器的研制人提出过。最近杨子石化公司动力处送来该公司从建筑物上拆下来的半导体雷器针体三段,每段约长30cm,外径分别为Φ50、Φ40、Φ30。针体为环氧管状,外层涂有所谓的半导体涂层(黑色),其外再涂有透明绝缘保护膜。通流能力试验样品取直径Φ50及Φ40两种。先将针体两端的绝缘保护膜轻轻刮去,用裸铜线匝紧导电层作为两电极,两电极

  • 标签: 半导体消雷器 通流能力 绝缘保护 建筑物 针体 石化公司
  • 简介:在美、日等国家,政府为推动、扶持伏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和措施。早在1990年,德国率先推出了“干顶计划”,至1997年已完成近万套屋顶伏系统,每套容量1~5kW。日本政府从1994年开始实施“七万屋顶计划”,每套容量为4kW,总容量为280MW。印度于1997年12月宣布在2002年前推广150万套太阳能屋顶系统。意大利1998年开始实施“全国太阳能屋顶计划”,总投入5500亿里拉。

  • 标签: 产业发展 政府资助 太阳能屋顶计划 1997年 外国 1990年
  • 简介:设计了一种集充电和逆变功能于一体的大功率伏逆变电源系统。系统是以Intel80C196MC芯片为控制核心,采用自寻最优控制方式实现太阳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同时逆变器使用SPWM控制方式和新型PI调节器将直流电迅速逆变为220V/50Hz的标准正弦波单相交流电源。

  • 标签: 光伏逆变电源系统 80C196MC单片机 最大功率点跟踪 SPWM控制
  • 简介: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能源和环境问题举世瞩目,建筑物如何充分利用天然,节能照明用电,引起国际建筑和照明界的高度重视.天然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为了有效利用它,自199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牵头组织进行了全球天然资源的调查和观测,也就是CIE的IDMY计划(InternationalDaylightMeasurementProgramme)全球各地约50个光气候观测站(包括我国北京、重庆2个观测站>,经过长期的观测,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现在正在分析整理.CIE的三个出版物:建筑采光(DaylightinginArchitecture)、天然光在建筑中的作用(DaylightPerformanceofBuildings)和建筑物的天然设计(DaylightDesignofBuilding)将陆续问世.这些成果为天空亮度分布模型的建立、建筑物的采光设计与计算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建筑物 采光方法 采光材料 天然采光 采光技术 天然光
  • 简介:主板诊断也叫POST(PowerOnSelfTest),其外观及接口如图1所示。它将PC机主板中BIOS内部自检程序的检测结果用数码管显示出来,用户可以根据数码管显示的十六进制代码查找《故障代码含义速查表》(随附带)判断计算机的问题在硬件的哪一部分。

  • 标签: 诊断卡 主板 数码管显示 维修 装机 故障代码
  • 简介:〈本刊讯〉 道路照明用什么样光色的光源,是高压钠灯的金黄色?还是金卤灯的白色?目前照明界有持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人眼光谱效率函数V(λ)的数据和在道路照明的环境下人眼的适应亮度水平:适应在明视觉下,还是适用在中介视觉下?因为明视觉下的V(λ)和中介视觉下的V(λ)是不相同的。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计量科学院朴大植研究员撰写了“关于光谱效率函数V(λ)的发展趋势”一文从古至今地论述了V(λ)的变化。文章虽短,涵意深刻值得一读其中提供的数据也鲜为人知,我们猜想一定会激发我国在道路照明方面有研究的有识之士和广大照明工作者的兴趣。

  • 标签: 道路照明 光谱光效率函数 光源
  • 简介:今年两会上通过了“十一五”计划,在这项计划中,将城市绿色照明工程列入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建设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照明节电工作的通知》(建城[2005]234号)也明确指出“城市照明的光源、灯具和控制系统的使用,

  • 标签: 绿色照明工程 高压钠灯 高光效 “十一五”计划 道路 城市照明
  • 简介:自1959年发明碘钨灯以来,光源界的研究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理想循环剂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灯的效和寿命,本文就作者在实验室的一些研究结果作一介绍:一、历史回顾1897年,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白炽灯,但因碳蒸发剧烈,玻壳短时间就发黑了。1902年美国人斯克利布聂尔就提出在碳丝真空白炽灯内加入少量的氯防止泡壳黑化的设想,后未获成功,但他的革命性设想为当今卤钨循环白炽灯的发明打下了基础。为克服碳丝蒸发过快的问题,1906年,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白炽灯。钨丝灯的效和寿命比碳丝灯提高了一大步,但钨的蒸发问题仍影响白炽灯光效和寿命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就希望白炽灯内蒸发的钨返回灯丝,事实上,到1959年这个设想才付诸实现,第一只卤钨循环白炽灯—碘钨灯问世了。该灯利用碘钨循环,使泡壳上沉积的钨返回灯丝,阻止泡壳的黑化,使白炽灯的效和寿命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碘钨循环在某些场合仍有局限性,影响卤钨灯光效和寿命的进一步提高。碘蒸气在黄绿光区有吸收,使稍带紫色。在碘钨循环的基础上,1963年发明了溴钨灯,溴比碘活泼,当灯丝工作温度更高时,溴钨循环仍能保证泡壳干净;另外溴钨循环要求的泡壳工作温度低,对可见光的黄绿光区无吸收。自1963年美国人舒尔根提出用溴化氢作为循环剂代替碘充?

  • 标签: 理想循环 泡壳 光效 碘蒸气 玻壳 工作温度
  • 简介:介绍了基于DSP控制的并网逆变器原理和软硬件设计。该装置主要应用于小功率分布式伏并网发电系统,利用数字控制技术和智能功率模块实现太阳能到电能的转换,并且保证以单位功率因数输出高质量的电流波形,最后给出了样机实验,证明了该装置具有的较好性能。

  • 标签: DSP 最大功率点跟踪 逆变器 PWM控制
  • 简介:利用导管采光和照明是一种新型的技术.该文对导管的类型、功能、实际应用进行阐述和讨论,提出一种更加新型的设计--与遮阳棚结合,应用于多层建筑中,可以解决采光、照明、遮阳、采暖等一系列问题.

  • 标签: 采光 照明 多层建筑 导光 采暖 光管
  • 简介:照明行业的年度盛会全球瞩目的第十届[广州国际照明+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于6月8日-11日在广州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101个国家与地区的41081名专业观众、买家,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216家企业到会参展,占地面积达70,000平方米,全方位展示了照明设备与附件,以及种类繁多的电气建筑技术与自动化产品(参展产品中灯具占82%,电气建筑产品占18%)。本届展会由广州亚展览公司与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再度联手举办。

  • 标签: 国际品牌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 聚集 商机 供需 国际展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