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粉末注射成形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成形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硬质合金及注射成形工艺自身特点,硬质合金注射成形技术仍存在几个急待解决问题,这也是硬质合金注射成形产业一直徘徊不前主要原因.作者分析了钨钴硬质合金注射成形过程中存在缺陷控制、碳含量控制、尺寸精度控制和提高制品力学性能等问题,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法.

  • 标签: 硬质合金 注射成形 控碳 尺寸精度 力学性能
  • 简介:钨合金砧块是目前国内外镦模锻工艺中使用较理想材料,具有红硬性高,使用寿命长。若使用工艺不合理时,造成砧块氧化、穿孔、龟裂等缺陷,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本文对使用中出现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达到提高使用效果目的,其内容对气门生产厂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钨合金砧块 电热镦粗 龟裂 凹坑
  • 简介:超细粉体随其颗粒粒度减小,自发团聚趋势更加明显。改善粉体分散性是实现超细粉体分级前提,也是实现工业化应用关键。论文作者探讨了粉体团聚和分散作用机理,分析、比较了超细粉体在空气中和液相中分散方法及适用范围,认为对于粒径≤2μm超细粉体,因颗粒间范德华引力比重力大几百倍,因而不会因重力而分离,只宜采用在液相中分散方法使之分散,其分散途径有:通过改变分散相与分散介质性质来调控HAMAKER常数,使其值变小,颗粒间吸引力下降;调节电解质及定位离子浓度,促使双电层厚度增加,增大颗粒问捧斥力;选用与分散颗粒和分散介质均具有较强亲和力聚合物电解质,通过空间位阻和静电协同作用来达到优异分散效果。

  • 标签: 超细粉体 分散 团聚
  • 简介:结合图、表和公式综述了材料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理论研究现状,包括连续介质力学、结构动力学、缺陷动力学、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等,其中,量子力学属于微观层次,分子动力学主要属于介观层次,其余属于宏观层次;进而讨论了材料设计领域构建材料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沟通与整合各层次理论跨尺度关联问题。最后,介绍了现阶段材料设计知识库和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纯理论计算方法等4种途径。

  • 标签: 材料设计 跨尺度关联 数据库技术 计算机模拟 理论计算
  • 简介:从人造金刚石刀头构成3个方面:结合剂、金刚石、内外部结构出发,讨论总结了各种因素对刀头性能影响。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指标的控制参数和判断依据。

  • 标签: 金刚石刀头 结合剂 结构
  • 简介:采用常规微波烧结法制备WC-Co硬质合金时,表层区域出现严重脱碳现象,导致表层和中心区域组织显著不同,即产生核壳结构,对合金力学性能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作者以WC粉和Co粉为原料粉末,采用微波烧结法制备88%WC-12%Co(YG12)和94%WC-6%Co(YG6)硬质合金,在混料时添加炭黑,避免合金中脱碳相生成。检验表明:当炭黑添加量(质量分数)接近0.2%时,YG12和YG6抗弯强度(TRS)分别达到3109和2642MPa;硬度(HRA)分别为88.7和89.8。此时,合金表面和中心区域具有一致显微组织结构,没有发现脱碳相η(W3Co3C)。但当炭黑添加量超过0.2%时,大量析出石墨相对合金力学性能,尤其对硬度产生不利影响,当炭黑添加量为0.4%时,YG12和YG6抗弯强度分别只有2465MPa和2213MPa。

  • 标签: 微波烧结 WC-CO硬质合金 粗晶 力学性能
  • 简介:用MSC.Marc软件模拟了在3种不同装粉方式下钛粉压制成形过程中粉末流动情况以及压坯密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装粉方式对粉末压制过程及压坯密度具有较大影响,与平式装粉方式相比,采用凸式装粉,试样烧结坯密度提高6%,孔隙分布均匀性得到相应改善.

  • 标签: 钛粉 粉末压制 数值模拟 装粉方式
  • 简介:利用具有平行流进液装置新型电解槽,在电解液总流量为18L/min条件下,采用不同进液模式制备电解铜粉,研究电解液进液方式对槽电压、电流效率、电解能耗和铜粉性能影响,对电解法制备铜粉节能降耗进行探索。结果表明,采用传统进液方式时能耗为3.01×10^6kJ/t,电流效率为94.42%,铜粉粒度为3.47μm,粒度分布集中;采用传统进液协同阴极双侧平行进液方式能有效地降低电解过程槽电压和电解能耗,并且随双侧平行进液流量增大,电流效率增加,能耗下降,但铜粉粒度增大。当双侧平行进液喷液口流量为6L/min时较合适,电解能耗较低,为2.55×10^6kJ/t,铜粉平均粒度为4.65μm,95%以上铜粉粒度小于7.2μm,且铜粉具有明显树枝状结构,与传统电解得到铜粉性质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当喷液口流量进一步增大至9L/min(即单独采用双侧平行喷液方式)时,电解能耗进一步下降至2.17×10^6kJ/t,电流效率提高至96.95%,但铜粉粒度增加至45.76μm,且粒度分布出现明显分级。

  • 标签: 电解铜粉 新型电解槽 电流效率 电解能耗 铜粉粒度
  • 简介:研究不同温度下,并流和分步加料方式对葡萄糖还原法制备氧化亚铜形貌及粒度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并流加料制备氧化亚铜,其粒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分步加料方式与之相反。采用NaOH和C6H12O6溶液并流加料方式下,所得氧化亚铜为晶粒直径10~30nm规则球形颗粒,反应温度对形貌影响不大,且粒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分步加料方式下,50℃所得氧化亚铜颗粒形貌为类球形;随温度升高逐渐转变为立方堆积体,但颗粒粒度却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标签: 加料方式 氧化亚铜 形貌 制备
  • 简介:本文综述了ITO薄膜应用领域和制备工艺。ITO薄膜主要用于光电器件中,例如用于液晶显示(LCD)。制造ITO薄膜工艺方法很多,本文综述了磁控溅射法、CVD法、喷雾热分解法和溶胶—凝胶法4种制膜工艺。

  • 标签: ITO薄膜 应用 制备工艺
  • 简介:随着高科技迅速发展和对合成新材料迫切需要,氧化铁制备技术及其应用开发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全面叙述了氧化铁制备方法,分析了焙烧法、热分解法、鲁式法、溶胶一凝胶法、空气氧化法、水解法、沉淀法、水热法、催化法及包核法等各种制备工艺优缺点。同时,详细地介绍了氧化铁在磁性材料、颜料、催化、生物医学及其他领域应用。最后,针对目前氧化铁制备技术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 标签: 氧化铁 制备 应用
  • 简介: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2种金属陶瓷,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发现:金属相添加方式(尤其是Al添加方式)对陶瓷结构和组成有较大影响,当Al以单质形式加入时,它会改变原有尖晶石成分,形成新尖晶石,同时,还会导致各金属元素局部分布不均匀现象;合金化后Al扩散得到了较好控制,并没有改变原有陶瓷成分.2种金属陶瓷中陶瓷相在高温烧结中都存在不稳定性,出现了离解现象.金属含量不同,金属陶瓷中陶瓷相和金属相烧结机理也不同.

  • 标签: 金属陶瓷 尖晶石 离解 合金化
  • 简介:采用在还原碳化法制备WC粉末前添加稀土氧化物Y2O3或CeO2,以及在WC与Co粉末混合球磨时加入该稀土氧化物两种不同方式,在WC-10Co硬质合金中添加稀土元素,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稀土硬质合金组织形貌与显微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子探针对合金相成分与微区成分进行分析,并测试合金硬度、断裂韧性与磁性能,研究稀土及其添加方式对硬质合金结构与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以何种方式添加Y2O3或CeO2,最终制备硬质合金中稀土元素都与氧共存,并以球形颗粒形式弥散分布于硬质合金钴粘结相中。稀土硬质合金中WC晶粒球化趋势明显,WC/WC邻接度由0.6降低至0.39,断裂韧性由12.8MPa?m1/2提高至16.7MPa?m1/2。球形、弥散分布稀土氧化物颗粒会破坏合金结构连续性,导致合金强度降低。

  • 标签: 稀土 硬质合金 显微结构 邻接度
  • 简介:从动态法测试固体材料比表面的原理着手,对动态法中运用BET方程所产生误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正办法。

  • 标签: 动态法 BET方程 比表面 误差
  • 简介:采用电化学方法回收废旧电路板中铜,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吐温?80(Tween-80)为添加剂,制备高纯超细铜粉,通过四因素(电流密度、温度、SDS质量浓度和Tw-80浓度)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等对铜粉形貌与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对铜粉抗氧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在pH值为0.5,温度为20℃点解液中,脉冲占空比0.8、周期10ms,电流密度100mA/cm2,电解液中SDS质量浓度为2g/L,Tween-80体积分数为2%。制备铜粉纯度为99.92%、平均粒度为4.9μm,其微观形貌为紧密堆积圆形颗粒,平均晶粒尺寸为33nm,抗氧化性能良好,接近400℃温度下才开始氧化。

  • 标签: 废旧电路板 电化学方法 超细铜粉 工艺条件 微观形貌 抗氧化性能
  • 简介:深圳市鑫美达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简介:深圳市鑫美达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并投产,是一家专业生产粉末冶金零部件公司,主要产品有:1.高精度粉末冶金含油轴承;2.高强度粉末冶金齿轮、结构零件及异型零件;3.粉末冶金不锈钢制品,产品广泛用于碎纸机等办公设备、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家具五金、电动工具、玩具、健身器械、

  • 标签: 粉末冶金齿轮 深圳市 美达 品质 价格 交货
  • 简介:选取相成分单一氢钨青铜(H0.33WO3)、铵钨青铜((NH4)0.5WO3)和紫钨(WO2.72)作为原料,研究钨原料对制取超细钨粉影响;对氧化钨原料和超细钨粉粒度测量方法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紫钨由于有着特殊结构,其制得钨粉细而均匀,分散性好,是适合于做微晶硬质合金原料;对于氧化钨原料粒度(伪同晶颗粒尺寸,即二次颗粒)测量,推荐使用激光衍射法;对于超细钨粉粒度(一次颗粒)炉前测量,BET法测球形相当径相当理想。

  • 标签: 超细钨粉 氧化钨 粒度测量
  • 简介: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分别在单晶硅(100)和不锈钢基底上沉积不同W含量Zr1-xWxN(x=0.17,0.28,0.36,0.44,0.49)复合膜,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该复合薄膜微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性能,并探讨ZrWN复合膜摩擦机理。结果表明:当x≤0.28时,复合膜呈fcc(Zr,W)N结构;当x为0.36~0.44时,复合膜呈fcc(Zr,W)N和fccW2N结构;当x=0.49时复合膜为fcc(Zr,W)N、fccW2N结构和β-W单质。Zr1-xWxN复合膜硬度随x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x=0.44时达到最大值,为36.0GPa。随x增加,Zr1-xWxN复合膜室温摩擦因数先减小后增大,摩擦表面生成氧化物WO3对于降低摩擦因数起重要作用。

  • 标签: ZrWN复合膜 微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性能
  • 简介:以Fe、Al元素混合粉末为原料,采用粉末冶金法,通过偏扩散/反应合成—烧结,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根据烧结前后多孔试样质量变化,并结合XRD、SEM、EDS等测试手段,对烧结过程中多孔试样基础元素挥发行为及孔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烧结元素粉末制备Fe-Al多孔材料过程中,最终烧结温度为1000℃、保温4h时,Fe-Al多孔试样质量损失率为0.05%,而最终烧结温度为1300℃时质量损失率达到10.53%;随着最终烧结温度升高,合金元素沿孔壁表面挥发程度增大,导致Fe-Al多孔试样孔径、开孔隙率和透气度变大。采用MIEDEMA模型和LANGMUIR方程,对真空烧结过程中质量损失原因进行理论分析,表明Al挥发是导致多孔试样质量和孔结构变化主要原因。

  • 标签: 真空烧结 金属间化合物 FE-AL 多孔材料 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