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濮城油田东区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微观、内、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 标签: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调整挖潜
  • 简介:根据油气是否处于有利烃源岩范围内、油气所处古地貌背景、油气运移方式及距离等因素,把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划分为内、中、外3个环状含油带.阐述了区内中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本区中浅层油气的两种模式.一期+幕式模式是内、中含油带的主要模式,而阶梯式运移成模式则是外含油带的主要模式.本区中浅层油气主要分布于凹中隆和斜坡带.

  • 标签: 歧口凹陷 中浅层 油气富集因素 成藏模式 油气藏成因 油气分布
  • 简介:EP11-1-1、PY4-2-1、EP20-3-1等3口井油气层的发现,证明恩平地区存在富生油凹陷,特别是PY4-2-1井的钻探成功,揭示了残留文昌组生油凹陷为富生油凹陷。文中结合1997年探井钻前钻后成果,对恩平地区条件进行分析。可以认为,长期活动的大断裂系统对油气形成起控制作用,文昌组为主要油源岩,珠江组上段为良好储盖组合,T2以前圈闭形成是的关键。

  • 标签: 恩平地区 成藏条件 富生油凹陷 成油体系
  • 简介:对珠三坳陷4个典型油气的分析表明,这些油气的形成一方面与盆地区域性生、储、盖层发育及两个主要构造形成期(渐新世末和中中新世末)有关,更重要的条件应为:(1)构造圈闭临近富生烃凹陷;(2)较完整的造圈内,发育良好的储盖组合;(3)油气附近具有高效率的油气运移通道的输导网络,如断层,连通的砂体等;(4)期相对较晚与油气输入期配置好。

  • 标签: 珠三坳陷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构造区划
  • 简介:油气成过程涉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过程,在确定油气成过程研究单元时,必须包含可能供给油气的所有油气,依据油气势能理论,提出以流体势能的高值面为边界的聚油系统为过程研究单元,综合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油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成年代学研究的传统方法,阐明了大庆油田油藏的过程,大庆油田动力学系统内主要烃源岩在77.4Ma进入生油门限,73-65Ma为生油高峰期,大庆油田北部的背斜构造油藏年代在65-40Ma,南部岩性与构造联合控制的油藏年代为77.4-73Ma。

  • 标签: 大庆油田 成藏过程 定量研究 聚油系统 成藏年代
  • 简介:从有机包裹体及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在探索盆地油气成规律的研究中,要系统地研究储层流体系列(天然气、原油、沥青及水中有机质)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演化与氧化、破坏与保存等储多方面信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当将它们与形成上述特征的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史、埋藏史、沉积岩史、孔隙发育史、油气史)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发现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并进而可以获得盆地油气有效期及有效组合的有用信息,从而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服务。

  • 标签: 油气聚集 时间性 有效性 油气保存 储层流体系列 有机地化特征
  • 简介:在论述西湖凹陷沉积演化,生烃岩、生烃凹陷和油气生成期的基础上,对油气运移的时间、过程和动力进行了界定,论证了生烃岩在压实固结过程中释放的压实水和粘土矿物转化释水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贡献,进行了排烃量的估算,论述了渗透中重力水的流动态势和油气二次运移的时间和指向,并从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西部斜坡,中央长垣和东部断阶利于油气运聚的条件和地段。

  • 标签: 西湖凹陷 油气运聚 成藏 水文地质 沉积体系 渗流场
  • 简介: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盆地模拟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以动力学系统模拟为核心的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动力学系统模拟方法的突破点是以三维岩体模拟和三维构造模型为基础的三维运聚模拟,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系统的规模(适用于各种地质单元体的多维综合模拟评价),和系统的适用性(人机联作的图形编辑及三维可视化界面,人机联作的参数设置界面,开放式信息管理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系统模拟的概念,思路,技术关键以及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突破点的核心模型(三维岩体模拟,三维构造模拟,三维运聚模拟)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预期的目标。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成藏动力学系统 模拟 评价方法 三维岩体 三维构造
  • 简介:三肇地区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泉头组二及其以下地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以深层天然气成基本条件和天然气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天然气成过程研究结果,提出了该地区深层天然气的4种模式:沿不整合面短距离运移至基岩风化壳圈闭;自源岩区内一次运移至火山岩体;沿砂体侧向运移至地层超覆圈闭;沿不整合面和断层长距离运移至古隆起之上的各种圈闭.并指出,三肇凹陷西缘及东南缘古隆起尚未钻探的基岩风化壳、地层超覆圈闭和沙河子-营城组源岩内的火山岩体,是该地区下一步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 标签: 三肇地区 深层天然气 成藏模式 成藏条件 分布特征 成藏过程
  • 简介:就富生油凹陷、区域性盖层、下生上储构造-沉积条件和小凸起-大圈闭配置等4项内容,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的控制因素.按背斜类型把区内上第三系油藏划分为5类.对盆地上第三系油气勘探中的一些问题作了概括,强调加强研究区内针对上第三系油藏的浅层勘探及改进油藏测试方法的重要性.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第三系 油藏类型 成藏模式 富生油凹陷 区域性盖层
  • 简介: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油气运聚期次及特征.地化资料表明:超覆尖灭带原油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33~0.49,C29甾烷-αββ/ΣC29值为0.31~0.39,原油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斜坡区油气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剖面上原油物性及地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风城组上部、乌尔禾组原油密度介于0.76~0.83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6~0.49,属高成熟轻质原油;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底部均见有沥青,原油密度介于0.88~0.95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0~0.44,呈现低成熟-成熟特征;晚期高成熟气体的注入,使密度较高、低成熟-成熟原油发生脱沥青作用,形成沥青和轻质原油.断阶带内缘原油为高成熟原油;外缘原油的分布与斜坡区相反,底部为高成熟轻质原油,上部为低成熟-成熟原油,表明在断阶带高成熟原油存在侧向运移并在垂向上排替早期低成熟-成熟原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范围为47~52℃和55~65℃,其对应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进一步表明该地区存在多期油气运移.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 油气运聚期次 成藏 研究 流体包裹体
  • 简介:LD15-1构造位于莺歌海盆地中部坳陷,是由泥底辟引起顶部地层向上拱曲而形成的背斜构造。天然气产自莺黄组中、上部砂岩中。粒间原生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是砂岩中极其重要的储集空间。砂岩的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研究表明,莺黄组地层所经受的岩作用阶段为早岩阶段及晚成岩阶段A-B期。溶蚀作用对砂岩成为高孔中渗储贡献较大。深海盆地水道浊积砂、浅海陆架席状砂是良好的储集砂体。巨厚的烃源岩和良好的储集砂体及其与完整圈闭的有机组合,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富集的基本因素。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LD15-1构造 莺黄组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 油气地质
  • 简介:珠江口盆地自36Ma至今划分出23个三级序,基本可与EXXON旋回图对比,但SB33,SB4.2未能识别,SB26.5,SB15.5和SB13.8为Ⅱ类序,珠江口盆地的一级海平面旋回表现为大海进,与EXXON旋回图上截然相反,造成本区三级序呈“退积充填”型式叠置,从而决定了珠江口盆地,(1)缺乏“前积充填”盆地中所具有的滚动背斜,盐丘、泥丘及底辟构造等圈闭类型;(2)发育良好的“海进底砂岩”,形成良好的储集和长距离输导;(3)礁/滩发育且总是被深水泥岩覆盖,形成良好的地层/岩性圈闭;(4)低位体系域中盆底扇及斜坡扇砂体总是被深水泥岩包裹,可能有潜在的大的油气富集。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层序地层 特殊模式 油气勘探
  • 简介:本文根据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碳酸盐岩高速厚度变化的影响,引起伏构造在时间剖面上的畸变特点,提出用速度替代法,平面变速时深转换法和射线深度偏移等三种方法校正灰岩高速和作构造图。并以116-1油田为例说明三种方法的应用及效果。

  • 标签: 碳酸盐岩 高速层 下伏构造 作图方法 礁油藏 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