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文中论及地质资料和微化石样品取自莺-琼盆地LD30-1-1A、Y13-1-4,Y8-1-1和Y8-2-1井。研究的重点是第三起形虫动物群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区第三纪形虫化石比较丰富,并以Bradleyaalbatrossia,Krithesawanensis,Cytherellaposterotuberculata和Neocytherettafaceta等为优势代表,形虫动物群的成分在垂向上的变化不显著,但其属,种多样性和优势程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根据形虫动物群的分布及特征和渐新统一上新统划分与对比研究结果,讨论了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形虫化石组合及时代,并对第三纪古环境和海平升降作了解释。

  • 标签: 南海北部 莺-琼盆地 第三纪 介形虫动物群 古环境
  • 简介:莺歌海盆地是一个独特的盆地,盆地中发育了众多的地震异常性。在对其详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磁资料、钻井资料探讨了其形成机制,认为莺歌海盆地的地震异常是贯穿新生界古火山活动的遗迹。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地震异常体 成因机制 含油盆地 地震勘探 泥丘
  • 简介:以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周期性海平面升降控制旋回性地层沉积-为指导,根据地震、测井和古生物资料,对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及其围区的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地层进行系统的层序地层分析,认识到该区的层序地层学特点取决于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由于长期处于陆架坡折以下的盆地环境,开平凹陷在低海面时期发育了低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下部的盆底扇厚度大,分布广,圈闭条件好,且紧邻生油凹陷,具备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条件。应结合与之有关的构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开拓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 标签: 开平凹陷 低位体系域 盆底扇 岩性圈闭 油气勘探意义
  • 简介:莺歌海盆地上第三系至更新统可划分出14个层序。不同层序中广泛发育的侵蚀充填代表了两种背景下的低水位沉积。陆坡形成之前,在盆地中央发育浅水背景下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架陆坡形成演化期,在盆地中央或沿陆坡发育了深水背景下盆底扇和低水位三角洲沉积体系。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地震反射特征和沉积体系组合。深水背景低水位沉积体系具有与一般模式相同的生储盖组合特征。浅水背景低水位沉积体系,物源方向与一般模式不同,来自盆地长轴方向,是一种新的低水位沉积模式。莺歌海盆地的低水位沉积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将是重要的勘探领域。由低水位砂岩与海相泥岩形成的泥底辟相伴生的构造则是最有利的构造。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低水位 沉积体系 发育特征 油气地质 层序地层学
  • 简介:莺-琼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在VanKrevelen图上为典型Ⅲ型。据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树脂含量<4%,平均含量1.5%-2%;且颗粒细小(1-3μm),显微组分以无定形、镜质体和惰质体为主。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发现成熟度较低(<0.7%Ro)的梅山组烃源岩干酪根中广泛存在<1μm的超微树脂,其丰度可达5%-10%。而较高成熟度下,则其中广泛存在亚微粒和微粒。梅山组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检测出十分丰富的杜松烷系列化合物。超微层次和分子级层次是梅山组植物树脂的主要赋存形式。梅山组烃源岩是良好气源岩,丰富的树脂物质使其生气强度大大提高。从有机岩石学角度研讨了煤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 标签: 莺-琼海盆地 梅山组 烃源岩 超微树脂体 透射电子显微镜 油气地质
  • 简介:通过对珠三坳陷有机包裹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和含气态烃包裹,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三相不混溶包裹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珠三坳陷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为晚中新世到第四纪,运用有机包裹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中烃类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 简介:对于任何一个探区,油气勘探方向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渤南探区油气勘探历经二十多年,但找到的都是中、小型油气藏(田)。在深入研究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得出了本区具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田)可能性的结论。文中综合分析各项资料,从战略的角度指出了今后油所勘探的方向、实施程序及最有希望的含油气领域。

  • 标签: 勘探开发体系 渤南探区 大型油气田 油气勘探方向
  • 简介:1正常海退与强制海退在VanWagoner等(1987)的早期层序地层学概念中,体系域被定义为一连串同期的沉积体系。他们将层序划分为Ⅰ型层序(包括低水位、海进和高水位体系域)和Ⅱ型层序(包括陆架边缘、海进和高水位体系域)。但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应用推广到被动边缘以外的地区,这些概念、术语和地层模式都有了变化,如Ⅱ型层序的概念已基本被废弃,而强制海退的沉积模式被提出来了。根据以往的概念及对现代和古代沉积物的研究,可识别出2种海退,即正常海退和强制海退。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受到容存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影响,故海退发生于2种特定条件下:(1)输入海岸的沉积量超过容存空间的增加量,即(△Vs/△t)>(△Va/△t)式中Vs代表供给海岸的沉积物体积,Va代表沉积物作用的现有空间,t为时间;(2)相对海平面下降。这2种情况下海岸线均向海迁移(图1)。

  • 标签: 强制海退 概念 层序地层学 体系域 正常海退
  • 简介: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微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琼盆地第三系有丰富的微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虫、形虫、钙质超微、孢粉和沟鞭藻等生物群的特征及其纵、横向上的分布。依据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对盆地第三系识别出14个浮游有孔虫界面和1个质超微化石界面,对化石带的划分进行了讨论。经与Berggren等所制定的绝对年龄值的对比,作出了莺-琼盆地的年代地层表。最后对莺-琼盆地第三系各组(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莺-琼盆地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群 地层划分 南海北部
  • 简介: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作用的挥发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模型.针对我国某个实际挥发油藏,利用研制的相态模拟分析软件分别对该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泡点压力和恒组成膨胀过程中液相含量和相对体积进行了相态模拟计算,讨论了毛细管压力作用对挥发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

  • 标签: 毛细管压力 作用 挥发油气体系 相平衡模型 挥发油藏 多孔介质
  • 简介: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硕酸盐岩储层孔隙充填矿物流体包裹的研究证实,储层孔隙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而孔隙充填物中的流体包裹是孔隙形成环境和发育阶段以及油气生成和运聚的直接标志。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特征的研究,可确定储层孔隙的成因,并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历史及其与油气生成和运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发育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中期深部深蚀孔洞缝和再埋藏晚期的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储层的聚烃期油气储集空间。油气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三叠纪早期(即再埋藏中期),而油气大量运聚则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再埋藏中晚期)。区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印支-燕山斯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碳酸盐岩 储层 孔隙成因 演化 研究
  • 简介:琼东南盆地在早第三纪晚期,处于海侵逐步扩大的古地理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崖13-1地区发育了陆源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逐步过渡为三角洲体系,并受一定潮汐营力的影响。崖13-1气田正处在三角洲前缘砂及河道砂的位置,从而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层条件。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崖13-1地区 下第三系 沉积体系 油气地质
  • 简介:从有机包裹及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文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文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文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 标签: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特征 油源 油气运移 应用
  • 简介:应用层序地层学对崖13-1气田主要产层陵水组三段进行了亚段细分,以此为基础,在地震阻抗剖面上得到不同亚段的阻抗体,利用层拉平技术将各亚段阻抗体抗平,并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求出各亚段阻抗体12个水平方向的变差函数,拟合其非均质性变程椭圆,通过对不同亚段变程椭圆的比较,结合沉积特征,分析了陵三段各亚段的沉积体系及物源方向。

  • 标签: 地质统计学 地震资料 研究 崖13-1气田 陵三段 沉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