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近十多年来,为改善成熟油藏开采的经济特性,国外开发出一整套适合成熟油区地震勘探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四维地震、双传感器、洋底电缆、三维深度成象和野外地震资料处理等技术.四维地震技术.四维或加入时间间隔特性的三维地震技术是由一系列重复的三维勘测活动组成,用来连续观测和描述油藏开采中油藏特性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时间间隔的三维地震技术结合单井生产动态、地质模型资料和其他地下信息资料,就能了解油藏中流体的实际流动方向.四维地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油藏中流体的性质、温度、压力和其他油藏特性能产生一定的地震响应.这种地震响应能够用地震设备监测并记录下来,识别和监测这种地震响应的变化,可了解处于不同开发阶段油藏特性的变化情况,结合单井提供的油藏动态信息资料,就

  • 标签: 国外 成熟油区 地震勘探 技术进展
  • 简介:中国近海海域主要含油气盆地目前找到的原油,依成熟程度可分为未成熟、低成熟成熟和高成熟原油四大类。渤海湾盆地发现的原油从未成熟、低成熟至高成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熟化序列;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和南海海域诸盆地找到的原油多数为成熟-高成熟原油,少数为低成熟原油,未成熟原油尚未找到。从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全过程分析,东海盆地、南黄海盆地和南海海域诸盆地具有寻找未成熟原油和低成熟原油资源的勘探潜力,应该引起应有的重视。

  • 标签: 中国近海海域 原油 成熟度 特征 资源 勘探
  • 简介:渤海海域存在半咸水-咸水环境成因和淡水-微咸水湖相成因的两种低成熟油.半咸水-咸水环境主要分布于辽东湾、渤中凹陷东北缘和沙南凹陷.淡水-微咸水成因的低成熟油主要分布于歧口凹陷及沙南凹陷西北缘.不同成因类型的低成熟油的原油物性、族组分组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与分布特征等存在差异.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为半咸水-咸水环境成因低成熟油的主要贡献者,而淡水-微咸水湖相成因的低成熟油主要来源于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下段烃源岩.

  • 标签: 渤海海域 低成熟油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类型 半咸水-咸水环境 淡水-微咸水湖相
  • 简介:莺-琼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天然气成因类型多,迄今为止,除在该区浅层和中深层发现以成熟-高成熟的热成因腐殖型气(煤型气)为主的天然气藏外,也发现了一些生物气及生物-低成熟过渡带气气藏,且均具较高的产量和一定的储量规模,其勘探前景广阔.

  • 标签: 莺-琼盆地 生物气 低成熟气 资源潜力 天然气勘探前景
  • 简介:本文在国内首次模拟了野外露头的埋藏史和地热史,并通过人工改变埋藏轨迹,预测了盆地内中侏罗统地下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西宁盆地现今出露的中侏罗统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59%,刚进入生油门限。模拟结果表明:地下同层位、同深度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82%,达到了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

  • 标签: 盆地模拟 预测 含油气盆地 野外露头 烃源岩 埋藏史
  • 简介:莺歌海盆地是一个独特的盆地,盆地中发育了众多的地震异常性。在对其详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磁资料、钻井资料探讨了其形成机制,认为莺歌海盆地的地震异常是贯穿新生界古火山活动的遗迹。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地震异常体 成因机制 含油盆地 地震勘探 泥丘
  • 简介:莺-琼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在VanKrevelen图上为典型Ⅲ型。据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树脂含量<4%,平均含量1.5%-2%;且颗粒细小(1-3μm),显微组分以无定形、镜质体和惰质体为主。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发现成熟度较低(<0.7%Ro)的梅山组烃源岩干酪根中广泛存在<1μm的超微树脂,其丰度可达5%-10%。而较高成熟度下,则其中广泛存在亚微粒和微粒。梅山组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检测出十分丰富的杜松烷系列化合物。超微层次和分子级层次是梅山组植物树脂的主要赋存形式。梅山组烃源岩是良好气源岩,丰富的树脂物质使其生气强度大大提高。从有机岩石学角度研讨了煤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 标签: 莺-琼海盆地 梅山组 烃源岩 超微树脂体 透射电子显微镜 油气地质
  • 简介:通过对珠三坳陷有机包裹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和含气态烃包裹,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三相不混溶包裹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珠三坳陷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为晚中新世到第四纪,运用有机包裹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中烃类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 简介: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微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琼盆地第三系有丰富的微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孢粉和沟鞭藻等生物群的特征及其纵、横向上的分布。依据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对盆地第三系识别出14个浮游有孔虫界面和1个质超微化石界面,对化石带的划分进行了讨论。经与Berggren等所制定的绝对年龄值的对比,作出了莺-琼盆地的年代地层表。最后对莺-琼盆地第三系各组(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莺-琼盆地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群 地层划分 南海北部
  • 简介: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硕酸盐岩储层孔隙充填矿物流体包裹的研究证实,储层孔隙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而孔隙充填物中的流体包裹是孔隙形成环境和发育阶段以及油气生成和运聚的直接标志。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特征的研究,可确定储层孔隙的成因,并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历史及其与油气生成和运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发育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中期深部深蚀孔洞缝和再埋藏晚期的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储层的聚烃期油气储集空间。油气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三叠纪早期(即再埋藏中期),而油气大量运聚则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再埋藏中晚期)。区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印支-燕山斯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碳酸盐岩 储层 孔隙成因 演化 研究
  • 简介:从有机包裹及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文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文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文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 标签: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特征 油源 油气运移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