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阐明Muglad盆地Fula凹陷AbuGabra沉积砂体分布特征,明确Fula凹陷中央转换带对岩油藏勘探意义,利用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识别典型地震层序和单井层序边界,将Fula凹陷AbuGabra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SQa1~SQa5。在层序格架建立基础上分析地层厚度分布特征,认为Fula凹陷AbuGabra西南厚、东北薄,这种格局形成与位于Fula凹陷中部中央构造转换带关系密切;中央构造转换带影响了AbuGabra沉积时期盆地结构、古地貌、沉积相带和层序内部充填,进而影响了Fula凹陷岩-地层油气藏勘探目标的优选。研究表明,中央转换带北段西侧扇三角洲和浊积体,以及东侧三角洲、南段东侧辫状河三角洲及其前端浊积体、滨浅湖滩坝可作为油气勘探优选目标。

  • 标签: 层序地层 构造转换带 勘探目标 Abu Gabra组 Muglad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环县—镇原地区是近几年重点勘探地区,随着勘探实物工作量加大,出现些地质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焦点。文中根据长7—长6段存在凝灰岩、震积岩、含灰砾岩和长7—长1段地层加厚等多种资料综合研究,认为长7—长6段沉积期与长9—长8段沉积期区域构造背景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不均衡造成了该区不同层系、不同区块地层层序、沉积环境、岩石特征差异,进而影响了含油性。为此该文提出了分区分层、不同油藏类型区别勘探思路。

  • 标签: 差异构造运动 成藏差异 目标勘探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通过对元坝地区6口单井油气主要富集层段二叠系长兴地层进行薄片样品系统采集,依靠显微镜观察分析,识别出该区30种岩石类型及其4种沉积物来源,并鉴定出该区具有深水沉积特征放射虫硅质岩,该区长兴早期深海沉积环境的确立明确了方向。

  • 标签: 岩石学 海绵礁 放射虫 长兴组 元坝地区
  • 简介: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龙马溪页岩和筇竹寺页岩是同时期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2套重点层位,五峰—龙马溪页岩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筇竹寺页岩气勘探效果却不理想。利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野外露头资料、已钻页岩气井生产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地质特征,并分析了五峰—龙马溪页岩与筇竹寺页岩含气性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最显著特征"高演化"和"强改造",这与北美海相页岩差异明显。统计大量页岩气井生产情况发现,五峰—龙马溪页岩产气情况明显好于筇竹寺页岩。筇竹寺页岩压力系数较低,有机孔发育程度较差,相邻储层沥青分布广泛,这些都证实了桐湾期不整合面对筇竹寺页岩含气性破坏作用。震旦系顶桐湾期不整合面形成排烃"通道"从生烃期开始长期排烃,使层内残留烃量减少,是筇竹寺页岩含气性较差主要原因。

  • 标签: 页岩含气性 不整合面 排烃作用 有机孔 五峰组—龙马溪组 筇竹寺组
  • 简介: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永宁油田任山区块延长组长2油藏富集规律,利用岩心分析测试、测井曲线以及试油等资料,对长2油层沉积微相、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长2油层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由河道砂坝、天然堤及泛滥平原微相构成,其中河道砂坝微相由灰白色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组成。河道砂坝微相砂岩以长213小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11.6%,渗透率变化较大,发育残余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较为强烈成岩作用有绿泥石薄膜胶结,自生高岭石胶结及长石、岩屑颗粒溶解作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0.57~0.88,表明砂岩整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长2油藏分布受局部构造和供烃条件控制,充足油源供应是长2油气成藏最关键因素,本区西南部靠近长2—长7暗色泥岩发育区,是长2油气最有利富集区。

  • 标签: 沉积相 储层特征 油气富集 长2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东、西部油藏分布格局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志靖—安塞地区纵向上油藏集中分布于长6段,平面上长6油层大面积连片分布;西部姬塬地区具有区块垂向上多油层叠合、平面上发育多个独立含油富集区特点。分析认为,不同运聚成藏模式导致了2个地区不同油藏分布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沉积规模不同。东部志靖—安塞地区属于陕北复合三角洲主体部分,沉积规模大于西部姬塬地区。②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志靖—安塞地区储层物性好于姬塬地区。③主要运移通道不同。志靖—安塞地区主要运移通道是连通砂体,而姬塬地区主要是微裂缝。④运聚成藏模式不同。东部志靖—安塞地区连通砂体侧向运移运聚模式,西部姬塬地区裂缝垂向多点式充注运聚模式。明确盆地伊陕斜坡东、西成藏差异,总结石油运聚规律,对于指导盆地石油勘探部署及勘探决策提供依据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成藏模式 油藏特征 异常高压 运移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依据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及地震层序解释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地层中识别出3种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最为发育,而由浊流作用形成经典浊积岩分布有限,以往延长深水沉积研究夸大了浊流沉积作用。进步研究认为,砂质碎屑流等深水重力流砂体平面分布及其物性变化主要受深水沉积坡折控制,总体而言,砂体物性坡上比坡下好,缓坡比陡坡好。从3种类型岩石含油气性看,砂质碎屑流含油性最好,经典浊积岩A段含油性次之,而滑塌岩含油性较差。

  • 标签: 砂质碎屑流 浊积岩 坡折带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姬塬油田长9油层是滚动勘探有利接替层位,在不同地区其成藏条件和油藏富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性。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样品测试及相关模拟实验。从烃源岩、储集体及其之间通道、距离和动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姬塬油田红井子、胡尖山及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油气聚集成藏差异性。结果表明:红井子地区紧邻生烃中心.储层物性好,源储压差大,油气富集程度高;胡尖山地区储集物性较好.但距离生烃灶较远,源储压差较小,油气富集程度;罗庞塬地区源储压差较小,裂缝不发育,储集物性差,油气富集程度较差。

  • 标签: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差异性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为了进步推动地震储层快速发展,有必要进步阐述地震储层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关系。地震储层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地震储层继承了地震地层、层序地层和地震沉积思想,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深刻内涵和更广外延,即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储层、空间几何形态、储集空间、物性、所含流体进行研究,半定量、定量化描述储层三维空间特征,使井间储层和储层非均质以及储层三维空间特征得到更精细、更准确描述。随着地球物理技术快速发展,地震储层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 标签: 储层地质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地震储层学
  • 简介:透镜体低渗透岩油藏具有砂体分布零散、非均质强等特点,开发过程中核部水淹严重,扇缘部水驱效果较差。为此,基于油藏工程方法与理论推导,确立了环形井网环及采油井井计算方法并绘制了计算图版,同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透镜体低渗透岩油藏有效开发合理井网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控剩余油条件下核注翼采井网模式,可有效缓解正方形面积注水井网形式注水憋压难题,进而降低注水难度,提高水驱效率;与正对井网相比,采用注采井数比为12核注翼采交错环形井网时,油水井流线分布较均匀,开发效果较好;对于3注6采与4注8采环形井网,当环200m时,最优采油井井分别为300m和250m。该研究成果透镜体低渗透岩油藏持续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

  • 标签: 低渗透岩性油藏 井网井距 环形井网 数值模拟 流线分布
  • 简介:时深转换作为联系地震与地质桥梁,是地球物理研究大热点.随着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对时深转换要求逐渐提高.渤海Q油田目的层明下段曲流河沉积,具有典型低幅度构造特征,且地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具有明显低速异常特征.这两方面特征增加了该油田时深转换研究难度.针对常规速度建模方法缺陷和不足,提出了种子点约束空间插值平均速度场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地震资料并结合测井及地质分层,来确定低速异常带分布;然后根据速度异常量大小,在低速异常带范围内设置种子点并结合井点处速度,进行空间约束插值,进而建立速度场并用于时深转换.从实际钻井情况来看,该方法预测精度较常规方法有了较大提高,并取得了良好实际应用效果.

  • 标签: 时深转换 低幅度构造 速度异常 种子点 空间插值
  • 简介:地震资料保幅是叠前反演和储层预测重要前提。为了研究叠前处理方法保幅,以球面扩散补偿、偏移规则化处理及偏移后道集切除等处理环节例,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了它们对保幅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处理环节保幅,再以实际资料例,对比了处理前、后地震剖面和道集变化,并进步重点研究了目标层位AVO振幅曲线变化及其对弹性参数计算结果造成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处理方法保幅十分必要,球面扩散补偿、偏移规则化处理以及偏移后道集切除方式对地震资料保幅及叠前AVO反演均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球面扩散补偿 偏移距规则化 道集切除 保幅性 叠前反演
  • 简介:该文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以罗家寨地区断裂构造形迹基础,结合生产现场实际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对该区古构造应力场及嘉陵江嘉四2段底部裂缝发育与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嘉陵江地层裂缝非常发育;②裂缝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特别是断层交会部位和构造高点等部位。

  • 标签: 嘉陵江组 数值模拟 裂缝预测 罗家寨构造
  • 简介:川东五百梯地区长兴发育台内海槽、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开阔台地4个相带,其中环海槽发育台地边缘相带贯穿整个川东地区并绵延数百公里,是寻找生物礁滩型气藏最有利相带。以五百梯地区长兴台地边缘生物礁滩例,可将其划分为礁基、礁核、礁顶、礁前和礁后等诸亚相,其中最有利储层发育亚相礁核和礁顶亚相,储集岩主要为礁滩相白云岩及晶粒白云岩。在地震剖面中利用丘状杂乱反射和气烟囱效应可对礁相储层进行有效预测,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是控制礁型气藏形成关键因素,也是形成优质礁相储层基础,而裂缝则大大提高了储层孔、渗

  • 标签: 台地边缘 生物礁 储层特征 埋藏白云岩化 上二叠统长兴组 川东地区
  • 简介:为了查清储层发育规律,提高勘探成功率,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等手段,结合测井、孔渗等资料,研究了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间房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系间房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微晶灰岩、藻黏结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裂缝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间房储层基质孔隙度最小值0.20%,最大值3.90%,平均1.52%;渗透率最小值0.003mD,最大值5.84mD,平均0.62mD,储层基质物性较差,以发育Ⅲ类储层为主;间房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溶蚀(岩溶)作用、破裂作用等,其中胶结作用是最主要破坏成岩作用,溶蚀(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均是主要建设成岩作用。

  • 标签: 一间房组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顺南地区 塔里木盆地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沉积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沉积研究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传统岩石、岩相扩展到构造和生态,从常规能源矿产扩展到非常规和稀有矿产,从生产扩展到环境等。为此,在第五次(2013)全国沉积大会上沉积地质和沉积专业委员会讨沦决定,有必要在4全国沉积大会之间再增加次全国大会。

  • 标签: 沉积学 序言 专辑 论文 科学技术 能源矿产
  • 简介:阐明砂砾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微观剩余油控制作用,在325块分析样品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针对砂砾岩大颗粒大铸体薄片分析、核磁共振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及CT三维立体孔隙空间扫描等技术,研究水驱/聚驱条件下砂砾岩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剩余油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比较明显。水驱时含油饱和度在50%~100%所占频率下降快,优先被动用;②聚驱中后期,聚合物堵塞了部分水驱阶段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形成活塞式驱动导致含油饱和度在37.5%~50.0%被大量动用。聚驱后剩余油以孤立状分布为主,局部存在连片状;③不同孔隙结构模态在水驱/聚驱剩余油中差异较大。单模态、双模态岩心驱油效率较高,其中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9.30%~18.38%。单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较高,而双模态和复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相当。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以双模态岩心最高,单模态次之。单模态和双模态岩心注入聚合物后,含水率下降可达20%。

  • 标签: 复模态 砂砾岩 聚合物驱替 剩余油 冲积扇 克拉玛依油田
  • 简介:塔河油田南部AT1井区中三叠统中油是最重要含油气层系,其沉积相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和油气储层控制等地质开发问题倍受重视。文中在地震储层反演、岩心描述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粒度分析等大量测试资料,对该地区中油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三叠系AT1井区中油湖底扇沉积。该区发育AA、AB型非典型鲍玛序列,并主要发育中扇亚相。该亚相可以识别出辫状水道、水道间漫溢、无水道席状砂等微相,主要储集砂体中扇辫状水道。该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浊积扇成因机制,并建立了相应沉积模式。

  • 标签: 湖底扇 沉积模式 中油组 塔河油田
  • 简介:针对陕北中生界延长油气藏主控因素,依据黄土塬地区地震弯曲测线,充分利用有效地震信息对目的层开展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在剖面上对渗透砂岩展布识别总结出5种方法,并且在平面上编制渗透砂岩展布范围图,探井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通过后期完钻井检查,其渗透砂层厚度预测符合率达80%以上。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渗透性砂岩 波阻抗 密度 神经网络法 考核精度
  • 简介:渤海SZ36-1油田具有原油黏度较高、单井注水量较大和储层胶结疏松、非均质强、渗透率较高等特点,注水开发引起高渗透层岩石结构破坏、突进现象严重,亟待采取液流转向措施。以注入压力、含水率和采收率评价指标,开展了“堵水+调剖”联合作业增油降水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堵水剂优化组成为“4%淀粉+4%丙烯酰胺+0.036%交联剂+0.012%引发剂+0.002%无水亚硫酸钠”,堵水剂段塞优化组合为“0.05PV前置段塞(淀粉4%)+0.025~0.075PV堵水剂+保护段塞0.025PV(淀粉4%)+顶替段塞0.05~0.10PV(聚合物溶液,CP=1500mg/L)”,调剖剂溶液组成和段塞组合为“0.05~0.10PV调剖剂(Cr3+聚合物凝胶,CP=3500mg/L)”。随着储层非均质和原油黏度增大,采收率增幅增加,这表明“调剖+堵水”联合作业措施具有较强油藏适应

  • 标签: 堵水调剖 参数优化 油藏适应性 物理模拟 渤海SZ36-1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