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更加高效封堵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后优势通道,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层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黏土矿物绝对含量低,大部分为速敏性高岭石与伊利石,粒径主要为1~2μm,储层可分为孔喉半径小于2μm细微喉-低渗储层、孔喉半径介于2~5μm细喉-中渗储层及孔喉半径大于5μm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黏土矿物堵塞迁出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化原因,而黏土矿物粒径大小与喉道尺寸匹配程度控制了储层水淹前后及不同水淹程度下物性变化方向。这些因素造成了3类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细微喉-低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下降,由原状储层至低水淹逐渐减小,到中水淹时有所增大,高水淹时最小;细喉-中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上升,由低水淹至中水淹逐渐增大,到高水淹时有所减小;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增大,且随着水淹程度增高而增大,该类储层即优势通道发育所在,可采用粒径为3~4μm微球对其进行高效、精准封堵。研究区注水开发后剩余油规模较大,开展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东河砂岩 黏土矿物 孔喉半径 水淹变化机理 哈得逊油田
  • 简介:莺歌海盆地近年来勘探中钻遇了异于常规地震响应特征气层,通过研究含气储层及盖层纵波速度变化,分析了含气储层新型地震响应特征产生原因。相对于常规"两红夹黑"含气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上黑下红"及"上红下黑"新型含气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丰富了该盆地气藏组合地震响应特征,为下步寻找有利目标拓宽了思路。另外,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发现,储层相对于盖层不同纵波速度及横波速度其曲线形态与储层顶界AVO类型存在对应关系。叠前AVO研究中可直接根据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及波阻抗曲线形态大致判断储层AVO类型。

  • 标签: 波阻抗 地震响应特征 AVO类型 纵波速度 横波速度 模型正演
  • 简介:张昌民,男,1963年生,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巾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SEPMIAS会员,《岩性油气藏》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中国地质学会 专业委员会 主编 石油学会 矿物地球化学
  • 简介:刘树根,男,1964年生,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获得第二届(2004)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现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成都理工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学技术奖 油气藏地质 主编
  • 简介:利用砂岩薄片鉴定、重矿物及稀土元素等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时物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沉积物源来自盆地北东西部边缘,其中北东方向物源为优势物源,西部方向物源为次要物源;母岩区均以变质岩地层为主,其次为岩浆岩沉积岩,并且发现2个方向物源罗庞塬地区发生了交汇。

  • 标签: 碎屑岩成熟度 重矿物 稀土元素 物源方向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针对地震信号是具有定带宽非平稳信号,波形受这个带宽内所有频率影响,提出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广义希尔伯特储层预测方法,并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将地震信号分解为频率由高到低系列本征模函数,对分解后个本征模函数分量作广义希尔伯特计算。通过与已知井储层发育情况对比,从中优选出了对储层响应敏感本征模函数分量进行储层预测。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广义希尔伯特储层识别方法,具有较强噪音压制能力,能够精确刻画储层形态。

  • 标签: 经验模态分解 本征模函数 广义希尔伯特 非平稳信号 储层预测
  • 简介:水平井技术已在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广泛运用,但因稠油黏度较大,水平井井筒压降已成为产能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问题.基于常规水平井产能理论,利用Joshi提出方法将水平井三维渗流场简化为2个二维渗流场,运用保角变换方法以及等值渗流阻力法得到稠油油藏水平井地层渗流模型,同时考虑井筒变质量流动,建立了地层渗流与水平井井筒管流耦合模型.实例分析表明,井筒压降使得水平井无阻流量减小了7.7%,且稠油油藏水平井井筒压降远远大于常规油藏水平并井筒压降.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水平段长度、幂律指数以及油层厚度逐渐增大,井筒压降逐渐增大,而随着井筒半径逐渐增大,井筒压降则逐渐减小.本次研究为稠油油藏水平井井筒压降规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稠油 水平井 保角变换 等值渗流 耦合 井筒压降
  • 简介:针对油气勘探中存在油水关系复杂问题,采用油气藏解剖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对齐家—鸳鸯沟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齐家—鸳鸯沟地区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分布沙二段,平面上主要分布Ⅲ号台阶上,并以断层-岩性油气藏类型居多;油气富集主要受到砂体储层是否发育、圈闭是否发育、断层侧向封闭性强弱、断裂后期活动性强弱4个因素控制;不同层段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同,沙二段、沙三1亚段沙四段圈闭不发育是造成失利井最主要原因,而沙三2亚段沙三3亚段砂体储层不发育也是造成失利井最主要原因。

  • 标签: 油气富集 控制因素 砂体 圈闭 断层侧向封闭性 断裂活动性
  • 简介:近年来,国内地层油气藏勘探已引起普遍关注。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不整合面为切入点,依据圈闭机制不同,给出了地层圈闭新划分方案,把地层圈闭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超覆型地层圈闭、不整合面之下遮挡型地层圈闭以及不整合面之间削截型地层圈闭。地层油气藏形成与不整合强度、不整合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文章从以上2个方面对地层油气藏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此外,文章还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对其勘探提出了建议,并且指出了些亟须发展理论技术。

  • 标签: 地层油气藏 不整合面 形成机制 分布规律
  • 简介:针对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特征、分布规律认识不清问题,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常规孔、渗资料,对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物性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太古界储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闪长岩类及脉岩类;太古界潜山内幕储集空间以各类裂缝为主,淋漓孔与溶蚀孔较发育,具有储集性能;太古界储层属于裂缝性储层,纵向上和平面上表现出极端非均质性;太古界储层主要集中距潜山顶面0~30m,30~60m,60~100m等3段范围内潜山风化壳,横向对比难度较大,平面上储层围绕潜山呈条带状展布。

  • 标签: 太古界 储层特征 潜山 东营凹陷
  • 简介:台北凹陷西部构造活动晚期形成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该区构造格架定型、油气运聚具有十分密切关系,该体系所产生近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和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将西部地区分割为若干棋盘格式构造块体。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起到阻断油气、控制油气成排成带分布作用;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起到沟通深部油气,使之进行垂向运移分隔、封堵油气,形成油气藏块体作用,西部地区主要含油气层段砂层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从而使平移断层错断砂体产生砂、泥对接成为可能,侧向岩性尖灭或砂体不连通等因素配合下,平移断层与岩性共同作用构成了台北西部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要素。根据差异推覆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凹陷中部断褶带北部山前逆冲推覆背斜及断阶带具有广阔勘探前景。

  • 标签: 差异逆冲 走滑断裂 岩性 油气成藏 台北凹陷
  • 简介: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储集层特征、运移动力学特征运移通道特征等成藏主控因素基础上,总结了延长组低渗储层石油运聚规律。延长组长7段最大湖泛发育套暗色泥岩,干酪根类型为腐植-腐泥型,是盆地主要生油岩。储层以低渗透为主要特征,绝大部分属于超低、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孔喉类型以细孔微喉型微孔微喉型为主。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主要动力,长7段异常压力分布与暗色泥岩厚度有关,暗色泥岩厚度大区域,异常压力较大。连通砂体是石油运移主要通道,成藏储层相对高渗透是连通砂体成为有效运移通道基础。微裂缝控制了局部地区延长组油藏分布及其规模。通过对该盆地分析,总结出了2类成藏模式,即"源岩-连通砂体-储层"连续式充注成藏模式"源岩-微裂缝-储层"幕式充注成藏模式。

  • 标签: 低渗透 运聚 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 简介:为研究巴音兰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富油气云质岩储层特征,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阿尔善组云质岩储层岩性分类、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尔善组云质岩储层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云质泥岩云质砂岩,二者还可根据(铁)白云石产状进步细分。云质泥岩主要发育溶蚀孔隙、裂缝晶间孔隙,孔隙度为4.4%~36.4%,平均为16.01%,渗透率为0.01~26.30mD,平均为1.92mD;云质砂岩主要发育溶蚀孔隙,孔隙度为1.1%~33.7%,平均为16.07%,渗透率为0.01~5163.00mD,平均为79.72mD。云质泥岩以交代溶蚀作用为主,成岩序列为:(铁)白云石形成→有机酸生成→(铁)白云石溶蚀;云质砂岩以溶蚀、胶结交代作用为主,成岩序列为:轻度压实→石英次生加大→(铁)白云石胶结、交代→有机酸生成→(铁)白云石长石溶蚀。因此,研究云质岩储层特征对该区阿尔善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云质岩 储集空间 物性特征 成岩作用 阿尔善组 巴音都兰凹陷
  • 简介: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大庆油田发现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20世纪60-70年代);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基础上提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东营凹陷勘探过程中总结“环洼聚油”理论(20世纪90年代);在对二连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互补性”特征(2003年)、“优势论”特征(2005年)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2006年)。这系列认识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石油地质理论。

  • 标签: 陆相断陷盆地 油气分布规律 源控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 “互补性”特征 “优势性”特征
  • 简介:基于22口探井取心、测录井、化及分析测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金湖凹陷古近系戴段具备阜四阜二段2套烃源岩多源供烃有利条件,其中凹陷断裂带油气来自阜四段烃源岩,斜坡带来自阜二段烃源岩。戴三角洲河道砂体发育,与上覆“五高导”泥岩组成良好储盖组合。同时本区还具备了由砂层、断层、不整合面3种类型通道共同构成良好油气运移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金湖凹陷构造油气藏隐蔽油气藏2种成藏模式,其中构造成藏模式又可分为断裂带斜坡带2种成藏模式,这对优选有利区带及下步勘探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戴一段 金湖凹陷 苏北盆地
  • 简介: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储集层之。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分析测试资料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8油层组进行了精细沉积相分析,确定长8油层纽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道、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分流间洼地、河口坝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精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基础上,以相当于小层砂体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各类成因砂体发育、组合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长8油层组储层预测岩性油藏高效勘探开发提供精细沉积、层序资料。

  • 标签: 浅水三角洲 层序一岩相古地理 砂体展布 储层预测 长8油层组 镇原地区
  • 简介:河流相砂体横向相变快,连续性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河流相储层开发效果。依据储层沉积学研究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盒8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14井区盒8段属于早期辫状河沉积向晚期曲流河沉积逐渐转化沉积背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心滩、边滩、决口扇、天然堤、河漫砂及泛滥泥。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共同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辫曲共存转化发育及曲流河繁盛发育3个阶段,其中辫状河繁盛发育心滩砂体与辫曲共存转化发育心滩及边滩砂体是主力含气储层。研究区优质储集砂体发育受沉积微相展布与基准面旋回控制。

  • 标签: 河流相砂体 辫状河 曲流河 砂体展布与演化 盒8段 苏14井区
  • 简介: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永宁油田任山区块延长组长2油藏富集规律,利用岩心分析测试、测井曲线以及试油等资料,对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长2油层组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由河道砂坝、天然堤及泛滥平原微相构成,其中河道砂坝微相由灰白色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组成。河道砂坝微相砂岩以长213小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为11.6%,渗透率变化较大,发育残余粒间孔隙溶蚀孔隙。较为强烈成岩作用有绿泥石薄膜胶结,自生高岭石胶结及长石、岩屑颗粒溶解作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为0.57~0.88,表明砂岩整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长2油藏分布受局部构造供烃条件控制,充足油源供应是长2油气成藏最关键因素,本区西南部靠近长2—长7暗色泥岩发育区,是长2油气最有利富集区。

  • 标签: 沉积相 储层特征 油气富集 长2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是个大型中生代内陆坳陷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主力含油层系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套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为典型岩性油藏,储集条件较差,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形成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砂体控制,后期建设性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对储层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长7过剩压力为油气运聚主要动力,受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烃源条件储盖组合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发育东北曲流河西南辫状河2种三角洲沉积模式,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是延长组油藏形成最为有利沉积相带。

  • 标签: 低渗透 岩性油藏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