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日本国立新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AIST)已开发成功纳米多孔结晶金属氧化物,该种合成物材料由于其结晶框架有细孔结构,使其具备电子及化学功能。该研究所称,这种技术突破为开发高功能能量装置和光催化材料铺开了道路。

  • 标签: 金属氧化物材料 纳米材料 光催化材料 合成工艺
  • 简介:针对察尔汗盐湖丰富的钾资源,青海盐湖发展公司对冷结晶提取的氯化钾结晶粒度从结晶的宏观和微观机理、影响结晶的因素、设备的选型、工艺参数的控制等多种因素分析了影响氯化钾结晶粒度的原因,并提出了技术的改进和建议。

  • 标签: 氯化钾结晶 粒度 因素 选型 改进
  • 简介:本文侧重氩的提取。介绍了新型的M—Plant空气分离循环,使氩提取率提高5%,能耗低10%,结构紧凑。并与传统的T—Plant空气分离循环作了比较(T—Plant循环通用性好,操作灵活)。在氩是主要产品时,最好选用M—Plant循环,在氧是主要产品时,最好选用T—Plant循环。图2表2。

  • 标签: 精馏 提氩 低温技术 空气分离 中压流程设备循环 大型低压
  • 简介:在DSM研究所采用三种不同的流程分离氢:低温精馏法,变压吸附法和薄膜渗透法。采用低温精馏法提取纯度89—92%的氢和99.999%氩,原料气是氨尾气。该设备能大规模生产(20000m~3/h)氢和生产氩。因为聚合终端反应需要纯度很高的氢,为此,又安装了一台变压吸附设备,生产纯度为99.9995%的氢。另外,又安装了一台薄膜分离设备从氨尾气中分离总纯度为88%—91%的氢。目前还安装一台新型薄膜分离设备,生产的氢气纯度可达98.2%,该设备的原料气是低温产品气。计算表明,采用薄膜渗透法是经济、可行的选择。图5表3参4。

  • 标签: 氢气分离流程 低温回收法 变压吸附法 薄膜渗透法 比较
  • 简介:由江西理工大学科研团队主持研究的一种难选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工艺近日取得关键突破,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该成果在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特别是难选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工艺方面取得了关键性技术突破。科研人员改进了选铜、选锌步骤,优先浮铜,并首次使用了捕收剂LP-02,同时添加组合抑制剂LY—02,可在矿浆中性条件下实现铜锌分离。该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

  • 标签: 金属硫化矿 分离技术 铜锌硫化矿 分离工艺 浮选分离 组合抑制剂
  • 简介:本文应用相关技术原理,提出一种圆度测量中偏心误差的分离与修正方法.使用该方法可由一次测得的一组原始误差数据中分离出工件的安装偏心,径向跳动误差和圆度误差,而且避免了常规圆度测量中反复精密的调心.

  • 标签: 相关技术 形位误差 误差分离 修正 偏心
  • 简介:杭氧立足深冷分离行业,凭借其独有的专业及资源优势,始终站在开拓新领域研究及应用的前列。LNG冷能利用空分设备是杭氧运用空分技术回收LNG冷量制取氧、氮、氩产品的空分设备,是国内首套自主开发研制的LNG冷能利用空分设备。该装置不仅有效减少了LNG接收站的冷能浪费和冷污染,同时也实现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对LNG接收站的冷能利用具有深远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深冷分离装置 CO 冷能利用 空分设备 LNG 三塔流程
  • 简介:本文针对当前低温精馏法空气流程基本定型的情况,提出可通过一些改进措施,来提高设备的效率。分析了双塔循环、效率提高的空气膨胀循环、降低能耗的方案,最后简述了空气分离循环的前景。图11表2。

  • 标签: 空气分离设备 流程 双塔循环 空气膨胀 氮膨胀 回流比
  • 简介:介绍了使用(或不同)乙二醇或三甘醇或它们的混合物,并含有链烷(或萘的矿物油或二者的混合物),从二氯二氟甲烷和1,1,1,2-四氟乙烯的混合物原料中液-液萃分离和提纯两种物质的方法。

  • 标签: R-12 R-134A 分离 液-液萃取 卤代烃
  • 简介:陶化学公司所属的Generon系统公司将向挪威UnitorAS公司提供十四台Generon薄膜分离制氮装置,它们将分别装在七条船上,每条船上安装两台,每小时供氮1030m~3。在大型化学贮槽船上安装薄膜分离制氮装置还是第一次,这些装置将完全取代传统的燃油惰性气体发生装置。Generon薄膜分离制氮装置为航海工业建树了新的功勋。

  • 标签: 制氮装置 薄膜分离 大型化 航海 惰性气体发生装置 化学公司
  • 简介:本文用模拟样和真实系统研究了卡拉套磷矿这样的碳酸盐型磷矿石在化学加工时硫酸钙沉淀的生成情况。在80℃下此种磷矿经过分解最后结晶出的良好结晶依赖于在料液中加入的磷酸铵盐NH4H2P04.NH4N03.(NH4)2SO4。其中的量以NH1+计浓度为0.25—0.75,此时生成粗大的二水石膏结晶,夹杂有少量细小晶体。

  • 标签: 结晶特性 硫酸分解 碳酸盐型 磷矿石 硫酸钙 (NH4)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