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福建省长汀县农区为研究区域,依据1978-2008年社会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户耕地撂荒影响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采用社会统计和比较分析方法,研究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于农户耕地撂荒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户耕地撂荒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程度虽逐渐提高,而农户耕地开垦面积却呈现上升趋势;但自2000年以来,农户从耕地净开垦转向耕地净撂荒,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推动着农户耕地撂荒面积不断增加.同时发现,与外出务工以及本地雇佣劳动相比,从事传统农业较高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耕地撂荒根本原因,也是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耕地撂荒产生影响主要中介.

  • 标签: 劳动力非农转移 农户 耕地撂荒 长汀
  • 简介:近年来,在中国滨海地区,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持续减损,湿地生物栖息地丧失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削弱了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资源基础。为了定量分析围填海活动中国滨海湿地影响,以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例,利用湿地遥感分类数据,通过建立滨海湿地生态地理单元,比较了1990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四大三角洲滨海湿地状况,定量评估了围填海活动中国滨海湿地影响区域和类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1990年时相比,至2008年,无论是中国滨海湿地整体还是四大三角洲局域尺度,围填海活动都是滨海湿地减损重要驱动力,尤其体现在对北方滨海潮间滩涂和南方红树林等类型滨海湿地大面积侵占,威胁到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生境类型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区域。在四大三角洲,围填海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表现在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排序具有一致性,即水产养殖用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农田次之,其后是工业建筑、港口建筑;以及在四大三角洲中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性,即黄河三角洲水产养殖用地面积相对最大,长江三角洲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相对最大。为了避免围填海活动滨海湿地进一步破坏,在确定保护和修复优先区域基础上,应该着手强化滨海潮间滩涂和盐沼等关键生境类型保护、修复和生态补偿模式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

  • 标签: 滨海湿地 围填海 湿地损失评估 湿地生态地理单元 中国
  • 简介:人类为了获取大量生产和生活资料滨海湿地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活动,给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如石油开发造成了石油污染、植被退化和动物栖息地减少等,大大降低了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和社会与经济效益.以辽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红树林湿地等滨海湿地为例,从石油开发、湿地污染、土地利用变化、湿地开发、城市和港口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湿地水文过程和热带海岸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中国滨海湿地影响,并提出了保护滨海湿地对策和建议.

  • 标签: 人类活动 滨海湿地 影响 污染 对策与建议
  • 简介: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发现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密切正相关,呈同向变化;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密切相关,但并不存在单纯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环境污染水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上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5500元左右时,环境污染水平达到峰值,此后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 标签: 上海 人口经济 能源消费 环境污染 库兹涅茨曲线
  • 简介:研究了2008年5~10月废水中氮深度处理效果,采用Monod动力学模型该人工湿地进行模拟并验证,分析进水中NH4^+-N和NO3^-N含量与其去除率相关性以及COD/NIL4^+—N、COD/NO3^—N降解系数影响。结果表明,①复合湿地组合形式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介于66.0%~77.1%和46.2%~77.2%之间;(2)Monod模型人工湿地中NH4+—_N和NO3-—N去除率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吻合程度较好;③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随着其在进水中含量增加而增大;④进水中COD/NH4+-N与凤Ht^+N呈负相关关系,而COD/NO3-—N与/(NO3-N呈正相关关系。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受到进水中NH4—N和NO3-—N含量限制,氮去除率随着进水中NH4+—N和NO3-—N浓度增加而增大。有机物和NH4+—N在人工湿地中降解可能存在竞争氧关系,可利用碳源构成了反硝化作用限制因素。

  • 标签: 复合人工湿地 深度处理 Monod模型
  • 简介:运用坡面径流小区法,研究了闽北裸露坡地水土流失与不同雨强关系,结果表明:1)裸露坡地径流量受雨强影响较小,小雨和中雨时径流量与雨强呈线性相关,大雨时径流量与雨强不相关.2)雨强土壤流失量影响高于径流量影响.在降雨量相近情况下土壤流失量与平均雨强呈线性关系.3)各时段雨强与裸露坡地土壤流失量相关性表现为,I10〉I30〉I60,在不同雨型时均以I10拟合效果最好.

  • 标签: 降雨强度 水土流失 裸露坡地
  • 简介: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1-4.6℃[1]。温度升高能够促进植物自身光合特性以及土壤特性(包括土壤含水量、养分有效性、pH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生长、生物量生产及分配、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2-3]。在过去十几年里,许多生态学者针对植物气候变化响应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如徐满厚等[4]研究发现,增温能增加高寒植被高度以及地上生物量,

  • 标签: 生长特征 地上生物量 全球平均气温 土壤含水量 土壤特性 养分有效性
  • 简介:定量判别气候变化湿地生态系统影响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中难点与热点问题。基于《中国沼泽志》中沼泽面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气象因子等资料,初步建立了中国沼泽面积-气候因子之间关系模型;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定量判别气候变化沼泽面积波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沼泽面积主要因素,可以通过线性模型模拟沼泽面积变化;近几十年气候变化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具有正效应,其贡献率约为+17%~+30%;非气候因素导致湿地丧失,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具有负效应,其贡献率为-82%~-70.1%。

  • 标签: 沼泽面积 气候变化 定量分析 三江平原
  • 简介: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1.1-6.4℃。大量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有关全球变暖对地上部分影响在过去十几年已有许多报道,而到目前为止地下部分,包括根系、土壤等了解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土壤碳输入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关键环节,对调控生态系统碳平衡以及全球变化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土壤微生物活性 形态特征 杉木幼苗 细根 增温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长汀县2000年以来生态补偿措施进行分类,总结出各生态补偿方式具体形式和补偿客体;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系统阐述了各生态补偿方式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影响.结果表明,现金补偿部分缓解了因封山育林等措施农户生计造成不利影响;实物补偿增强了主要参与农户物质资本,并确定了以农业为主生计策略和相对稳定纯收入;政策补偿主要使主要参与农户获得具有稳定产权山地资源;技术补偿和产业补偿作用相对较弱.最后,为增强今后各类农户可持续生计,提出技术补偿、政策补偿和产业补偿方式方面的具体对策.

  • 标签: 生态补偿 农户 可持续生计 水土保持 长汀
  • 简介:通过闽东茶园黄红壤长期培肥定位试验,培肥处理包括:100%化肥(NPK)、50%化肥+50%有机肥(1/2NPK+1/2OM)、100%有机肥(OM)、100%化肥+豆科牧草(NPK+L)、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牧草(1/2NPK+1/2OM+L)和未施肥对照(CK),探讨了不同培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影响。结果表明:1/2NPK+1/2OM+L和OM等培肥处理下SOC、DOC和MBC含量较CK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土壤MBC含量在2009年分别比CK增加了2.59、2.58、2.62倍,2011年增加了1.89、1.50、1.27倍。同时,不同处理茶叶产量比CK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尤以处理OM和1/2NPK+1/2OM+L增幅较大,分别高达104.46%和128.26%,并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而增产。此外,茶叶产量与MBC含量之间存在密切直线关系。因此,处理OM和1/2NPK+1/2OM+L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碳总量,而且提高活性碳含量,为茶叶增产奠定基础。

  • 标签: 黄红壤 培肥处理 土壤碳组分 茶叶产量
  • 简介:交通干道地面热力条件街道内部和附近建筑小区内流场和浓度场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就交通干道地面散热量街道内部和建筑附近流场及浓度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低风速情况下,交通干道地面散热导致街道通风量增加,有利于交通污染物向上空和下风向运移.此外,地面热力条件污染物浓度分布影响作用在街道背风区大于迎风区,在街道两侧有建筑物区域大于两侧无建筑物区域.

  • 标签: 交通干道 地面热力条件 污染物 临街建筑 数值模拟
  • 简介:径流量变化咸潮上溯有直接影响。利用FVCOM模型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现象进行模拟,针对径流变化设置敏感性试验,对上游河道水位上升后水动力变化规律、固定点表层盐度变化、盐度分层情况等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径流变化引起咸潮上溯变化。结果表明:河段水位整体上升,沿内河道至河口水面坡降增大。河道各层盐度大大减小,不同点盐度分层程度不同。转潮时刻表底层流态差异现象减弱,中下游流速分层更明显,流向分层更一致。

  • 标签: 咸潮上溯 径流变化 磨刀门 数值分析
  • 简介:为了揭示毛苔草植被沼泽湿地蒸散发影响,采用野外蒸发桶观测方法,2007年7月5日至8月8日,在三江平原不同植物密度下毛苔草(Carexlasiocarpa)沼泽湿地下垫面蒸散发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苔草植被存在能够增加沼泽湿地下垫面的蒸散发;与野外植物密度相同有植物桶蒸散发量平均达到13.88mm/d,最大蒸散发量可达22.26mm/d,而无植物桶蒸散发量平均仅为4.81mm/d;有植物桶平均蒸散发量为无植物桶蒸散发量2.9倍。毛苔草植物密度越大,沼泽湿地下垫面蒸散发增加作用越大,但只有当毛苔草叶面积指数大于1.5时,下垫面的蒸散发量才会显著增加。太阳辐射和气象要素毛苔草沼泽湿地蒸散发影响与植物密度间关系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毛苔草 沼泽湿地 蒸散发 三江平原
  • 简介:研究了纳帕海高原湿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质量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沼泽和浅水沼泽草甸,排水疏干后用于放牧草甸、垦后湿地相比,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了4.33%、7.32%和5.64%,全氮分别减少了0.1%、0.33%和0.16%,除垦后湿地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外,速效养分呈现和有机质、全氮一样变化趋势,均随人为活动干扰加剧而不断下降,土壤酶活性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垦后湿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较高,土壤质量改善,这与人为大量施用有机肥和周围山上水土流失带下土壤养分汇集有关,但其湿地环境已完全转化为旱生环境,湿地功能丧失.综合土壤性质10项指标计算土壤退化指数表明,与天然沼泽比较,沼泽草甸和草甸湿地均出现退化现象,垦后湿地环境完全改变,应及时进行保护和恢复,退耕还湿.

  • 标签: 纳帕海 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退化指数 高原湿地
  • 简介:植物水流和泥沙运动有重要影响。在回顾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植物水流和泥沙运动影响(含植物水流问题)研究归纳为三方面,即植物水流阻力、紊流结构和泥沙运动影响研究;考虑到问题重要性,单独讨论了植物消波与捕沙作用;详细总结了含植物水流问题研究研究方法和重要结论;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不足,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

  • 标签: 植物 水流阻力 紊动结构 泥沙运动 河流
  • 简介:IPCC(2007)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会升高1.1℃至6.4℃[1]。在过去20年中,全球相继开展了大量增温控制实验,预测各类生态系统全球变暖响应。据已发表文献统计分析表明,目前野外增温控制实验主要集中于温度受限制中高纬度地区[2-3],在30°N以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还几乎没有主动性控制增温实验[4-6],这限制了全球变暖如何影响亚热带和热带生态系统认识。

  • 标签: 热带生态系统 控制实验 全球变暖 全球平均温度 文献统计分析 DOM
  • 简介:不同粒级土壤中碳有着不同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明确土壤碳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分配及碳浓度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趋势.

  • 标签: 大气CO2浓度 田间培养 土壤碳固定 土壤颗粒 稻麦轮作
  • 简介: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9--2012年原位模拟氮沉降(对照,CK,0kg·hm^-2·a^-1、低氮LN,30kg·hm^-2·a^-1和高氮HN,100kg·hm^-2·a^-1),分析亚热带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和针叶林(杉木)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变化,以探究土壤不同层次、不同植被类型和凋落物是否去除条件下土壤可溶性碳氮沉降响应.结果表明:针叶林土壤不同层次可溶性有机碳差异较大,表层0~15cm在HN水平下最高;而15~30cm和30~40cm在LN水平下最高,HN水平下15—30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而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15—30cm和30—4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施氮水平有小幅度升高.通过模拟氮沉降前后表层土壤(0~15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比较,发现针叶林和阔叶林氮沉降响应存在差异,氮沉降后瞬时效应显示,杉木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氮水平而降低,但阔叶林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罗浮栲林.土壤自身碳含量差异也是影响其响应氮沉降重要因素;且模拟氮沉降后瞬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长期结果,而凋落物去除处理效果短时间还无法观察到.

  • 标签: 氮沉降 可溶性有机碳 凋落物 阔叶林 针叶林
  • 简介:在福建洋口林场4年生杉木人工林建立固定试验标准地.选择修枝木,每年其进行1次修枝,修枝强度为修去4种规定树干直径(6cm、8cm、10cm和12cm)以下所有枝条.修枝试验后2年,随着修枝强度增加,杉木生长量明显降低.修枝强度为6cm(密度1200株·hm^-2)修枝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量均显著低于不修枝木.修枝后2年,各修枝处理杉木林林下植物覆盖度、生物量、总物种数,灌木层、草本层和总体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未修枝对照,但藤本层植物在修枝时被大量劈除,其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却低于对照.闽北生产力较高4年生、密度1200株·hm^-2杉木幼林进行修枝,推荐修枝强度为10cm或12cm.

  • 标签: 杉木林 修枝 生长 植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