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于2008年7~9月,采用样带取样法对天津滨海新区湿地植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anonicalCorrespondenceAnalysis,CCA)对滨海新区湿地植被群落类型及其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类型在排序轴上位置反映出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差异是形成滨海新区湿地植物分布格局重要因素,其次是速效氮含量,而pH、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影响较小。土壤理化性质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群落在排序空间中位置,也决定了群落物种组成这一基本群落特征。优势种排序结果与样方结果极其相似,说明优势种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类型分布格局。

  • 标签: 天津滨海新区 植物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典范对应分析
  • 简介: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通知》,重点明确了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建立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管控长效机制等四方面政策要求。

  • 标签: 滨海湿地 陆海 海洋生态保护 湿地保护 围填海 填海造地
  • 简介:辽宁省沿海岸线分布有丰富滨海湿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1990年和2000年LandsmETM影像获取了辽宁省滨海湿地斑块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景观特征指数,对辽宁省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至2000年间,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呈萎缩状态,由1990年17620.04km^2减至2000年17331.72km^2,减少幅度为1.6%;湿地斑块数量亦在减少,由1990年2021块减少至2000年1770块;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分别由1990年1.425和0.594下降至2000年1.409和0.588。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辽宁省
  • 简介:以1992年和2004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1992年和2004年莱州湾南岸湿地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1992年相比,2004年研究区湿地面积减少了32.339k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46.189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却增加了213.851km2,至2004年,人工湿地面积已占研究区湿地总面积78.22%;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下降了0.1077,景观优势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别上升至0.109和0.0089。自然湿地被大面积垦殖,湿地淡水资源不足,大规模开采沿海卤水资源,环境污染加剧,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是导致研究区自然湿地萎缩主要因素。

  • 标签: 莱州湾南岸 滨海湿地 变化 影响因素
  • 简介:分析了对盐城滨海湿地影响较大一些地方政策,发现这些政策对盐城滨海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诸多不利,主要表现在:湿地开发利用政策偏重经济发展,轻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围垦政策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导致盲目、超强度围垦;沿海产业政策不合理,致使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政策执行缺乏有效保障机制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湿地相关政策体系,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盐城滨海湿地政策指导思想,选择全面保护湿地政策目标;制定综合性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体系,例如,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投入政策机制、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完善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完善湿地政策执行管理体制,加强湿地政策法律化。

  • 标签: 盐城 滨海湿地 湿地保护 政策
  • 简介:绿色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已成为当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大趋势,本研究为了探寻欠发达地区绿色城市建设途径,以东南欠发达城市——南平市为例,在充分结合地区实际与参考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基础之上,构建欠发达地区绿色城市建设评价体系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南平市绿色城市建设状况良好,社会参与度高,人居环境优异,绿色经济潜力良好,但在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及绿色经济发展状况方面则表现较差,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若干改善南平市绿色城市建设建议。

  • 标签: 绿色城市建设 评价体系 南平市
  • 简介:近年来,在中国滨海地区,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持续减损,湿地生物栖息地丧失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削弱了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资源基础。为了定量分析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影响,以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例,利用湿地遥感分类数据,通过建立滨海湿地生态地理单元,比较了1990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四大三角洲滨海湿地状况,定量评估了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影响区域和类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1990年时相比,至2008年,无论是中国滨海湿地整体还是四大三角洲局域尺度,围填海活动都是滨海湿地减损重要驱动力,尤其体现在对北方滨海潮间滩涂和南方红树林等类型滨海湿地大面积侵占,威胁到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生境类型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区域。在四大三角洲,围填海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表现在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排序具有一致性,即水产养殖用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农田次之,其后是工业建筑、港口建筑;以及在四大三角洲中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性,即黄河三角洲水产养殖用地面积相对最大,长江三角洲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相对最大。为了避免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进一步破坏,在确定保护和修复优先区域基础上,应该着手强化滨海潮间滩涂和盐沼等关键生境类型保护、修复和生态补偿模式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

  • 标签: 滨海湿地 围填海 湿地损失评估 湿地生态地理单元 中国
  • 简介:人类为了获取大量生产和生活资料对滨海湿地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活动,给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如石油开发造成了石油污染、植被退化和动物栖息地减少等,大大降低了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和社会与经济效益.以辽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红树林湿地等滨海湿地为例,从石油开发、湿地污染、土地利用变化、湿地开发城市和港口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湿地水文过程和热带海岸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影响,并提出了保护滨海湿地对策和建议.

  • 标签: 人类活动 滨海湿地 影响 污染 对策与建议
  • 简介:入境旅游旅游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重要体现.当前,福建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为福建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带来了新机遇.本研究选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其入境客源总量占全省入境客源总量85%)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转移-份额(SSM)分析并结合波士顿矩阵法,分析这4个城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力及其总体发展潜力特征,提出优化主体客源市场,做好多样化旅游市场目标定位;加强旅游市场细分营销,凸显区域竞争优势;深挖城市旅游市场潜力,促进城市之间联动发展等建议.

  • 标签: 入境旅游 客源市场结构 SSM分析 福州 厦门 泉州
  • 简介:基于辽宁省海岸带2005年秋季LandsatETM影像解译数据,根据辽宁海岸线湿地发育特点,确定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计算湿地面积;并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辽宁省滨海湿地提供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3大类共8项生态服务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5208.06km2,其中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1.49%和28.51%;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43.47×10^8元/a,相当于全省2005年GDP5.54%。其中滨海湿地资源供给服务价值最大,为195.86×10^8t/a,占滨海湿地总价值44.17%,环境调节服务和人文社会服务价值比例分别为31.79%和24.04%,表明滨海湿地在发挥显著直接经济效益同时,还兼具巨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维系辽宁海岸带环境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滨海湿地分类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辽宁省
  • 简介:细根在城市绿地地下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采用土芯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软件对福建省福州市区内城市绿地细根现存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片林细根生物量在1.15~2.60t/hm^2之间,低于草坪细根生物量(1.34~4.45t/hm^2),总体上也低于多数亚热带天然森林细根生物量.2)细根垂直分布总体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城市草坪上层细根生物量与下层细根生物量差异大于城市片林.城市草坪土壤中79%细根集中于表层土壤(0—10cm),10~40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仅占20%,而各城市片林中仅有50%左右细根集中于土壤表层0~10cm,10~30cm深度土层中细根生物量占30%,40~60cm土层都仍有20%细根存在.3)采用细根长度、直径建立双因素模型,对城市绿地细根生物量均有较好拟合结果,但城市片林模型拟合效果(R^2〉0.85)优于城市草坪(R^2为0.59~0.79).鉴于草坪具有可观细根生物量,其对城市土壤地下碳过程有着不容忽视作用,因此今后还需进一步引入其他变量优化其细根拟合模型.

  • 标签: 城市草坪 城市片林 细根生物量 细根直径 细根长度
  • 简介:乡村旅游发展必然会对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产生影响.以2006年9—11月在上海、南京两城市所作700份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定量分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感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可分为中立者(37.3%)、理性支持者(37.8%)和矛盾支持者(24.9%)3类,支持者多于中立者;人口学特征不同,其感知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城市居民 乡村旅游 旅游影响 感知
  • 简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以2000年、2005和2010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河北省滨海湿地面积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在FRAGSTATS软件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对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与2000年相比,2010年滨海湿地面积减少了4083.63hm^2,说明部分湿地已经转化为非湿地,湿地功能退化。湿地格局改变主要表现在各类型人工湿地之间相互转变。2010年研究区景观斑块数比2000年明显增加,说明湿地破碎化加剧。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驱动力 河北省
  • 简介:在武汉市主城区及近郊26个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物种和群落类型调查基础上,对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组成、地理成分和生态适应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植物资源丰富,本次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361种(含变种和变型),分属于82科231属,其中被子植物是主要类型;武汉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兼有地带性、隐域性和起源上古老性特点,但特有属、种匮乏,其中蕨类植物表现出明显隐域性特征;种子植物分属于14种地理分布类型,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3种地理分布类型所占比例较大,表现出明显亚热带湿地植物区系特征。同时,湿地植物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分别占总种数37.4%和32.7%。在所有水分生态适应型中,中生植物种类最多,共164种,占总种数45.4%,反映出武汉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群落逐渐向中生植物群落演替。

  • 标签: 武汉市 湖泊湿地 维管束植物 物种组成 生态适应
  • 简介:根据植被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状况,采用网格法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布设采样点,并定期采样,研究滨海湿地土壤总硫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0-30cm深土层平均总硫质量比约为822.43mg/kg,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研究区域内,土壤总硫分布差异较大,新生湿地土壤总硫含量相对最高,其次为退化湿地,稳定湿地土壤总硫含量相对最低;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无植被覆盖区土壤总硫含量最高,自然植被覆盖区土壤总硫含量次之,农田和防护林区土壤总硫含量相对最低;空间上土壤总硫含量表现为由海岸到内陆呈递减趋势。在新生天然湿地内,土壤总硫含量水平分布从光滩到河滩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垂直分布上具有高度变异性。冲淤积沉积物和海水是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硫主要来源,而人类活动和植物作用是土壤硫空间分异关键因素。

  • 标签: 总硫含量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
  • 简介:以1976年8月、1985年11月、1990年10月、2000年10月、2010年10月和2015年10月LandsatMSS/TM/E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利用动态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6个时期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变化速度、转移类型和景观格局等特征,结合其它辅助资料,分析滨海湿地变化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1976年相比,201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共减少了1627km~2,而人工湿地面积由1976年163km~2增加到2015年3054km~2,在逐时期不断增加;减少天然湿地主要转化为旱地、养殖池和盐田;到2015年,研究区天然湿地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形状复杂度增加,而人工湿地则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增加;在潮水作用、淤积增长速率减慢和黄河断流等自然因素影响下,黄河三角洲滩涂面积明显减小;围海养殖、油田开发、农业开垦等人类活动则是导致黄河三角洲滨海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增加主要因素。

  • 标签: 滨海湿地 动态 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
  • 简介:国发(2018]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滨海湿地(含沿海滩涂、河口、浅海、红树林、珊瑚礁等)是近海生物重要柄息繁殖地和鸟类迁徙中转站,是珍贵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生态功能。近年来,我国滨海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大规模围填海活动,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自然岸线锐减,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 标签: 湿地保护工作 滨海湿地 围填海 国务院 管控 陆地生态系统
  • 简介:以2016年8月26日Landsat-8OLI影像为数据源,针对特征变量数目可影响分类精度和运算速率问题,采用一种基于特征优选随机森林模型,提取了黄河口滨海湿地高精度信息。首先,采用Relief(relevantfeatures)-F算法,对全部特征变量进行权重排序,剔除不相关变量;然后,分别采用基于特征优选随机森林模型、最大似然方法和神经网络分类算法,提取黄河口滨海湿地信息,比较基于特征优选随机森林模型与其它两种分类方法在滨海湿地信息提取应用中精度和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特征优选随机森林模型滨海湿地分类效果最佳,总精度为86.39%,Kappa系数为0.81,明显高于最大似然和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其中,河流湿地分类精度最高,为95.83%,盐田分类精度最低,主要原因在于盐田与养殖池、水库/坑塘光谱和几何特征极为相似,易于混淆;但与最大似然分类和神经网络分类方法相比,该方法提取效果明显改善,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16.84%和4.44%。本研究结果证明,采用Relief-F算法特征优选随机森林模型提取滨海湿地信息方法,具有分类精度高、运算速率快优势,适用于滨海地区不同类型湿地高精度信息提取。

  • 标签: 黄河口 滨海湿地 Relief-F算法 随机森林模型 信息提取
  • 简介:胶州湾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鸻鹬鸟类等水鸟在春、秋季迁徙途中重要停歇地。在调查2016年春季停歇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北迁鸻鹬鸟类及其生境基础上,对比了2004年春季与2016年春季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停歇北迁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分析了鸻鹬鸟类停歇地生境特征及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2004年春季相比,受湿地面积萎缩、大米草(Spartinaanglica)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入侵、滩涂底质和水质污染、公路交通噪声干扰以及在滩涂采捕贝类等传统渔业生产活动影响,2016年春季,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停歇北迁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水鸟种类由3科10属20种变化至4科9属14种,数量由19286只减少至9407只,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由1.685减小至0.203,Pielou均匀度指数由0.562减小至0.077;提出了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植物和潮间带滩涂、控制污水向海排放、控制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入侵、引导当地社区居民参与鸻鹬鸟类保护、对鸻鹬鸟类保护进行生态补偿、采用工程和管理措施减轻公路交通噪声等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鸻鹬鸟类对策。

  • 标签: 鸻鹬鸟类 多样性 停歇地 潮间带滩涂 海水养殖池 胶州湾
  • 简介:以1982-2015年期间5期10景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LandsatMSS/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景观指数和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间转移矩阵,对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个时期(1982年、1989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都以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淡水沼泽和水田为主要景观,芦苇淡水沼泽以大斑块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平原地带,水田以大斑块分布在研究区东部。湿地类型之间转变主要表现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人工景观转变。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优势度下降,趋于各斑块均匀分布。人类活动是导致辽河三角洲滨海自然湿地丧失和退化主要原因。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辽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