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为准确描述重庆浅层地下水质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重庆83处地下监测样点在2016年7—10月一次性采样数据,选取监测项目中超标指标共9项,运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地下质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地下质量主要受锰、铁、氯化物、总硬度、TDS、氨氮和砷等因子决定,单因子评价法显示13.2%,属于Ⅲ类水质,Ⅳ类和Ⅴ类水分别为42.2%和45.6%,综合指数法和单因子法结果基本一致;(2)前2种方法评价结果从不同地理单元显示,重庆地下质情况由好到劣依次为渝东南、渝东、渝东北和渝西,从不同含水介质来看裂隙水好于岩溶水;(3)主成分分析法结果与前2种方法保持大部分吻合,水质空间单元显示结果也保持一致。通过地下评价认识到现阶段重庆地下呈现整体较差的态势,工矿业、农业、生活污染和地质环境等因素都是影响重庆地下环境的原因。

  • 标签: 地下水质量 单因子评价 主成分分析 重庆地区
  • 简介:地下在饮用水、灌溉农田和工业生产供水中占有重要地位,湛江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地下的开发利用.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湛江市的地下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湛江市市区在2001年和2011年丰水期期间中浅层地下水质监测点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探讨了10年间湛江市地下水质状况的变化,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2001年Ⅰ类水仅占13%,Ⅴ类水比重高达67%,2011年接近一半的监测点属于Ⅴ类水,超过六成的监测点处于Ⅳ、Ⅴ类水.对比2001年和2011年可以看出,2001-2011年期间湛江市市区中浅层地下水质状况未有明显变化,地下受污染程度严重,主要污染物为NH4+,NO2-和Fe.

  • 标签: 模糊综合评判法 地下水 水质评价 湛江市
  • 简介:萝北县国土资源局鹤北中心所在开展执法监察工作中,采取“以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执法关口前移,加强动态巡查,预防违法行为发生。

  • 标签: 巡查 国土资源局 监察工作 违法行为 萝北县
  • 简介:2010年11月q011年10月,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市区江滨公园内番石榴、南洋杉和黄花槐3种人工林的凋落物动态及其归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石榴、南洋杉凋落物量在4月和9月出现凋落高峰,而黄花槐凋落物量在4月和8月出现凋落高峰;亚热带城市森林凋落高峰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人为因子共同影响;黄花槐、番石榴和南洋杉年凋落物量分别为6030.11±422.17、9701.21±657.30和8662.58±291.12kg·hm^-2·a^-1,黄花槐、番石榴和南洋杉凋落物碳含量在40.9—41.5%,凋落物c归还量分别为2466.31±175.20、4026.00±270.81和3568.98±119.07kg·hm^-2;树种和林分密度是各林分凋落物年归还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单株凋落物年归还量主要受林分密度的影响.

  • 标签: 亚热带 城市森林 凋落物 季节动态
  • 简介:今年以来,省厅驻农垦九三国土资源分局不断加强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对辖区进行全面排查,严格土地监管。一是利用地籍成果,把巡查工作网格化管理,在局址地籍图上标出拟建设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巡查,减少巡查的盲目性;二是强化重点时间的巡查,在基本建设旺季,严防死守,把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公布违法用地举报电话,发动社会各界对违法用地进行监督。通过多措并举,该局有力地维护了土地管理秩序。

  • 标签: 土地执法 巡查 分局 违法用地 网格化管理 国土资源
  • 简介: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监测工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前期调查发现中国福建的马尾松年轮晚材比例较高,本研究调查了福州地区马尾松晚材的年内径向生长规律,并以晚材率的变化作为指标。研究发现6月底7月初为马尾松晚材形成时段;11月中旬马尾松形成层细胞结束分裂,但晚材细胞仍在进一步成熟,表现为细胞壁加厚、细胞颜色变深;在晚材形成阶段,7月初到8月上旬与10月初到11月中旬为晚材细胞缓慢生长阶段;8月中上旬到9月下旬晚材细胞为快速生长阶段。该研究对于在福建开展树轮气候重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马尾松 晚材 径向生长 监测
  • 简介:长江、黄河源区是中国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引起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分析湿地退化过程,利用1986年的TM和2000年的ETM+卫星遥感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用景观格局指数对长江、黄河源区15a来湿地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a间,长江、黄河源区湿地面积减少了2744.77km^2,平均减少率为1.2%/a。长江源湿地的退化比黄河源明显。湿地主要是由高寒沼泽草甸湿地向高寒草甸湿地、裸岩裸土地和高寒草原演变,以及由水域向滩地转变。各湿地景观类型斑块数增加,破碎度和分维数提高,优势度降低,湿地景观空间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15a间研究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了37.86×10^8。元。气候干暖化是造成源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进程。

  • 标签: 高寒湿地 长江 黄河源区 变化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根据非恒定流运动的圣维南方程组,以及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一维带源项对流扩散方程,建立了闽江下游河道一维动态水动力水质模型,率定了糙率、纵向离散系数和污染物降解系数,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下边界定在梅花断面,为研究包括福州段在内的马尾(白岩潭)以上河段的水环境问题提供了适当的条件;河道来水污染负荷总量、流量和浓度条件对南、北港水质影响显著.

  • 标签: 水质模型 参数率定 边界条件 闽江下游
  • 简介: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对闽江沿岸芦苇湿地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最高水位土壤表面未淹水的状态下,不同季节的土壤呼吸日动态没有一致的规律性,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不是土壤呼吸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在最高水位土壤表面淹水的状态下,水位对土壤呼吸强度有一定影响:当土壤表面被淹没时,土壤呼吸强度约为0;当水位下降时,土壤呼吸强度增加.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形式,5cm处土壤温度仅能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49.4%,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土壤呼吸季节变化无显著影响.

  • 标签: 芦苇湿地 土壤呼吸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影响因子
  • 简介: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中最活跃、变化最为迅速的地区,是城市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分行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持征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设计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包括动态监测于系统、预警子系统和决策于系统三部分。系统的建立围绕边缘区土地的增值特点向土地利用动态更替规律,通过对边缘区土地质迢和地价的动态评价,模拟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动态更替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对边缘区已有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分行和调整,并据此提出管理措施。作为一个循环反馈的运行机制,系统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为调节的终结,以保证规划的合理调整和实施可能,从而促进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 标签: 城市边缘区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运行机制
  • 简介:地下商业街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缓解“城市综合症”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深入调查长沙市两大地下商业街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进行论证表明:长沙市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商业街的条件已经成熟.最后从地下环境、经营管理、立法等方面对长沙市目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 标签: 长沙市 地下商业街 开发利用 立法
  • 简介:指出生态补偿标准的关键或实质是空间选择与分配问题,并根据国内生态补偿项目运行的独特环境,围绕补偿效益这一内在目标,分析生态补偿空间选择与分配的重要性;论述与比较了国际与国内的相关研究动向;结合一个生态公益林补偿配置的研究框架,指出了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空间优化配置的解决方向.

  • 标签: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空间配置 生态公益林
  • 简介:生态安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闽侯县是福州城市扩展的重点区域,亦是福建省会福州生态安全的关键保障区域.本研究运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多目标决策方法熵权“TOPSIS法”(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评价闽侯县2005-2010年的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5-2010年闽侯县生态安全平均水平处于预警状态,闽侯县亟待改变区域发展模式,增强内涵发展刻不容缓;研究发现生态安全等级水平为生态压力-状态-响应的综合作用,生态系统状态与生态安全水平密切相关,而生态压力和生态响应对生态安全水平起着系统动态调节作用.

  • 标签: PSR模型 TOPSIS法 生态安全评价 闽侯县
  • 简介:2010年1-12月,对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内的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凋落物的组成及动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和锥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2315.47±149.02kg·hm^-2·a^-1和2414.62±211.05kg·hm^-2·a^-1,凋落物均以落叶为主,分别占到年总凋落物量的57.6%和50.7%,落花和落果在凋落物中所占比例较大;经方差分析检验,柑橘和锥栗的落枝、落花和杂物差异显著(P〈0.05),其他组分差异不显著;柑橘与锥栗凋落物量季节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柑橘凋落物量在3月和7月出现2次较大峰值,而锥栗凋落物量峰值则出现在6月和11月.

  • 标签: 柑橘 锥栗 凋落物 季节动态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 简介:以1976年8月、1985年11月、1990年10月、2000年10月、2010年10月和2015年10月的LandsatMSS/TM/E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利用动态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6个时期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变化速度、转移类型和景观格局等特征,结合其它辅助资料,分析滨海湿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1976年相比,201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共减少了1627km~2,而人工湿地面积由1976年的163km~2增加到2015年的3054km~2,在逐时期不断增加;减少的天然湿地主要转化为旱地、养殖池和盐田;到2015年,研究区天然湿地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形状复杂度增加,而人工湿地则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增加;在潮水作用、淤积增长速率减慢和黄河断流等自然因素影响下,黄河三角洲滩涂面积明显减小;围海养殖、油田开发、农业开垦等人类活动则是导致黄河三角洲滨海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增加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滨海湿地 动态 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
  • 简介:通过对34年生木英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为(3.01±0.47)t/hm^2,其中活细根生物量为(1.70±0.77)t/hm^2,死细根生物量为(1.31±0.52)t/hm^2.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根生物量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 标签: 木荚红豆 细根 季节动态 垂直分布
  • 简介:鹤类属大型涉禽,由于数量稀少,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于1999~2001年在黑龙江省挠力河国家级保护区的长林岛和雁窝岛分别设立9个和8个固定观测点,对丹顶鹤(Grusjaponensis)和白枕鹤(Grusvipio)种群数量动态进行连续监测.长林岛、雁窝岛各年度同期(月)鹤类种群数量统计表明,长林岛、雁窝岛丹顶鹤年度间同期种群数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而白枕鹤年度间同期的种群数量密切相关,且两地不同年度同期白枕鹤种群总数的相关性尤为显著,这说明丹顶鹤生活史各阶段有不同的生境需求,保护区不能提供丹顶鹤需求的全部生境类型;而白枕鹤生活史各阶段选择的生境单一,领域较为固定;对不同年度鹤类数量的统计分析看出,丹顶鹤与白枕鹤对于水域、湿草甸、沼泽生境连续3年表现出一致的选择,年度间各类生境鹤类数量的相关性显著,说明近年鹤类种群动态变化与气候因素无关;对本区不同年度各固定监测点鹤类数量动态的回归分析表明,长林岛每年同期各监测点的丹顶鹤与白枕鹤数量回归显著,说明丹顶鹤与白枕鹤同域分布,但有季节差异,而雁窝岛各监测点年度间的鹤类数量回归不显著,这显然是人为干扰造成的.调查证明影响本区鹤类数量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和火灾.

  • 标签: 丹顶鹤 白枕鹤 种群动态 生境选择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
  • 简介:利用2000年和2006年TM影像数据、地面调查资料和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玛曲县沼泽湿地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对比研究了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和专家分类的精度,初步探讨了玛曲沼泽湿地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县沼泽湿地面积从2000年的19598.67hm^2减少到2006年的14080.80hm^2,沼泽湿地面积平均年递减率为4.69%。非监督分类结果由于受山体阴影、坡向、云的阴影等影响,多分误差高,总分类精度仅为31%;监督分类的总精度为54.1%;专家分类的总精度高达84.2%。因此,专家分类可以用于对玛曲县沼泽湿地的监测和自动提取。草场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放牧是导致玛曲县沼泽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黄河干流、各支流径流量减少是导致流域内沼泽湿地退化的直接原因,当地气候变暖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生。

  • 标签: 沼泽湿地 湿地退化 湿地提取 专家分类 玛曲县
  • 简介:通过对闽江河口湿地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的调查,结果表明:2种植物株高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芦苇地上部各构件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值为1524.8±78.85g·m^-2;互花米草最大值出现在秋季,其值为3037.2±248.78g·m^-2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芦苇(P〈0.05),但立枯量无显著差异(P〉0.05)。2种植物地下生物量均为0-15cm〉15-30cm〉30-60cm;芦苇夏季各层生物量极显著大于其他季节(P〈0.05),互花米草地下各层生物量在冬季达到最大,生长季节逐渐下降,夏季最小。芦苇和互花米草总生物量积累动态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总生物量互花米草高于芦苇,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随着入侵时间推移,互花米草总生物量还要持续增长。

  • 标签: 芦苇 互花米草 生物量 闽江河口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