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暖温带河滨湿地植被以草本植物群落为主。以黄河下游河滨湿地的河漫滩和背河洼地的15个草本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研究河滨湿地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15个草本植物群落中共有31科73属94种植物,包括2科蕨类植物植物和29科被子植物植物,其中,禾本科植物最多(12属17种);丰富度最高的是狗尾草(Setariaviridis)群落;15个草本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0.22~2.07之间,人工群落荷花(Nelumbonucifera)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低,仅0.22,而另人工群落水稻(Oryzasativa)的Shan-non-wiener指数却最大,达到2.07;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如扁秆藨草(Scirpusplaniculmis)、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烛(Typhaangustifolia)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大于0.6;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荷花群落,而最低的是水稻群落;15个群落中,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各群落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河滨湿地自然草本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人工草本植物群落,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则是前者低于后者,但人工草本植物群落与自然草本植物群落间4个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并不明显。

  • 标签: 河滨湿地 草本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人工植物群落 自然植物群落 黄河下游
  • 简介:果园作为种重要农用型的植被类型,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福建省分布面积最大的柑橘果园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果园植被碳库、碳吸存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7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密度为5.589t·hm^-2,固定有机碳为2.028t·hm^-2·a^-1,其所吸存的有机碳中23.82%的有机碳以活体生物量形式存留在植被层中,41.42%储存于果实而被移到系统之外,34.76%以凋落物分解的形式进入土壤或释放到大气中.

  • 标签: 柑橘 碳库 凋落物 净生产力 碳吸存
  • 简介:对安徽升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草本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共有湿地草本种子植物59科173属275种,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等为优势科,而以菱科(Trapaeeae)、三白草科(Saururaceae)、茨藻科(Najadaceae)等为该植物区系的表征科;以蓼属(Polygonum)、苔草属(Carex)、蒿属(Artemisia)等为优势属,但属的组成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7.69%,表明该区植物成分较为复杂,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从分布区类型看,科以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30.52%);属泛热带分布属最多(21.39%),北温带分布成分次之(13.87%),总体上温带成分(38.73%)略多于热带性成分(34.10%)。表明该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分布区类型多样,具有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多重性质,但以亚热带性质为主。

  • 标签: 湿地草本种子植物 区系 安徽升金湖自然保护区
  • 简介:为了探讨泥炭沼泽多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的阻碍因素,研究了浸水和冷冻处理对7种沼泽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处理下,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种子都保持相对高的萌发率,小白花地榆(Sanguisorbaparviflora)次之,而鳞苞针蔺(Trichophorumalpinum)种子却都未萌发;在浸水处理下,小星穗薹草(Carexangustior)、臌囊薹草(Carexschmidtii)和山梗菜(Lobeliasessilifolia)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都显著提高,说明浸水处理能促进沼泽植物种子的萌发。在浸水处理下,细花薹草(Carextenuiflora)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其次为小星穗薹草,臌囊薹草种子的萌发率最低。浸水冷冻处理和浸提液冷冻处理都显著降低了沼泽植物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率,并显著延长了种子的初次萌发时间。种子在浸水后遭遇冷冻环境可能是北方泥炭沼泽植物种子天然更新的阻碍因素之

  • 标签: 种子休眠 萌发率 萌发速率 初次萌发时间 植物 泥炭沼泽
  • 简介:于20147月,在小兴凯湖布设12个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和水样,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测定的湖水理化指标;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揭示影响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47月在小兴凯湖中共记录浮游植物6门30属36种;主要为绿藻门,其占全部种类的47.2%;主要优势种为坚实微囊藻(Anabaenafirm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minim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和杆裂丝藻(Stichococcusbacillaris);浮游植物丰度为7.56×10~5~1.03×10~7ind./L,平均丰度为(3.27±0.95)×106ind./L;12个采样点可以被划分为3组,其对应的3个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兴凯湖水体中平均总磷和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11mg/L和0.76mg/L,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连接北部湖区的灌渠是小兴凯湖水体外源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北部湖区水体中的营养盐(总磷和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南部湖区(p〈0.01);影响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体pH、总氮含量、水深和透明度。

  • 标签: 浮游植物 小兴凯湖 水环境因素 典范对应分析
  • 简介:20135-10月,对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白鱼泡中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藻类植物178种,隶属于8门65属,其中,有绿藻门27属67种,占藻类植物总数的37%,硅藻门16属64种,占36%,裸藻门5属27种,占15%,有蓝藻门8属9种,占5%,其它藻类占7%;藻类植物细胞密度为7.45×10^5-103.85×10^6ind./L,20135-10月白鱼泡藻类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7.79×10^6ind./L,说明白鱼泡水体中营养化;藻类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46-3.327,其5-10月的平均值大于3,说明白鱼泡水质为轻污染状态,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07-0.998,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890-0.953,说明白鱼泡藻类植物较丰富;水温和总磷含量是影响白鱼泡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 标签: 藻类植物 群落结构 白鱼泡 多样性指数 典范对应分析
  • 简介: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强大的净化污水功能。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在净化污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了为人工湿地选择植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基本原则;总结、评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针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人工湿地 植物 污水处理 作用 综述
  • 简介:在辽东湾水体中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38月11日和11月26日,在8个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两次采样和各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群落关系。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65种,其中8月记录53种,11月记录43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绿藻、蓝藻、裸藻和金藻,优势种为硅藻;8月,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8月,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和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centralis),8月与11月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说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发生变化。8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34×10^4-286.43×10^4cells/L,平均值为10^4.52×10^4cells/L;11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31×10^4-16.4×10^4cells/L,平均值为8.28×10^4cells/L。8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5-4.62,平均值为3.94;11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5-3.39,平均值为2.80,表明8月调查海域的生境质量好于11月。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多维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沿岸与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 标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辽东湾
  • 简介:改革开放40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城乡经济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40的改革历程,土地管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 标签: 寒地黑土 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演绎 绥化 城乡经济
  • 简介:近20a来,人工湿地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净化机理和功能而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人工湿地系统之所以受到国际上广泛的关注,这是由于它具有低能耗,低成本,运行费用少和操作简便等优势.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直接摄取和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还能输送氧气到根区,提供根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降解过程中对氧的需求.通过详细阐述植物对水中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说明了植物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些改进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能力的设想以及人工湿地系统水生植物有待进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进步优化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湿地 湿地植物 污水处理
  • 简介:盐度是红树植物个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目前红树林造林成活率高低的个关键因子.由于长期适应潮间带海水环境,红树植物形成了套适应于定盐度的耐盐机制.盐度会影响红树植物的组织结构,热值变化,从而对红树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盐胁迫时,红树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相容性物质的合成都增强,对不同离子的吸收也会发生改变.综述了盐度对红树植物的影响及相关机理,包括了生长、组织结构、离子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热值变化、相容性物质合成6个方面,指出了今后研究应重视的几个方向.

  • 标签: 盐度 红树植物 离子水平 相容性物质 抗氧化酶
  • 简介:泥炭地植物残体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用于恢复古植被、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要生物代用指标。主要概述了泥炭地植物残体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古植物、古环境、测及泥炭沼泽管理和恢复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植物残体研究现状,提出目前泥炭地植物残体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残体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泥炭 植物残体 古植被 古环境
  • 简介:帽蕊草MitrastemonyamamotoiMakino,属名注解:mitra是指帽子或法冠,而stemon则是雄蕊的意思,结合起来即是“有帽状雄蕊的植物”,1、寄生小草本;茎单,直立,肉质,有鳞片,鳞片交互对生,上部的最大;花两性,单生于茎顶,直立,近无柄,无苞片;花被辐射对称,合;雄蕊合生成帽状体,突出,初套着花柱和柱头,后脱落;花药合生成阔带,孔裂,最初为薄膜所包复,很快破裂,药隔扁圆锥状;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生于数个侧膜胎座上;花柱顶,短、柱头厚;果为浆果状;种子多数。通常寄生在壳斗科中锥栗属Castanopsis,柯属Lithocarpus和栎属Quercus的根上,蜂类或苍蝇因觅食接触花药与柱头帮助其授粉。种子传播方面,鸟类与蚂蚁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种子也可能经由动物践踏或雨水冲刷而散布[1]。据记载,帽蕊草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国外柬埔寨、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由于寄生植物较低的自然种群更新频率,加之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帽蕊草赖以生存的热带和亚热带阔叶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该类植物野外数量相当稀少,属于濒临灭绝的物种,以至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未见相关的采集报道。

  • 标签: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寄生植物 种子传播 印度尼西亚 雨水冲刷 种群更新
  • 简介:植物对水流和泥沙运动有重要影响。在回顾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植物对水流和泥沙运动影响(含植物水流问题)研究归纳为三方面,即植物对水流阻力、紊流结构和泥沙运动的影响研究;考虑到问题的重要性,单独讨论了植物的消波与捕沙作用;详细总结了含植物水流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和重要结论;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

  • 标签: 植物 水流阻力 紊动结构 泥沙运动 河流
  • 简介:作为重要地质档案的泥炭已经成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最有价值的陆地载体之,尤其是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最有潜力。有综述指出,中国泥炭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缺乏现代过程的验证。通过总结国内外泥炭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现代过程及其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其中包括泥炭植物应用于古气候重建的材料选择、维管束和非维管束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的指示意义研究进展。进步分析已有研究中泥炭碳、氧同位素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泥炭植物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现状,为中国后续开展泥炭相关工作提供思路指引。

  • 标签: 泥炭 古气候 纤维素 碳和氧同位素
  • 简介: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

  • 标签: 话题 年味 生活 味儿
  • 简介:再力花(Thaliadealbata)是近年来在湿地造景中应用较广泛的外来水生植物。为探究该种植物是否对其他植物生长产生影响,采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再力花不同部位浸提液对3种敏感植物萝卜(Raphanussativus)、白菜(Brassicachinensis)和黄瓜(Cucumissativu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力花各个部位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率、根长、芽长、鲜质量和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高浓度(50mg/mL)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再力花叶片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对萝卜、黄瓜和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39.51%、10.53%和85.19%;根状茎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对萝卜、黄瓜和白菜幼根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87.4%、71.23%和91.7%,对幼芽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51.21%、45.71%和69.66%。再力花各个部位都有化感物质分布,根状茎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最强,其他部位依次为根、叶柄和叶片。

  • 标签: 再力花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率 幼苗生长
  • 简介:在参照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得出上海地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共49科107属179种.从植物生态型和生活型等方面来划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可主要分为内陆河湖水生植物、河口海岸滩涂植物和湿生植物3种类型.从区系组成来看,包含5种以上的12个较大科构成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主体,其中禾本科和莎草科种类最多;区内各属种数都在10种以下,包含3种以上的属有19属,共79种,分别占总属数的17.8%和总种数的44.2%.从区系分布区类型来看,水生蕨类植物种主要有4种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为主要类型;而水生种子植物属有13种分布区类型,其中6个热带分布类型共有39属,占总属数的61.9%,6个温带分布类型共有24属,占总属数的38.1%,表明上海地区水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偏热带性质.同时,讨论了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湿地生态系统 湖水 河湖 水生植物 内陆河 滩涂
  • 简介:克隆植物在湿地中普遍存在,其在有性和克隆两种繁殖方式之间的权衡是植物生态学中的热点议题,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扁秆蔗草(Scirpusplaniculmis)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莫莫格湿地,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中的扁秆蔗草种子数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扁秆蔗草种子数量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垂直方向上,扁秆蔗草种子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0~5cm深度)和中层(5-10cm深度)内,在下层土壤(深度〉10cm)中明显减少;表层土壤中的扁秆蔗草种子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变动;这种垂直分布规律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扁秆蔗草种子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含水率、pH和群落辛普森指数与扁秆蔗草种子数量显著相关,植被中扁秆蔗草的多度则与种子数量不相关。分析发现,因环境因素引发的扁秆蔗草繁殖方式的权衡是存在的,并可以在小的局域范围内实现;扁秆蔗草被重新定义为兼性盐碱植物,其适宜生长条件为弱碱性,在强碱性条件下则会通过大量产生种子而实现对当前生境的逃离;两种繁殖方式的意义不同,有性繁殖主要服务于宏观尺度上种群的扩散与维系,而克隆繁殖的则实现了小尺度内克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竞争优势的保持。

  • 标签: 克隆植物 扁秆藨草 种子 分布规律 繁殖对策
  • 简介:根据工作需要,在北京4个水系的主要河流的平原地段和山区的上、中游地段,选取不同生境的典型样地,以及城区的人工湖泊共设立了35个采集点,采用样方法和样带法相结合,共调查样方355个,采集样本4152个.在该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区系学原理对北京地区湿地高等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地理成分(科、属、种3个层次)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湿地高等植物共有108科311属552种(含山区湿地),占北京植物总数的近1/3.其中苔藓植物(Bryohyto)有9科15属18种;蕨类植物(Pteridophgta)5科5属8种;裸子植物(Gymnospermae)3科5属6种;被子植物(Angiospermae)91科286属520种.种子植物中含20种以上的有5科,共210种;含5种以上的属有14个属,共114种.北京地区湿地植物的分布(即地理成分)较复杂.北京湿地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5个类型,9个变型,温带地区类型占主导,温带成分较丰富(属数、种类、比例均占首位).本区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为:①草本植物发达;②温带成分占优势地位;③区系起源古老;④特有属、种匮乏;⑤分布区类型具多样性.

  • 标签: 湿地 高等植物 区系 北京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