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在区域尺度下,探索提取不同林分结构和滩涂裸露状况下红树林空间分布遥感信息适用方法。选择ALOSPRISM/AVNIR-2为数据源,以广西北部湾两个红树林典型分布区作为实验区,第一个实验区是红树林茂密、滩涂裸露区域,第二个实验区是红树林稀疏、低矮和滩涂不完全裸露区域,分别采用了植被指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个实验区,用RVI、NDVI、SAVI、DVI、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方法进行遥感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5.3%、94.3%、92.3%、93.3%、96.0%、97.0%和94.0%,说明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较精确地提取红树林信息,其中非监督分类结果相对较好;在第二个实验区,植被指数不能精确提取红树林信息,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2.7%、85.7%和89.3%,以监督分类结果最好。因此,监测区域尺度红树林,必须根据具体海湾或地段红树林林分结构特点、成像时刻潮位高度、红树林在遥感图像上表征,选用适合方法,才能确保红树林信息提取精度。在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红树林动态监测中,综合运用植被指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和图像解译方法,可以准确提取红树林信息。此外,对于斑块破碎、林木低矮且相当部分稀疏广西北部湾乃至南中国海红树林遥感信息提取,适用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应小于5m,以小于3m更适宜。

  • 标签: 红树林 空间分布 遥感 信息提取
  • 简介:在2011年8月和2012年7月丰水期,在鄱阳湖湖区布设77个采样点,大规模采集水样,研究浮游植物生物量(以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表示)在湖区空间分布,并探讨叶绿素a相关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丰水期水体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低,平均值为10.58μg/L;叶绿素a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南湖区最高,中部湖区居中,北部通江区较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水体透明度显著正相关,与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总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溶解性总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其他营养盐含量不相关。水下光照条件是限制鄱阳湖浮游植物丰水期生长主要因素;鄱阳湖水体交换时间较短,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浮游植物生长;丰水期,高水位稀释了水体中营养盐浓度,从而掩盖了其对浮游植物作用,导致营养盐作用不明显。

  • 标签: 浮游植物 丰水期 光照 营养盐 水体交换时间 鄱阳湖
  • 简介:2006年3月3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批准《福建地理》更名为《亚热带资源环境学报》;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35—1291/N,ISSN1673—7105,季刊,大16开,96码;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

  • 标签: 热带资源 学报 环境 福建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 连续出版物
  • 简介:为了保证无线传感网水质连续观测数据有效性,针对数据序列中存在异常数据问题,提出了基于差分分析数据分段处理方法。该方法在连续观测数据一阶、二阶差分平稳性特征基础上,利用差分序列分段统计参数进行质量控制。该方法主要针对全局差分统计质量控制缺点,根据不同时间段数据特征,进行有效数据异常信息检测质量控制。选取西溪湿地水质指标叶绿素a和蓝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提出方法能对异常数据进行有效地检测和处理。

  • 标签: 无线传感器网络 连续观测数据 质量控制 差分 西溪湿地
  • 简介: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加剧,人类对湿地干扰已经成为新研究热点。以三江源区为主要研究区,通过构建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化指数,利用连续网格法,对人类干扰强度不同时期湿地率分布、湿地类型分布、湿地率和湿地类型年际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类干扰强度等级内湿地率等级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等级增大,湿地率明显减小。而在不同干扰等级下,对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湿地率变化分析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年际变化越小。基于栅格单元对湿地分布、变化进一步分析同样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率越小,湿地年际变化也越小。不同类型湿地在不同人类干扰等级间分布差异也较大,湖泊、沼泽等在人类干扰弱区域内所占比例较大;而河流湿地和水库、池塘等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强度大地区,且这些湿地类型年际变化较小。

  • 标签: 人类干扰强度 湿地率 湿地类型 年际变化 三江源区
  • 简介:堵塞是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运行管理过程中主要难题,影响了人工湿地使用年限。为了进一步研究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堵塞机理,查明流场分布基质堵塞关系,在查阅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人工湿地堵塞成因及其受流场分布影响进行了总结,同时探讨了流场分布水力负荷、基质材料、不同粒径基质分层填充、植物根系分布关系,并对流场分布研究方法(示踪及数值模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标签: 潜流人工湿地 流场分布 堵塞 水力负荷 基质 植物根系
  • 简介:构建了基于“敏感性-人为脆弱性”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和脆弱性评价模型,开展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并运用障碍度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脆弱性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范围为0.1153~0.7427,可分为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3个等级,其中,中度脆弱面积最大,占湿地总面积59.59%,集中分布在河谷区和高山盆地区,主要类型为藏北嵩草(Kobresialit.tledalei)沼泽化草甸、杂类草湿草甸和河流;其次是轻度脆弱湿地,占湿地总面积38.25%,主要分布于河源区嘉黎县;重度脆弱湿地仅占2.16%,分布在河源区那曲县和河谷区桑日县。轻度和重度脆弱湿地类型都以藏北嵩草沼泽化草甸、河流和湖泊为主。影响湿地脆弱性主要因素有9个,其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年降水量、污染源、牲畜密度、人均牧业产值、植被盖度、人均耕地面积、污水排放量、猪密度和高程,其中,年降水量、放牧和植被盖度是普遍存在最重要影响因素。降低湿地脆弱性关键在于保障水源供给、控制污染和限制过度放牧。

  • 标签: 湿地脆弱性 脆弱性评价 障碍因素 拉萨河流域
  • 简介:应用Landsat7ETM+遥感数据同期野外实测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基于多季相遥感影像,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分布数据,建立芦苇LAI最优估算模型,并进行其遥感反演及空间格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芦苇总面积为3820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29.5%,其中,缓冲区芦苇面积为16200hm2,实验区芦苇面积为11900hm2,核心区芦苇面积为10100hm2;以遥感影像缨帽变换(TC)后绿度(GREEN)分量、ETM+第5波段饵;)和第3波段饵,)为白变量多元线性模型为芦苇LAI反演最优估算模型(p〈0.01,R2=0.741)。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LAI介于0.12~5.85之间,呈现东高、西低和北高、南低分布格局;保护区核心区芦苇LAI最均一,实验区芦苇LAI空间变化最明显。

  • 标签: 芦苇沼泽 叶面积指数(LAI)双台河I=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多季相遥感影像
  • 简介:景观连通度是指景观有利于或者妨碍生物在资源斑块间运动程度。景观连通度缺乏和栖息地斑块隔离会干扰授粉、种子传播、基因流、野生动物迁移和繁殖及其他生态过程,因此景观连通度研究是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关键技术,开展此类研究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1、2006、2010年东圳水库流域遥感影像,通过分析其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人类土地利用逐步增强流域长期景观连通度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中,设置物种迁移距离阈值和在迁移距离内到达目标斑块概率均一致时,该流域景观连通度从2001-2010年有递减趋势,表明了斑块破碎化加大,景观连接度逐年递减;随着距离阈值增大,物种迁移距离越大,斑块之间连接越好,景观连接度增大,对景观连通度产生影响重要斑块数量减少。从不同年份中提取重要斑块土地覆盖类型来看,林地、果园、耕地、水体都对景观连通度产生较大影响,对景观产生重要作用斑块面积占总景观面积比例逐年递减,而建设用地和裸地对景观连通度贡献均很少。研究认为,应保持流域景观高连通度,进而确保区域各种物种传播和基因流动,以减缓生物多样性下降。

  • 标签: 土地利用 景观连通度 栖息地可利用指标
  • 简介:在地质因子、气候因子和人为干扰因子等共同作用下,三江平原形成大量孤立湿地。新构造运动沉降或隆起间接地影响到孤立湿地形成和发育,质地黏重第四纪沉积物为孤立湿地形成创造了有利环境条件,古冰丘融化和古河道变迁直接导致孤立湿地形成。气候变化(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和水文条件改变(水位降低)造成湿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和退化,湿地退化后以“孤立湿地”形式残存下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三江平原开展了几次大规模农业开发活动,导致大面积连片湿地破碎化,在农田中地势较低处残留下来沼泽,形成大量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形成和发育地貌部位,将孤立湿地划分为阶地碟型洼地型、古河道型、河漫滩型、湖滨型和山前倾斜平原型孤立湿地。其中,分布在河流阶地地貌中孤立湿地数量最多;按孤立湿地形态可以分为碟型、线型和不规则型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关系可划分为自然湿地中孤立湿地、林地中孤立湿地、居民用地中孤立湿地、水田中孤立湿地和旱田中孤立湿地,其中,旱田中孤立湿地数量最多。孤立湿地结构和功能多样,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应对其进行合理保护规划。

  • 标签: 孤立湿地 类型 成因 三江平原
  • 简介: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临界状态判别是湿地风险评价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有效管理保护重要前提。以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天然内陆湿地——卧龙湖为例,在综合考虑湿地退化指标的基础上,选择水质、蓄水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脆弱性等典型参数指标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状态判别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表明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突变理论基本特征相符,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卧龙湖湿地退化状态。通过对卧龙湖湿地1994-2009年数据模拟,结果表明:1994-2001年间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处于较健康状态,而2002年判别结果显示卧龙湖湿地处于退化突变状态,即湿地退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相当程度损害。研究还表明,卧龙湖湿地生态水量减少和水环境质量降低是导致湿地退化重要因素。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防止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发生,应在科学配置区域水资源同时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

  • 标签: 突变理论 尖点模型 退化 卧龙湖湿地
  • 简介:准确预报无资料地区产流产沙,对土壤侵蚀治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为了研究南方红壤侵蚀区无观测资料流域产流产沙情况,以福建省长汀县朱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其次一级流域游屋圳子流域和高陂塅子流域分别为参证流域和无观测资料流域。采用相对误差(Re)、决定系数(R2)以及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评价了SWAT模型在游屋圳子流域产流产沙模拟适用性,基于地形指数判定了两子流域水文相似性。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游屋圳子流域产流产沙模拟;游屋圳子流域高陂塅子流域具有水文相似性,说明两子流域间可以进行模型参数移植;经模型参数移植,模拟得2010年高陂塅子流域年径流量为1.32×107m3,年产沙量为2200t。模拟结果不仅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提供参考,也为其他无资料流域产流产沙模拟提供方法借鉴。

  • 标签: SWAT模型 无资料小流域 地形指数 产流产沙模拟
  • 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周边湿地经常因城市扩展而被占用,造成了局部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技术,研究福州市浦下洲湿地开发引起热环境变化。利用LandsatTM卫星影像反演了浦下洲湿地2006年(开发前)和2010年(开发后)建筑指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和植被湿度、地表温度等主要地表信息参数,分析湿地开发前后这些参数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06年相比,该湿地被部分开发后,2010年,植被覆盖度平均减少了10.00%,湿度平均降低了25.64%,建筑指数平均增大了13.85%,地表温度平均升高了48.39%。浦下洲湿地部分被开发为建设用地后,地表温度显著提高,热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 标签: 城市建设 湿地开发 热环境 遥感 福州
  • 简介:研究了2008年5~10月对废水中氮深度处理效果,采用Monod动力学模型对该人工湿地进行模拟并验证,分析进水中NH4^+-N和NO3^-N含量与其去除率相关性以及COD/NIL4^+—N、COD/NO3^—N对降解系数影响。结果表明,①复合湿地组合形式对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介于66.0%~77.1%和46.2%~77.2%之间;(2)Monod模型对人工湿地中NH4+—_N和NO3-—N去除率预测值实验观测值吻合程度较好;③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随着其在进水中含量增加而增大;④进水中COD/NH4+-N凤Ht^+N呈负相关关系,而COD/NO3-—N/(NO3-N呈正相关关系。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受到进水中NH4—N和NO3-—N含量限制,氮去除率随着进水中NH4+—N和NO3-—N浓度增加而增大。有机物和NH4+—N在人工湿地中降解可能存在竞争氧关系,可利用碳源构成了反硝化作用限制因素。

  • 标签: 复合人工湿地 深度处理 Monod模型
  • 简介: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1.1-6.4℃。大量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有关全球变暖对地上部分影响在过去十几年已有许多报道,而到目前为止地下部分,包括根系、土壤等了解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土壤碳输入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关键环节,对调控生态系统碳平衡以及对全球变化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土壤微生物活性 形态特征 杉木幼苗 细根 增温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选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以拥挤感知为游客心理容量衡量指标,通过建立游客拥挤感知程度游客不同接受程度回归方程和构建游客拥挤规范两种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以回归方程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729人、6个旅游团;以构建拥挤规范方式测算,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500-800人、6-10个旅游团;基于拥挤感知两种方法测量数据具有相对一致性,测量瞬时心理容量落于拥挤规范数值区段;游客心理容量取决于游客数量、游客之间相互影响、园区休息设施设置和其他方面的负面评价。

  • 标签: 游客心理容量 拥挤感知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 简介:运用树木年代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三明地区马尾松(Pinusmassiniana)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结果表明:夏季温度限制着马尾松径向生长,年轮宽度上一年和当年7-8月平均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马尾松径向生长受到降水和湿度影响较大,上一年1-3月降水量和2-3月平均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P<0.01),当年6-11月平均降水量和7-8月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宽度年表上一年2-3月太阳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P<0.01);另外,宽度年表6-11月PDSI显著正相关(P<0.05),生长季干旱胁迫抑制了马尾松生长。研究说明本地区限制马尾松树木生长因素较多,1年中不同时期限制马尾松径向生长气候因子不同。

  • 标签: 三明 马尾松 树轮宽度 气候响应
  • 简介: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白洋淀沉积物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NOM)结构和来源,通过提取自然有机质Uv-vis图谱特征参数(HIX)发现,入河口区和水产养殖区采样点相比,淀区出水口区域采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这表明淀区出水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具有较高芳香碳结构。白洋淀沉积物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0~3cm深)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特征参数E2/E3(UV-Vis在波长250nm和365nm处吸收率比值)显示,白洋淀自然保护区采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胡敏酸源,河口区和养殖区采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生物源,其他采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则同时受到陆源和生物源影响。

  • 标签: 沉积物 间隙水 自然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白洋淀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调查香港居民对香港湿地公园现生态教化功能评价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分析香港居民对湿地公园生态教化功能满意度及其对生态教化项目开发评价。结果表明,香港居民对生态教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验性强区域满意度较高;刺激教育、参与体验、形式多样、环境氛围和设备搭配是影响香港居民对湿地公园生态教化功能满意度主要因子。最后,提出了提高居民生态教化功能满意度建议,希望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湿地公园生态教化功能系统,同时也为中国大陆地区在开发设计湿地公园生态教化项目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湿地公园 生态教化功能 满意度 主成分分析 香港
  • 简介:养殖河蟹(Eriocheirsinensis)是合理利用松嫩平原沼泽重要途径。选取松嫩平原西部苏打型盐碱化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为研究对象,应用能量收支法估算成蟹生产力,进而确定一龄幼蟹放养密度;2006--2012年,在13块实验地连续进行成蟹养殖实验,研究沼泽一龄幼蟹适宜放养密度。结果表明,实验地一龄幼蟹合理平均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分别为809ind/hm2和5.4g/ind.,成蟹平均产量、平均个体规格、平均回捕率和平均经济效益分别为32.92kg/hm2、137.5g/ind.、28.73%和598.2元/hm2;该放养密度对沼泽生态系统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松嫩平原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一龄幼蟹适宜放养密度平均值为816ind./hm2,变化区间为6051027ind/hm2。

  • 标签: 河蟹 生产力 适宜放养密度 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