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1会议概况电视摄影/红外辐射观测卫星(TIROS:TelevisionandInfraredObservationSatellite)业务垂直探测仪(TOVS:TIROSOperationalVerticalSounder)国际工作组(ITWG:InternationalTOVSWorkingGroup)负责每18~24个月组织召开一次国际TOVS研讨会(ITSC:InternationalTOVSStudyConference)。

  • 标签: TOVS 工作组 国际 INFRARED 会议概况 观测卫星
  • 简介:Inthisstudy,cloudbaseheight(CBH)andcloudtopheight(CTH)observedbytheKa-band(33.44GHz)cloudradarattheBoseongNationalCenterforIntensiveObservationofSevereWeatherduringfall2013(September-November)wereverifiedandcorrected.Forcomparativeverification,CBHandCTHwereobtainedusingaceilometer(CL51)andtheCommunication,OceanandMeteorologicalSatellite(COMS).Duringrainfall,theCBHandCTHobservedbythecloudradarwerelowerthanobservedbytheceilometerandCOMSbecauseofsignalattenuationduetoraindrops,andthisdifferenceincreasedwithrainfallintensity.Duringdryperiods,however,theCBHandCTHobservedbythecloudradar,ceilometer,andCOMSweresimilar.Thinandlow-densitycloudswereobservedmoreeffectivelybythecloudradarcomparedwiththeceilometerandCOMS.Incasesofrainfallormissingcloudradardata,theceilometerandCOMSdatawereproveneffectiveincorrectingorcompensatingthecloudradardata.Thesecorrectedclouddatawereusedtoclassifycloudtypes,whichrevealedthatlowcloudsoccurredmostfrequently.

  • 标签: 雷达数据 验证 COMS 校正 反演 顶部
  • 简介:1引言从自记纸上挑取气压和湿度的极值是地面观测员每天必做的工作,挑极值时常会出现极值与定时尤其是昨日20时定时记录矛盾的情况,此时如何处理才能正确体现资料的准确性,就要靠观测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分析和判断,现选取二个有矛盾的记录予以分析判别,供广大观测员参考。

  • 标签: 极值 定时 观测员 工作经验 专业知识 自记纸
  • 简介:2004年是我国自主组织南极考察20周年。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及南极考察办公室合作,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89058,62°13′S,58°58′W,10m)、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国中山气象站(89573,69°22′S,76°22′E,14.9m),在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报发送、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图像(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还进行南极考察航渡期间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向南极冰盖内陆延伸,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业务 地面气象观测 南极考察 极地 预报服务
  • 简介:IPCC的几个情形实验第4评价报告(AR4)被在大气的物理的研究所开发的一个灵活联合Ocean-Atmosphere-Land系统模型(FGOALS)的版本g1.0执行,中国科学院(IAP/CAS)包括“第20世纪实验的气候”,“1%每年增加到加倍实验的公司2”和二分开的IPCC温室气体排放情形A1B和B1实验。为了在气候上在自然变化和人的活动的不同影响之间区分,变化,三成员的整体跑为每个情形实验被执行。联合模型模拟出现:(1)从1900~2000,全球吝啬的温度增加大约0.5°C,主要增加发生在第20世纪的以后的一半期间,它在与加亮联合模型的能力自从工业革命,复制气候变化的观察一致;(2)全球吝啬的表面空气温度在分别地在A1B和B1情形加倍实验和1.5°C和2.4°C的CO2增加大约1.6°C。全球温暖被在深海洋的表面温度和降水而且温度增加的变化显示不仅。海水的热扩大将导致全球吝啬的海水平的上升。控制跑和运用的第20世纪气候变化与FGOALS,寒冷在高纬度在偏导的版本g1.1再被执行被移开。他们当时与从FGOALS的版本g1.0的那些相比以便在全球温暖的模拟上区分模型偏爱的效果。

  • 标签: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 简介:翻开现代气象科学发展史,人们很容易发现20世纪前半叶,是传统气象学的经验学派、理论学派和气象预报实践学派之间相互融合、借鉴,并最终以数值天气预报成功为标志,走向成熟并构建了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大气科学。这半个世纪的重要过程,是以世纪初1903年挪威物理学家V·皮叶克尼斯(VilhelmBjerknes)提出天气预报问题不过是一组控制大气动力和热力过程的物理方程的初值问题,天气预报就是这一数学方程组的解的观点开始,

  • 标签: 大气科学 数值天气预报 科学发展史 气象预报 地球科学 物理学家
  • 简介: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等方面对2001年4月19~20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这次暴雨的地面和850hPa一些特性.

  • 标签: 大暴雨 形势 分析
  • 简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分析了早稻结实率与气象条件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92年后,由于梅汛期降水强度增大使得早稻空壳率增加,7月上半月高温或阴雨天气机率增高,使大穗型品种的营养不能得到满足,导致秕谷率增加,综合影响降低结实率.

  • 标签: 结实率 早稻 气候变化 1992年 大穗型品种 气候变暖
  • 简介:东亚季风对中国天气与气候有明显影响。为了对东亚季风有较系统的认识,本文在近二十年许多学者有关东亚季风研究的基础上,对东亚季风的定义及其结构作了概述,回顾了东亚季风对我国气候及灾害的影响研究和我国地形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研究的科学问题。

  • 标签: 东亚季风 中国气候 季风指数 灾害
  • 简介:1概况欧洲空间局(ESA:EuropeanSpaceAgency)于2007年6月19-20日在意大利罗马ESA总部召开了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Commit-teeonEarthObservationSatellites)星座工作组会议以及CEOS战略工作组第20次会议(The20thMeetingoftheCEOSStrategic

  • 标签: CEOS 工作组 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 星座 汇报 欧洲空间局
  • 简介:随着风电场的大规模开发,其对气候的影响受到关注,自2000年以来美国和欧洲等国陆续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中国也开展了一些观测和模拟研究,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可指导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了风电场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程、研究方法、影响机理和研究成果。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风电场会导致地表气温上升,风电场下游一定距离范围内风速衰减,并间接影响降水、蒸发等其他气象要素,风电场对局地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结论具有较高信度;部分模式模拟结果显示未来大规模风电场(群)开发对全球气候也有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风电场 气候影响 局地气候 气温 风速
  • 简介:热带降雨测量的影响结构和intraseasonal摆动(ISO)的内在的物理上的使命(TRMM)降水产品与美国国家航空学和观察系统模型版本3的空格管理戈达德土(GEOS-3)被调查数据吸收系统(DAS)。在1998夏天的强壮的ISO阶段显然位于亚洲季风区域和东方赤道的和平的区域。当向东北的繁殖是在30点的突出的ISO到超过10的60天的摆动时,东方繁殖是为在20点的热带ISO的一个主导的特征到30天的摆动

  • 标签: 20 到 30 天的摆动 30 到 60 天的摆动 GEOS 数据吸收系统 凯尔文波浪 TRMM 降水
  • 简介:Daily850-hPameridionalwindfieldsinEastAsiafromMarchtoSeptember2002wereusedtoestablishamodeloftheprincipaloscillationpattern(POP).Thismodelwasthenusedtoconductindependentextended-rangeforecastsoftheprincipaltemporalandspatialvariationsinthelow-frequencymeridionalwindfieldonatimescaleof20-30days.Thesevariationsaffecttheoccurrenceofheavyprecipitationeventsinthe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valley(LYRV).Theresultsof135forecastexperimentsduringthesummerhalfyearshowthatthepredictedandobservedanomaliesarestronglycorrelatedataleadtimeof20days(meancorrelationgreaterthan0.50).Thisstrongcorrelationindicatesthatthemodeliscapableofaccuratelyforecastingthelow-frequencyvariationsinmeridionalwindthatcorrespondedtothe3heavyprecipitationeventsintheLYRVduringthesummerof2002.Furtherforecastexperimentsbasedondatafrommultipleyearswithsignificant20-30-dayoscillationsshowthatthesepredictionmodesareeffectivetoolsforforecastingthespace-timeevolutionofthelow-frequencycirculation.ThesefindingsofferpotentialforimprovingtheaccuracyofforecastsofheavyprecipitationovertheLYRVatleadtimesof3-4weeks.

  • 标签: 模式预测 振荡模式 东亚大气环流 夏天 时间尺度 空间变化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加剧了20世纪中国地区干旱化的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约为35.4%;半干旱区显著变干,土地利用对半干旱地区变干的贡献不显著;两种情景下干旱区干湿变化都不显著。在土地利用情景下,中国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级土地的减少和牧草用地的增加,二者分别从国土面积的72.7%和12.9%(1901年)变为36.0%和41.9%(2004年),且1950年代之后变化速率显著增大。其中大面积显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而降水减少带来的干旱化作用大于温度降低带来的变湿作用。

  • 标签: CMIP5耦合模式 干旱 土地利用 地表湿润指数
  • 简介:1概况2017年6月25日至7月1日,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以下简称“暴雨所”)所长崔春光等一行3人赴芬兰赫尔辛基参加第20届成核与大气气溶胶国际会议(ICNAA2017)。成核与大气气溶胶国际会议是每4年举行一次的关于大气气溶胶、云微物理以及气溶胶一气候相互作用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之一,是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国际同行之间合作与交流的高端平台。

  • 标签: 大气气溶胶 国际会议 会议总结 成核 芬兰 学术交流会议
  • 简介:利用1961~2000年辽东地区13个观测台站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辽东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并利用高桥公式计算出辽东地区的蒸发量。得出了该地区蒸发量和降水蒸发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干燥度指标研究了辽东地区气候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a来辽东地区气候变化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

  • 标签: 辽东地区 气候 年代际变化 干旱趋势
  • 简介:利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OLS数据以及2000-2008年陕西省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了卫星灯光指数和城市化水平指数(ULI-NCLI)模型,分析了1992-2013年间灯光指数的变化特征和陕西省城市化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灯光指数(NCLI)和城市化水平指数(ULI)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陕西省1992-2013年城市化过程发展南北不均衡,关中城市群城市化过程发展快于陕北和陕南)992-2010年全省城市发展过程较缓慢,空间特征基本可以概括为以关中城市群为中心和大城市周围的面状发展过程,沿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发展过程,陕北、陕南区域内新型小城市或小城镇出现为特征的点状发展过程等三种基本过程;本世纪初关中城市群落基本形成,随后从2005-2013年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关中以西咸为核心的城市群形成并向周围扩张发展,陕北和陕南的中小城市点状发展过程开始呈现面状扩张发展的趋势.

  • 标签: DMSP/OLS数据 城市化 灯光指数(NCLI)城市化水平指数(ULI)
  • 简介:使用NCEP/NCAR、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OfficeHadleyCenter)HadISST以及NOAA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海温、海冰及雪盖异常对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跃变的外部强迫作用,同时也对比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与20世纪8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特征和成因的一些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EAWM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国一致偏冷型,同时中国近海的海温也偏低;该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大气内部动力过程,而海温和海冰的作用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末EAWM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表现为东亚北方气温显著偏冷而南方偏暖的南北反相变化分布;EAWM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年代际变化受北大西洋海温和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共同影响。北大西洋显著的异常暖海温,激发一个向下游传播的波列,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加强,EAWM加强,从而导致我国北方气温下降;同时,秋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和秋季欧亚雪盖偏多对东亚冬季风的增强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热带西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会导致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有异常的辐合和对流增强,引起大气环流的Gill型响应,对流西侧的异常气旋在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南风异常,使得东亚南部地区温度偏高。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东亚温度呈现南暖北冷的分布特征。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外部强迫因子 海冰 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