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结构调整是气象部门项长期任务,是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重要内容,是涉及气象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既是项长期任务,又要有分阶段实施目标,必须进一动员起来,提高认识,统思想.、增强结构调整紧迫感和自觉为了适应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开拓服务需要,近几年来省局在结构调整方面直在进行积极探索.如省局W1、W2和M1、M2工程,分别进行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初步调整了台站业务布局,减少重复劳动,改变了"小而全",改革了业务流程;通过开展专业有偿服务、兴

  • 标签: 气象现代化建设 结构调整工作 管理体制改革 有偿服务 动员起来 业务布局
  • 简介:各省、自治、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气象部门自1983年实行“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领导管理体制以来,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基本实现了统规划、统布局、统建设和统管理,提高了气象工作总体效益。气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

  • 标签: 气象工作 国务院 气象部门 气象现代化 人民政府 地方政府
  • 简介:近年来,我台端正业务工作指导思想,明确新时期气象农业服务方向、任务,把农业服务,当地党政领导指挥生产、防灾救灾服务放在工作首位,取得了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早稻播种期天气预报,是农业生产服务仗.每年早稻播种期间,我易受低温、阴雨、冰雹、暴雨和大风等灾害天气影响,为了做好早稻春播预报,我们每

  • 标签: 播种期间 农业服务 农业发展 灾害性天气 当地党政 防灾救灾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国情,不断拓展公共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不断创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加快现代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自治、盟(市)、县(旗)级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问题,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 标签: 气象服务 优势 防灾减灾服务 气象防灾减灾 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经济
  • 简介:采用新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2版本,模拟研究了前期(秋季)土壤湿度异常对云南冬季降水影响。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系列分析清楚表明,前期(秋季)土壤湿度异常偏低,会导致云南地区冬季(12月1日~2月28日)降水显著减少;前期土壤湿度减少半,可以使云南冬季降水量平均减少30%以上,小部分区域减少达50%以上,影响十分明显。大气环流及其主要参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清楚表明,持续西偏北气流和干气团控制以及云南地区大气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等异常是导致降水量减少直接原因。对降水过程分析表明,前期土壤湿度减少对降水过程频次和发生时间影响较小,但对各次过程降水强度影响明显。这是前期土壤湿度减少所导致包括区域蒸发量和热通量等大气物理过程改变决定。本研究数值模拟结果与关于区域土壤湿度异常影响机理已有结论基本致。

  • 标签: 前期土壤湿度 云南 冬季降水 数值模拟
  • 简介:随着人们对于风险以及灾害严重认识程度不断提高,采取风险识别和定量评估方式对灾害进行适当防御已成为国际、国内抵御灾害最科学、最普遍做法之

  • 标签: 灾害风险评估 行政法规 雷电 定量评估 风险识别
  • 简介:同志们:今天来出席全省气象局长会议,主要是来看看大家.多年来,全省气象系统紧紧围绕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始终把气象服务工作摆在首位,坚持两个文明起抓,不断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我省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事业再上 会议讲话 促进气象
  • 简介:云状正确观测对降水测报具有指示意义,云状自动识别技术是气象要素自动化观测领域难题之.本文基于全天空可见光成像仪采集云图与中红外热像仪获取云图结合,对天空云状进行分类和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在北京、杭州和丽江气象台站采集大量云图,从云图特征和降水指示方面将云状划分为Clear、CH、CL、CB及CM共5类.选取14个色彩和纹理特征值作为云状计算参数,采用552张云图作为训练样本,信息分类利用特征值加权最小距离算法,对于5类50个被测样本进行云状判别.对应自拟标准云状分类,平均准确率82%.基于可见光-红外图像信息融合云状识别方法结合了可见光图像色彩信息丰富特点及红外图像可以降低雾霾干扰优势,对比单-可见光传感器云测量,准确有所提高.本文在可见光与红外图像传感器等多种云观测设备信息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 标签: 云观测 云状分类 图像处理 模式识别
  • 简介:重点介绍了辽河洲湿地类型、形成与发育主导影响因子和全球变化影响,阐述了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建立区域代表与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期辽河洲湿地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重点。

  • 标签: 辽河 三角洲 湿地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 简介:介绍了Delaunay性质及其算法类型;根据1980~2009年全国2200个观测站降水量资料,将观测点和采集边界点共同进行普通Delaunay剖分,通过删除边界点及其区域外形以实现区域Delaunay剖分,得到了较理想全国陆地Delaunayj例;随后对球面上片进行面积计算,在已知站点经纬度情况下,将大地世标系转换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应用平面余弦定理获得球面内角,从而求得片面积,并以面积大小确定各个站点降水量权重系数,得到全国平均降水鼙值。对比分析了30年伞吲不同时间尺度(日、月、年)平均降水量,Delaunay法对应全国平均降水量均值和标准差都明显低于算术平均法,但是两种方法计算降水量值相关系数较高;通过Shapiro—Wilk方法进行正态检验分析,两种计算方法求得年平均降水量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在方差奇F检验中,两者方差具有非奇特点;使用t检验,在显著a=0.05时,Delaunay剖分法计算企困平均降水量总体均值偏小。最后,根据欧洲和日本数值模式2009年降水预报,对于两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在较大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较之于传统算术平均法,基于区域Delaunay剖分法史合理;区域平均降水量不仅和计算方法有关,还和区域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法 算术平均法 全国平均降水量 统计检验
  • 简介:利用地面污染监测数据、常规气象数据,ECMWF再分析数据以及L-波段无线电探空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对2017年5月长地区次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过程是天气系统、地面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结果。东亚大槽东移、冷空气南下并配合地面高压发展使河西走廊、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出现沙尘天气,后期长地区沙尘输送提供了沙源;850hPa上较大风速上游沙尘源向下游长地区输送提供了通道;高压中心下沉运动和白天增强热对流活动使得高层沙尘影响地面具备了足够动力条件;当沙尘抵达长上游地区后,不断减弱冷空气和趋于静稳近地面形势不利于污染扩散,加剧了此次污染过程。

  • 标签: 沙尘 重污染 天气形势 边界层 后向轨迹
  • 简介:根据长地区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按照国家季节划分标准对4季长度进行划分,在对气温和4季长度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基础上,运用Mann-Kendall检验研究气温对长地区4季长度变化趋势影响。结果表明:长地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对气候变暖响应最显著,约每10a上升0.33℃。4季长度中,夏季日数最多,占全年日数31.5%,且延长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达4.6d/10a。气温与夏季长度呈明显正相关,且气温对夏季长度变化影响最显著。Mann-Kendall检验表明,气温与夏季长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升趋势明显,且都在1996年发生突变。

  • 标签: 气候学 全球变暖 四季长度 MANN-KENDALL检验 长三角地区
  • 简介:1998年5月27日19∶55~20∶55时,武功机场出现了连续1h雷暴天气过程,此次过程是今年进入雷雨季节后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次雷暴天气过程,瞬时最大风速25m/s,降水量9.1mm。以下从大尺度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中尺度触发机制和地形...

  • 标签: 诊断分析 中尺度 雷暴过程 辐合线 关中盆地 不稳定能量
  • 简介:应用常规和自动加密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4月29日发生在河西走廊次区域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物理量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是次冷锋后大风引发沙尘暴;沙尘暴发生在气压梯度;地面气象要素对冷锋过境及沙尘暴爆发有强烈反应,可以在沙尘暴预报中作为个参考依据;沙尘暴爆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明显上升运动;锋生函数和螺旋度对沙尘暴爆发区有较好指示意义。

  • 标签: 沙尘暴 物理量 冷锋 诊断分析
  • 简介: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6县1市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5年12月11—13日阿勒泰地区发生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形势演变过程乌拉尔大槽与低纬小槽叠加东移,使地面强大高压进入阿勒泰地区,从而导致阿勒泰地区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造成此次大幅度降温主要原因为前期气温高,高空冷平流强度大,地面辐射降温等。地形对降温也有定加强作用,而天气现象则对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有定影响。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强寒潮 欧洲脊 乌拉尔槽 冷平流 辐射降温
  • 简介:利用1960—2010年逐日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洲地区近51a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洲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最高气温上升较慢;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递减滞后于内陆地;上海及杭州湾升温较快,浙江南部则相对缓慢。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夏、冬两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雨日数自北向南增大,倾向率具有明显区域特点。年降水量存在13a左右、6—8a、3—4a和1—2a变化周期,气温变化存在32a以上、12a左右、4—6a和1—2a变化周期,其中两者1—2a周期震荡能量最强。长江洲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海气相互作用、极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长江洲地区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呈集中化趋势,导致发生旱涝灾害不确定性增加。

  • 标签: 长江三角洲地区 气温变化 降水变化 影响因子.
  • 简介:气候是生态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子,分析其变化特征对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研究对象,利用1960~2012年额济纳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回归分析及累积距平曲线分析气候特征,结合重标极差(R/S)分析法预测未来趋势。结果表明:近53a额济纳洲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无明显趋势;气温年代际增温幅度差异明显,1980年代、1990年代增幅最大;降水呈“少—多—少”波动变化,21世纪暖干化明显;暖冬现象显著。结合GIMMS-NDVI及东居延海面积、正义峡径流量,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候暖干化及黑河干流下泄量减少导致东居延海萎缩盐化、植被退化;2003年以后东居延海面积增加是2002年开始人为生态输水结果,而非气候暖湿化表现。

  • 标签: 气温 降水 MANN-KENDALL检验 R/S分析 额济纳三角洲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WRFV3.2模式对2014年3月30-31日发生在广州次持续雷雨伴随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并对基本气象要素进行验证,重点对冰相水成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模式模拟雷达回波、K指数、风场、相对湿度场、探空曲线分布与实况非常吻合,K指数、相对湿度以及探空曲线均显示强对流天气特征明显,在定程度上指示了冰雹出现.2)霰粒子产生时间与冰雹出现时间非常吻合,云中过冷水对冰雹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霰粒子和过冷水时间演变,在定程度上可以监测冰雹发生发展.另外,云冰、雪、雨水混合比在冰雹出现时刻表现为异常增强,这些变化对冰雹监测均具有指示意义.3)高度时间序列图能够直观地显示霰、雨水、云冰、雪、云水等水成时间演变情况,方便预报员使用,今后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强雷雨 数值模拟 冰雹 水成物